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作者】 马仕猛
【机构】 苍溪县职业高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不仅能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学生个体不能解决的问题,还能促进学生之间合作交住,培养学生主动性学习能力,完成为学生更高的学习能力及更强社会适应性的良好促进。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首先使学生在小集体中相互适应,通过适应这个小集体,逐步过渡到适应大集体,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同时小组学习能够为学生创设充分表现自我的氛围,使人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并使之在小组中交流中分享成功的快乐,肯定其主体地位,促进其全面发展。
明确小组成员责任。建立了合作学习小组后,要明确小组中每一个成员的责任,要突出每个个体的作用,使每一个人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还有帮助他人进步的义务,而且要为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一个小组,只有在一个好的小组带头人的带领下,才能始终如一地围绕某一个中心议题开展讨论、探究,最终找到规律、获取方法。组长又是一个小组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教师的得力助手,是联系教师与全班学生的纽带。因此选好组长,直接关系小组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成败。小组长要选择有一定的号召力、责任心、协调能力强的学生。小组长为轮换制,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小组长主要负责讨论过程中的组织和裁判。
培养习惯,明确目标,重视主体。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要使学生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机制,在教学中就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一要注重培养积极参与的习惯;二要注重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三要注重培养善于肯定别人优点,也敢于质疑的习惯;四要注重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所以,我们可以说小组合作学习不只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课堂时间的有限性,决定了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要帮助学生明确的提出合作的目的和要求,而教师也一定要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水平且需要密切配合的学习任务。另外还要注意,不能为了合作的形式而忽视了合作学习的真正目的和价值取向。只有当所设计的合作学习内容对学生来说是量体裁衣且需要学生团队协作时,才能引起学生合作讨论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得合作学习形神合一。另外,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最大原因是“教育者没有把合作学习看作学生的主体需要,使主体需要在实践中遭到了致命的压抑。”有些老师只把合作学习用作控制课堂或产生课堂新形式的手段,最终还是把教师的答案当做权威,唯一的答案,忽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从而使他们缺乏合作学习的动机,失去合作的兴趣,使合作学习失效。所以,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合作学习的基础。真正的合作课堂,教师应和学生平等对话,善于倾听学生的观点、想法,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逐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品质,在适当时机激发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行为。所以,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主体需要的满足,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高中语文课堂更讲究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随着世界观与人生观的成熟,学生对于有些现实问题的理解也变得更全方位、更深入。
注重对话,预留时间,加强展示。俄国著名教育家契诃夫说:“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拿来跟同学老师交谈。”而语文又是语言类学科,更注重学生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的培养。这就是要使学生知道如何说话,如何表达心中所想,脑中所思。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又因为他们之间的年龄、心理、水平相近,可以在语言交流中组织,在争论中表达,最终激发创新。因此在课堂上注重小组讨论、同桌讨论等对话方式,能增加小组学习的思维火花的碰撞,加强对话能力的提升,让每个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然而,平常的教学,有些老师担心预设的答案没有被学生“准确”答出或学生张口结舌的回答,往往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或活动,用“蜻蜓点水”式、“简单凑合”式的合作学习,这是小组合作形式中应极力避免的形式主义。既然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在学习过程中就应当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给予相应的时间,保证学生充分的小组交流时间,使学生创作性思维的火花不至于被掐灭,思维得以更深入的拓展。因此,如果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合作学习,就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讨论,宽裕的时间发言、补充、辩论,让各种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尽情的发挥。而要获得合作学习的成功体验,必须加强学习成果的展示,这能促进学生进一步探索、积极讨论,也使学生收获更多的成果,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学习模式。因为展示的是小组的成果,所以展示的方式要多变,可以由一位同学代表本组发言或演练,也可以通过媒体投影的方式展示全组的成果,更可以综合全组所写的书面报告或小论文的形式加以展示。在共同欣赏全组学习成果的同时,也收获个人学习成果的喜悦。
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第一、学会倾听,“学会倾听”就是学会与人交谈时,听别人说完。合作小组成员必须听清老师的提问要求,听懂小组分工的要求,听明白其他同学的发言,同时也要听得了表扬之词,听得进批评之音。俗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会倾听能使我们取长补短,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也能使我们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第二、学会表达,仅仅会听是不够的,每个学生必须学会表达。在课堂教学的许多时候,经常只有那么几个学生举手,一些学生在参与小组合作讨论时发言很有价值,等到全班交流时却没有了声音,也有一些学生表达不够清楚。为此,教师就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学生敢说的勇气,把一些能够容易表达或简单的问题让不爱发言、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来回答,并给予他们肯定与鼓励,使他们能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第三、学会质疑,在小组活动中,在肯定别人优点的时候,还要敢于质问。如果有疑问,应立即追问为什么,而不要害羞,不做声;有不同的见解和意见时,要敢于提出,大胆质疑;想到了同学们没想到的,没说完的,要勇于补充。这样就会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富于生机。
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是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主要是“撑船者”,不能代替学生“划桨”,否则学生永远是乘客,是被动的学习者。教师的主导性体现在针对教学内容适时选择重点问题或操作练习;也体现在学生合作学习时,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前提下积极参与讨论、启发、引导、鼓励、反馈,如发现未曾预料的问题可及时调整解决。教师同时又是巡视者和协调者,以确保正常课堂秩序,及时提醒个别学生,协调组间必要的信息联系。主导、巡视、协调者的角色密切了师生关系和提高了师生、生生交往密度,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划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平等、自由、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能提供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充分释放“撑船者”和“划桨人”的智慧,也才能真正让学生由“不会学习”向“会学习”和“主动会学习”迈进。
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形成了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从而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目标,进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首先使学生在小集体中相互适应,通过适应这个小集体,逐步过渡到适应大集体,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同时小组学习能够为学生创设充分表现自我的氛围,使人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并使之在小组中交流中分享成功的快乐,肯定其主体地位,促进其全面发展。
明确小组成员责任。建立了合作学习小组后,要明确小组中每一个成员的责任,要突出每个个体的作用,使每一个人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还有帮助他人进步的义务,而且要为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一个小组,只有在一个好的小组带头人的带领下,才能始终如一地围绕某一个中心议题开展讨论、探究,最终找到规律、获取方法。组长又是一个小组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教师的得力助手,是联系教师与全班学生的纽带。因此选好组长,直接关系小组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成败。小组长要选择有一定的号召力、责任心、协调能力强的学生。小组长为轮换制,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小组长主要负责讨论过程中的组织和裁判。
培养习惯,明确目标,重视主体。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要使学生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机制,在教学中就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一要注重培养积极参与的习惯;二要注重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三要注重培养善于肯定别人优点,也敢于质疑的习惯;四要注重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所以,我们可以说小组合作学习不只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课堂时间的有限性,决定了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要帮助学生明确的提出合作的目的和要求,而教师也一定要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水平且需要密切配合的学习任务。另外还要注意,不能为了合作的形式而忽视了合作学习的真正目的和价值取向。只有当所设计的合作学习内容对学生来说是量体裁衣且需要学生团队协作时,才能引起学生合作讨论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得合作学习形神合一。另外,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最大原因是“教育者没有把合作学习看作学生的主体需要,使主体需要在实践中遭到了致命的压抑。”有些老师只把合作学习用作控制课堂或产生课堂新形式的手段,最终还是把教师的答案当做权威,唯一的答案,忽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从而使他们缺乏合作学习的动机,失去合作的兴趣,使合作学习失效。所以,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合作学习的基础。真正的合作课堂,教师应和学生平等对话,善于倾听学生的观点、想法,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逐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品质,在适当时机激发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行为。所以,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主体需要的满足,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高中语文课堂更讲究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随着世界观与人生观的成熟,学生对于有些现实问题的理解也变得更全方位、更深入。
注重对话,预留时间,加强展示。俄国著名教育家契诃夫说:“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拿来跟同学老师交谈。”而语文又是语言类学科,更注重学生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的培养。这就是要使学生知道如何说话,如何表达心中所想,脑中所思。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又因为他们之间的年龄、心理、水平相近,可以在语言交流中组织,在争论中表达,最终激发创新。因此在课堂上注重小组讨论、同桌讨论等对话方式,能增加小组学习的思维火花的碰撞,加强对话能力的提升,让每个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然而,平常的教学,有些老师担心预设的答案没有被学生“准确”答出或学生张口结舌的回答,往往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或活动,用“蜻蜓点水”式、“简单凑合”式的合作学习,这是小组合作形式中应极力避免的形式主义。既然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在学习过程中就应当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给予相应的时间,保证学生充分的小组交流时间,使学生创作性思维的火花不至于被掐灭,思维得以更深入的拓展。因此,如果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合作学习,就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讨论,宽裕的时间发言、补充、辩论,让各种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尽情的发挥。而要获得合作学习的成功体验,必须加强学习成果的展示,这能促进学生进一步探索、积极讨论,也使学生收获更多的成果,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学习模式。因为展示的是小组的成果,所以展示的方式要多变,可以由一位同学代表本组发言或演练,也可以通过媒体投影的方式展示全组的成果,更可以综合全组所写的书面报告或小论文的形式加以展示。在共同欣赏全组学习成果的同时,也收获个人学习成果的喜悦。
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第一、学会倾听,“学会倾听”就是学会与人交谈时,听别人说完。合作小组成员必须听清老师的提问要求,听懂小组分工的要求,听明白其他同学的发言,同时也要听得了表扬之词,听得进批评之音。俗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会倾听能使我们取长补短,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也能使我们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第二、学会表达,仅仅会听是不够的,每个学生必须学会表达。在课堂教学的许多时候,经常只有那么几个学生举手,一些学生在参与小组合作讨论时发言很有价值,等到全班交流时却没有了声音,也有一些学生表达不够清楚。为此,教师就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学生敢说的勇气,把一些能够容易表达或简单的问题让不爱发言、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来回答,并给予他们肯定与鼓励,使他们能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第三、学会质疑,在小组活动中,在肯定别人优点的时候,还要敢于质问。如果有疑问,应立即追问为什么,而不要害羞,不做声;有不同的见解和意见时,要敢于提出,大胆质疑;想到了同学们没想到的,没说完的,要勇于补充。这样就会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富于生机。
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是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主要是“撑船者”,不能代替学生“划桨”,否则学生永远是乘客,是被动的学习者。教师的主导性体现在针对教学内容适时选择重点问题或操作练习;也体现在学生合作学习时,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前提下积极参与讨论、启发、引导、鼓励、反馈,如发现未曾预料的问题可及时调整解决。教师同时又是巡视者和协调者,以确保正常课堂秩序,及时提醒个别学生,协调组间必要的信息联系。主导、巡视、协调者的角色密切了师生关系和提高了师生、生生交往密度,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划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平等、自由、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能提供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充分释放“撑船者”和“划桨人”的智慧,也才能真正让学生由“不会学习”向“会学习”和“主动会学习”迈进。
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形成了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从而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目标,进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