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做真实有弹性的德育
【作者】 乔能珍
【机构】 湖北省兴山县教育培训研究中心
【摘要】【关键词】
【正文】某小学的一节关于情绪调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上,老师问:“学习和生活中,你遇到过伤心、愤怒、害怕、失望的事么?你是怎么处理的?讲给我们听听。”一瘦小的男生站起来说:“张(张是同班同学,个子高大壮实)经常打我,摔我的东西,我非常愤怒,又非常害怕,因为我打不赢他,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就会来打我。我被打后就找一个角落躲在那里悄悄地骂他。”老师一听马上说:“你怎么可以骂人呢?骂人是不对的。”然后对着全班同学问:“同学们,他骂人对吗?”同学们齐答:“不对。”老师:“是啊,我们不能骂人啊,要做文明礼貌的小学生。”瘦小男生哑然,垂头丧气地坐下。
应该说老师随时对学生进行品行教育,德育意识是非常强的。问题是,做德育工作,我们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与理念?教什么,怎样教?
孩子打不赢,不敢当面据理力争,找个角落悄悄发泄心中的愤怒,舔舔自己的伤口,老师却追究其语言不文明,不允许。那他该怎么办呢?不骂,愤怒和恐惧积压心头,让人喘不过气来;骂吧,老师说了,骂人不对,便觉得自己不好,自责。长此以往,孩子的精神受得住吗?
作为老师,要敏感地从学生的回答中发现班上存在的欺凌现象,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同情被欺凌的学生,同时为被欺凌学生自己找到了一种可行的安全的抚慰自己受伤心灵的办法感到些许的安慰。本节课的主题不是解决校园欺凌问题,所以课堂上不必追查欺凌者及事件,这也不是一节课能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必须即时地对被欺凌的学生表达关爱和支持,肯定他这样做能暂时缓解自己的情绪,这件事老师知道了,课后老师会处理的。
校园欺凌现象是一个不好解决的长期存在的事实。作为老师,不能放任,不能不闻不问。如何教育恃强凌弱的学生,如何帮助校园欺凌旁观者,如何帮助被欺的学生有效应对同学的欺凌,如何安慰被欺学生,需要老师的爱心、耐心和教育智慧。
单看“骂人是不对的”、“撒谎是不诚实的”、“打人是不文明的”似乎没错。事实上,任何教条、任何真理都是有适用范围的。对欲施不轨的坏人,我们能跟他真诚,说实话,方便他作案吗?对正在对自己施暴的歹徒,我们能不武力反抗吗?与生活实际不着边际的无条件地要求学生不打人不骂人诚实守信,这样的没有边界的教条的道德教育只会是害了学生,而不会把学生教育成为一个适应社会的道德高尚的人。
为什么我们五天学校教育被两天休息时间化为零?除了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因素,我们也要对我们5天的学校教育做一下深刻的反思。学校5天的教育究竟教育了什么东西?是不是就真的入心、入肺、鞭辟入里?是不是真的有价值?对青少年的成长、适应社会是有帮助的,还是无益的,甚至是有害的?
学校德育要密切联系社会,面向生活,把解决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困惑,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道德教育是人对人的心灵交流和碰撞,学生道德品质的生成必须以对现实社会生活的真实体验为基础,只能在与他人和社会的交往联系中进行,否则,道德品质的培养将会失去根底。老师在教育学生时要关照学生的内心,要实事求是,避免假大空的说教,做真实有弹性的德育。
应该说老师随时对学生进行品行教育,德育意识是非常强的。问题是,做德育工作,我们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与理念?教什么,怎样教?
孩子打不赢,不敢当面据理力争,找个角落悄悄发泄心中的愤怒,舔舔自己的伤口,老师却追究其语言不文明,不允许。那他该怎么办呢?不骂,愤怒和恐惧积压心头,让人喘不过气来;骂吧,老师说了,骂人不对,便觉得自己不好,自责。长此以往,孩子的精神受得住吗?
作为老师,要敏感地从学生的回答中发现班上存在的欺凌现象,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同情被欺凌的学生,同时为被欺凌学生自己找到了一种可行的安全的抚慰自己受伤心灵的办法感到些许的安慰。本节课的主题不是解决校园欺凌问题,所以课堂上不必追查欺凌者及事件,这也不是一节课能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必须即时地对被欺凌的学生表达关爱和支持,肯定他这样做能暂时缓解自己的情绪,这件事老师知道了,课后老师会处理的。
校园欺凌现象是一个不好解决的长期存在的事实。作为老师,不能放任,不能不闻不问。如何教育恃强凌弱的学生,如何帮助校园欺凌旁观者,如何帮助被欺的学生有效应对同学的欺凌,如何安慰被欺学生,需要老师的爱心、耐心和教育智慧。
单看“骂人是不对的”、“撒谎是不诚实的”、“打人是不文明的”似乎没错。事实上,任何教条、任何真理都是有适用范围的。对欲施不轨的坏人,我们能跟他真诚,说实话,方便他作案吗?对正在对自己施暴的歹徒,我们能不武力反抗吗?与生活实际不着边际的无条件地要求学生不打人不骂人诚实守信,这样的没有边界的教条的道德教育只会是害了学生,而不会把学生教育成为一个适应社会的道德高尚的人。
为什么我们五天学校教育被两天休息时间化为零?除了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因素,我们也要对我们5天的学校教育做一下深刻的反思。学校5天的教育究竟教育了什么东西?是不是就真的入心、入肺、鞭辟入里?是不是真的有价值?对青少年的成长、适应社会是有帮助的,还是无益的,甚至是有害的?
学校德育要密切联系社会,面向生活,把解决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困惑,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道德教育是人对人的心灵交流和碰撞,学生道德品质的生成必须以对现实社会生活的真实体验为基础,只能在与他人和社会的交往联系中进行,否则,道德品质的培养将会失去根底。老师在教育学生时要关照学生的内心,要实事求是,避免假大空的说教,做真实有弹性的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