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基于知识模型形成的习题课评讲设计策略微探
【作者】 薛祥文
【机构】 成都市锦江区师一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习题课是对知识的评价和考察,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效果的检测,同时也是学生对知识巩固和知识模型建立的有效渠道,方便教师对后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更好地调整和优化。但由于习题内容缺乏内在联系和层次感,知识点零散,所以在评讲时可能出现就题论题,讲答案的模式。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具有顺序性原则,一般遵循先具体再抽象,最后转化成自己的模型,新课学习中学生会初步感知具体的知识点,但是往往没有系统化模型化,而在课后的习题训练中,熟悉所学知识,教师再通过习题课对知识进行加工,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模型,并能运用知识版块解决具体问题,所以习题评讲课实则和新课相辅相成,好的习题评讲课应该着眼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脉络。
一.设计意图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科思维,在习题课中我采用“知识梳理-知识建构-知识再练”的模式,下面以《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一课来具体谈谈实际教学的设计,本节课选用人教版六单元课题2, 有两课时作业,习题较多,知识点零散,繁杂且重复性较多,如果每道题都进行评讲或是按照题目的顺序进行评讲,不利于学生形成制取气体的整体思路,所以在评讲之前,我对所有题目进行了筛选,分类,整理,按照上述模式设计了这两节评讲课,根据制取二氧化碳的整体思路将题目重新串联呈现,第1课时重在让学生重构知识模型,课后重新设计了一次过关练习对该堂课的效果进行检测,第2课时重在运用,查漏补缺,这样设计既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单调,也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了重建,巩固,提高课堂效率,较大程度上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掌握。本文主要谈谈第一课时的设计,课堂教学分为三阶段,流程如下:
二.教学设计
课前学生完成改错,教师根据二氧化碳的制取思路:选择理想原理→选择理想装置→实验步骤→收集并检验气体等知识点对习题进行分类整理;涉及相同知识点的题目根据难度进行再分,讲解时由简单到复杂,难度层层递进。
环节一:知识梳理,深度理解
教学方式:采用问答的方式对习题进行讲解,同时对知识点进行整理,如下:
问题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是什么?如图1,总结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及方程式
图1
图2
问题2:为什么选择碳酸钙与稀盐酸而不是下列物质呢?如图2,明白为什么选择碳酸钙和稀盐酸,同时理解制取气体原理的选择需要考虑的因素。
通过两个问题和两道习题的设计,就可以将知识点复习到位,如果还有类似知识点的题目可以留给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减少不必要的机械性的重复,使学生对课堂保持较高的关注度。
问题3: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该采用什么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呢?如图3,学生通过反应原理和气体的性质分析选择装置的选择,这个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装置选择的条件。
问题4: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气体,你能快速选择下面的仪器组装一套装置组合吗?如图4
有了基础的铺垫,再分析这道题,学生不会感觉那么吃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导管的选择,最后可以进行简单总结。
图3 图4
本环节需要教师对习题进行有效分类和整理,设计问题和选取题目都需要有层次感,比如以上两个环节的两个问题和两道习题的设计,都是从简单到复杂,尤其是装置的选择部分,学生的难点在于选择仪器进行重新组装,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新课教学需要让学生动手感知,也需要让学生有效掌握图3的装置原理,作用,这样才能快速选择正确的仪器进行重组。
环节二:知识建构,形成脉络
新课改要求以学生
为主,让学生学会小组
合作,交流,讨论,学会
自主学习;通过环节一
的讲解,学生已在脑袋
里重构了知识结构(如
图5),这个环节设计小组活动,抽问知识点,让每位同学参与,活动时明确分工,基础较好的同学主要负责提问,基础不扎实的同学参与回答问题,这样能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知识抽问环节结束之后,再让小组成员再对未讲的部分习题进行讨论,讲解,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其中,讨论的题目应先分类设计好,不然会造成无意义的讨论,比如针对对原理和装置选择的理解,可以设计讨论图6的题目,讨论图7中的题目则可以进一步理解不同装置的特点:
图6 图7
如果有时间,还可以让学生上台讲解,通过分析题目和语言表达锻炼解题的思维,增强自信
环节三:知识再练,灵活思维
通过上述两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建构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认知模型,最后以5分钟进行二次训练(如图8),(1)(2)(3)小问考察原理的选择和装置的组装,(4)小问考察多功能瓶的灵活运用,学生做完之后,进行展示,并让学生分享解题的思路,提升学生的解题综合能力
三.教学反思
习题教学不能停留在对知识点的梳理和罗列,习题也不能讲题讲答案,这样会导致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只能依赖于重复机械的习题训练,这种基于知识记忆的浅层思维会造成知识结构的不完整,理解肤浅化,思维呆板化,由此深度学习背景下的习题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深度教学应重点关注学生的思维培养,习题教学时采用知识模型认知结构的方式进行,有助于学生在习题训练中完善知识模型结构,又通过知识模型的建立,训练解题的基本思路,进而提升核心素养。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具有顺序性原则,一般遵循先具体再抽象,最后转化成自己的模型,新课学习中学生会初步感知具体的知识点,但是往往没有系统化模型化,而在课后的习题训练中,熟悉所学知识,教师再通过习题课对知识进行加工,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模型,并能运用知识版块解决具体问题,所以习题评讲课实则和新课相辅相成,好的习题评讲课应该着眼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脉络。
一.设计意图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科思维,在习题课中我采用“知识梳理-知识建构-知识再练”的模式,下面以《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一课来具体谈谈实际教学的设计,本节课选用人教版六单元课题2, 有两课时作业,习题较多,知识点零散,繁杂且重复性较多,如果每道题都进行评讲或是按照题目的顺序进行评讲,不利于学生形成制取气体的整体思路,所以在评讲之前,我对所有题目进行了筛选,分类,整理,按照上述模式设计了这两节评讲课,根据制取二氧化碳的整体思路将题目重新串联呈现,第1课时重在让学生重构知识模型,课后重新设计了一次过关练习对该堂课的效果进行检测,第2课时重在运用,查漏补缺,这样设计既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单调,也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了重建,巩固,提高课堂效率,较大程度上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掌握。本文主要谈谈第一课时的设计,课堂教学分为三阶段,流程如下:
二.教学设计
课前学生完成改错,教师根据二氧化碳的制取思路:选择理想原理→选择理想装置→实验步骤→收集并检验气体等知识点对习题进行分类整理;涉及相同知识点的题目根据难度进行再分,讲解时由简单到复杂,难度层层递进。
环节一:知识梳理,深度理解
教学方式:采用问答的方式对习题进行讲解,同时对知识点进行整理,如下:
问题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是什么?如图1,总结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及方程式
图1
图2
问题2:为什么选择碳酸钙与稀盐酸而不是下列物质呢?如图2,明白为什么选择碳酸钙和稀盐酸,同时理解制取气体原理的选择需要考虑的因素。
通过两个问题和两道习题的设计,就可以将知识点复习到位,如果还有类似知识点的题目可以留给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减少不必要的机械性的重复,使学生对课堂保持较高的关注度。
问题3: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该采用什么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呢?如图3,学生通过反应原理和气体的性质分析选择装置的选择,这个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装置选择的条件。
问题4: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气体,你能快速选择下面的仪器组装一套装置组合吗?如图4
有了基础的铺垫,再分析这道题,学生不会感觉那么吃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导管的选择,最后可以进行简单总结。
图3 图4
本环节需要教师对习题进行有效分类和整理,设计问题和选取题目都需要有层次感,比如以上两个环节的两个问题和两道习题的设计,都是从简单到复杂,尤其是装置的选择部分,学生的难点在于选择仪器进行重新组装,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新课教学需要让学生动手感知,也需要让学生有效掌握图3的装置原理,作用,这样才能快速选择正确的仪器进行重组。
环节二:知识建构,形成脉络
新课改要求以学生
为主,让学生学会小组
合作,交流,讨论,学会
自主学习;通过环节一
的讲解,学生已在脑袋
里重构了知识结构(如
图5),这个环节设计小组活动,抽问知识点,让每位同学参与,活动时明确分工,基础较好的同学主要负责提问,基础不扎实的同学参与回答问题,这样能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知识抽问环节结束之后,再让小组成员再对未讲的部分习题进行讨论,讲解,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其中,讨论的题目应先分类设计好,不然会造成无意义的讨论,比如针对对原理和装置选择的理解,可以设计讨论图6的题目,讨论图7中的题目则可以进一步理解不同装置的特点:
图6 图7
如果有时间,还可以让学生上台讲解,通过分析题目和语言表达锻炼解题的思维,增强自信
环节三:知识再练,灵活思维
通过上述两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建构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认知模型,最后以5分钟进行二次训练(如图8),(1)(2)(3)小问考察原理的选择和装置的组装,(4)小问考察多功能瓶的灵活运用,学生做完之后,进行展示,并让学生分享解题的思路,提升学生的解题综合能力
三.教学反思
习题教学不能停留在对知识点的梳理和罗列,习题也不能讲题讲答案,这样会导致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只能依赖于重复机械的习题训练,这种基于知识记忆的浅层思维会造成知识结构的不完整,理解肤浅化,思维呆板化,由此深度学习背景下的习题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深度教学应重点关注学生的思维培养,习题教学时采用知识模型认知结构的方式进行,有助于学生在习题训练中完善知识模型结构,又通过知识模型的建立,训练解题的基本思路,进而提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