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从美感的内在驱动力探讨幼儿美术特色教育的定位点

【作者】 朱雪红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绘画是孩子们不教自为的一种自然发现,幼儿绘画的内在驱动是一种兴趣美的自然展示,兴趣美是幼儿绘画的内在动力。我园的美术特色教育主要是注重情趣培养,使美感成为幼儿不教自为的追求,同时注重个性培养,使幼儿的本性得到自然发展,并注重潜能挖掘,努力激发幼儿的创造能力,完善人格培养,促使幼儿身心得到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总之,教会幼儿热爱生活,认识自我,愉快、健康地成长,成为21世纪真正的主人。
        涂涂抹抹是每个小朋友都喜欢和经历过的活动,他们常常是不由自主地寻找一切可以涂画的工具和材料,在墙上、地上快乐涂鸦。为什么幼儿有如此强烈的内在表现需求呢?孩子们究竟是为了什么而画?为了游戏?为了艺术?拟或是发自生活本身的一种自然展示?
        一、幼儿绘画的内在动力
        许多美术教育研究理论,站在各自研究的不同角度试图回答这个问题。无论是认知理论、心理分析理论、感知理论、情感绘画理论所分析认为的那样:源自人类本身的驱动,认为儿童的绘画行为是天生就具备的,是一种天性和本能;或是认为出于表达情感的需要,孩子们借助绘画这一“语言”表达内心对朦胧美的以一种追求;幼儿绘画是凭着感知在画,是在人类本性的灵气的驱动下,自由的信笔挥毫,他们的画随心所欲,无拘无束,超越现象,超越观念,超越了表象和外形。这种画法是一种完全的自然态,不追求“像”,也不执着于“不像”,还不执着于半像不像,在这种空灵的状态下从相对真理走向艺术的绝对真理。对此,虽然各种认识理论有所不同,但我们可以看到:绘画给幼儿带来最初快乐,在很大程度不是绘画的结果,而是幼儿在随意涂抹的过程中摆动手臂在纸上流下的痕迹,伴随这种愉快的“自我发现”,随之产生浓厚的兴趣冲动。而日后的发展正是顺应和展示这一兴趣,这是幼儿的一个自然发展阶段。兴趣是人们力求接触、认识、研究某事物的带有积极主动倾向的心理特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绘画是幼儿不教自为的一种自然发现,幼儿绘画的内在驱动是一种兴趣美的自然展示,兴趣美是幼儿绘画的内在动力。 
        二、幼儿绘画在美术教育中的定位
        无论是幼儿漫无目的的信手涂鸦,还是被成人视之为极具“艺术性”的佳作。孩子们每天都在饶有趣味地进行创作,这一活动本身洋溢着儿童天真、活泼的情感,是孩子们旺盛生命力的流露。毫无疑问,美术对幼儿是有价值的,对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与玩耍一样,成为他们成长和自娱的重要实践活动。那么,我们的艺术教育将为幼儿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美术活动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何在?英国艺术教育家赫伯.里德在《通过艺术的教育》一书中指出:“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美术教育的使命就是通过艺术来教育人。也就是说它是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同进他在《为了和平》一书中阐述到:“我们不仅是培养少数有艺术才华的孩子成为艺术家,而要引导大多数孩子进行正常的创造活动,尊重他们的个人意志,维护他们的创造才能。”教育家蒙台梭利主张:“应让儿童自由地表现自己的自我,自己的思想,以神圣的劳力依照自己的情感去创作,让孩子学会驾驭自己的才能。”儿童美术教育理论家罗恩、菲尔德认为:“美术教育并不是教人画画,其作用是通过造型的想象和设计、训练,促进人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如何利用视觉艺术这一手段来进行人生教育,发挥每个孩子的能力和创造热情,认识自身价值,引导幼儿去发现美,并形成对这个世界至情至理的美感,形成完善而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正是我们当今儿童美术教育的主要课题。因此,儿童美术教育应着眼于以下几方面的发展:
        (一)注重情趣培养,使美感成为幼儿不教自为的追求
         我园幼儿美术特色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在于:引导孩子们去发现美、欣赏美、利用我们的生活和思想来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幼儿美术教育的功能,从艺术学的角度来看,在于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性,引导儿童审美观的发展。幼儿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带有直觉性,虽然还很幼稚、肤浅,但已有了初步的审美意识。他们喜欢色彩鲜艳、形象夸张的事物。我们可利用周围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打动孩子们的心灵,如:利用自然界、社会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向幼儿进行美的启示和教育,并为孩子们创设一个充满艺术美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使美的感受性得以深化,演化为自身对美的事物的追求与表现,因而变得更富有人性。并通过各种不同的美术活动,使幼儿把自身对美的体验和真实情感倾注在艺术创作之中,从中体味现实生活的美好,这种创造对儿童来说是很快乐的。
        儿童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必须拥有更为敏锐的美感,因为将来的世界为他们所拥有和创造。如果在幼儿阶段就学会了用美的眼光和标准对周围的事物作出思考和价值判断,具有艺术的心灵不被陈规陋习所束缚,成为欣赏艺术和创造艺术的主体,不言而喻,我们将来的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呢?从这一点上来说,队友是实施种类繁多的美术特色教育活动,(如:涂鸦、点画、吹画、印章、撕纸、粘贴、刺绣、泥工等),才能真正体现了它的价值所在。
        (二)注重个性培养,使幼儿本性得到自然发展
        赫伯、里德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培养人的个性,顺应儿童自然本性的发展。”美术特色教育是表现内心的一种艺术,孩子们通过视觉艺术这一形式来表示个人的感受,从中体验到快乐、成功、确定自身内在的本质和价值。美术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最佳形式。幼儿教师应形成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利用现有的课程,创造性的教学形式,在尊重幼儿个性和年龄差异的基础上,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尊重每一名幼儿的这一权利,并给予被承认的快乐。使孩子们增进自我了解,自我肯定从而促进其自我成长。将来的社会是个多元化、个性化的社会,所有独具个性美的艺术和文化将在这里获得展示,达到融合。因此,我园多年来开展美术特色教育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鼓励幼儿拥有自发的艺术倾向和创造。正如罗恩菲尔德所倡导的:“让儿童以异于其他人的方式表达其独特的思想和情感,并以此树立自我表现的信心,尽可能充分地发挥内在的潜力。”
         (三)注重潜能挖掘,努力激发儿童的创造能力
        艺术活动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多少职业艺术家,而在于利用这一手段启迪儿童成为他人艺术的欣赏者和自己艺术的创造者。每个儿童都具有创造的潜能和天赋。孩子们喜欢敲敲打打,搓弄着泥巴,堆砌着沙堆,趴在地上涂画。对各种各样的形与色有着浓厚兴趣,他们总是忘我地投入。发展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的主要方法,是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和丰富多样的材料,鼓励他们把想到的和感受到的,自由、轻松、愉快地进行表现,在这一自然而然的过程中使孩子们的创造性逐渐丰富。切忌用成人的模式去教导、要求幼儿。急于让幼儿学会写实地表现和掌握技能不不可取的,而应顺应幼儿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的需要。美术活动对他们来说,这一种感兴趣的快乐的游戏,一切教育的概念都应立足于这个现实基础之上。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当幼儿感到需要时,教给他们一些美术的知识和技能,这将会有助于孩子们更好地进行创造活动。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发展幼儿的想象力是很重要的,我们都知道创造力是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集中体现,但它离不开想象力的支持。可以说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无从谈起。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要赐予孩子们充分想象的空间,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多想象、多参与。例如,在一次学前班命题画教学中,发现萌萌作画时漠然置之,无从下笔。见此,我就鼓励他任意在纸上画一个形。他无意画出了一个不规范的椭圆形,我立即启发他:“萌萌,这个象什么呀?”他怯生生地回答说:“象一个鸡蛋”。但如果让他继续画鸡蛋就无法深入地画下去了,我就吟诵了一首幼儿非常熟悉的唐代诗人骆宾王的“咏鹅”诗,再通过语言描述出鹅的形象、动态。这样一来,在萌萌头脑里逐渐形成了鹅的形象。受到启发后,他很快能在椭圆形上添画鹅的头、颈、掌,画出了一只栩栩如生的大白鹅,接着我又教他鹅的头与身体之间位置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动态的画法,萌萌又画出了一群大小不同的鹅。这样,一幅构图优美、形象生动的群鹅戏水图跃然纸上,呼之欲出。由此可见,我既没有要求他怎样画,也没有为萌萌代笔,而是运用“不教善教”的教法,不断启发引导,增强萌萌绘画的自信心,发掘出萌萌绘画的潜能,提高萌萌的想象创造能力,使萌萌从想不到、画不出到想得多、画得好。因此,无论孩子的天赋差异有多大,如何利用不拘一格的教育,使所有幼儿从中爱益并获得发展,这是我们教育的宗旨。
        (四)完善人格培养,促使幼儿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未来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是全世界教育共同面临的一个课题。教育应面向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儿童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育的目的不是用世界准备好的知识观念去教导孩子们如何接受,而是如何使幼儿成为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独立个体,具有自主的人格和自由追求生活的理念。美术活动为幼儿真正人格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从某中意义上来说,幼儿美术活动的实质就是人格化的过程。在美术活动创造的实践过程中,包含了幼儿对美的事物的感知、领悟,以及把这一体验赋于自己的热情和生命加以描绘,从中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过程,使真、善、美、的熏陶得以人格化。正如马克思.德索认为的那样,幼儿绘画时,决不是对客观事物的简单复写,而是表现一个整体的世界.绘画是幼儿的一种内部语言,孩子经常借助这一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美好的愿望,泻泄愤怒,流露忧伤。幼儿的绘画就像一面镜子,明明白白地映照出他们的思想和心态以及对我们这个现实生活的感受和看法。
        假如,孩子在美术学习过程里,由于老师反复地向自己的孩子灌输他自己的想法时,让孩子真的对现实生活里物象存在的真实“中毒”了,那他(她)的思维就会困死在这个现实“存在”的逼真形态里走不出来,而不能知觉美术表现中的意象性,这样的美术教学不可能有效!这是孩子绘画作品中所存在问题的本质原因,是由美术教师的美术教育观念滞后所影响的。
        我们应正确地把握幼儿心理发展的实质,敏感地找到教育的定位点,不要以成人为中心,总想试图教给点什么,那些刻板的模仿和干扰,只会使孩子变的小心翼翼而带有功利性地去迎和成人的意愿,从而失去自主的人格。幼儿教育更应顺应儿童这种天真活泼情感的表现,使孩子们成为一个独立成长的个体,这也正是幼儿发自本性的人格化的需要。
        美术教育对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正确把握和利用这一手段。假定我们今天的教育,不过只是对幼儿灌输以技能训练,或是作为一个旁观者,不加以任何具有积极意义的影响,将很难保证幼儿是否能获得一个健康全面的发展。美术教育面临的任务是:教会幼儿学会生活,热爱生活,珍惜拥有一切美好的事物,认识自己的能力,愉快地进行创造、表现、体现自身价值,健康充实地成长,成为21世纪真正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