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作者】 刘方任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小学教育,正从多方面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 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要求的教育 ,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在德 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推行素质教育是教育的自我完善,是克服“应试教育”弊 端的总对策,更是迎接21世纪挑战的战略举措。 
        素质教育包括方方面面,其中关于如何培育和发挥学生主体性,怎样为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创设条件,正 在成为不少人关注的焦点,也是本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重点。 
        一、调查引起的反思 
        (一)对思想品德学科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取得共识 
        大家一致认为:思想品德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起定向作用。学生的思想品 德素质包括道德素质、思想素质、政治素质以及与这些素质相关的心理素质,这些都是做人的基础,直接影响 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教育界有识之士常说“文化素质不高是次品,思想品德素质 不合格就是危险品”。可见思想品德素质在学生的整体素质结构中的重要性。凡是成功的教育都是把“以德育 人”作为根本,思想品德课是小学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它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建设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紧密联系实际,生动具体地对学生进行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公 共生活、国家民族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的思想情感,以及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等行为习惯,为形成良好的思想情感,以及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等行为 习惯,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打基础。因此,认真研究素质教育的要求如何在思想品德学科的教材、教程 中得到贯彻落实,无疑对加强与改进思想品德课教学,对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积极的推进。 
        (二)对当前思想品德课现状中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之处,给予认同 
        一是认为思想品德学科设置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体现。二是认为目前思想品德课在许多方面是符合素质教 育要求的。例如:教学目标突出方向性、基础性;教学内容突出思想性、教育性;教材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形式上坚持“图文并茂”以及由浅入深的规律性;教法力求灵活多样,直观形象;教学过程强调明理、激 情、导行的统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强调针对性,在重视讲清观点的同时,注重道德判断能力、辨别是非能力 的培养;等等。特别应当提及的是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认同。在对学生进行的“你喜欢上思想品德课吗? 喜欢它的哪些地方”的调查中,学生喜欢上思想品德课的人数占调查总数的95%以上,学生提出喜欢它教学气氛 宽松,没有压抑感;喜欢课文的故事性强,引人入胜;喜欢有英模人物的事迹,对自己有激励;喜欢贴近学生 生活的课能产生共鸣;喜欢辨析题能动脑筋,乐于在课上畅所欲言,看小表演;等等。还有70%的学生反映“喜 欢上思想品德课的后半截儿”,即联系实际的部分:有思考辨析,有动手内容,有讨论项目,有行为指导;等 等。总之,有直接参与活动的机会。 
        二、对学生“主体性”样态的认识 
        人的主体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人的最本质的属性,是人作为主体而在一切对象性活动中与客体相互作 用而表现和发展起来的功能特性。不少专家曾以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加以概括。其中自主性侧重于主体 权利,表现为主体对活动诸因素的占有和支配;能动性侧重于主体能力,表现为主体活动的自觉选择和参与; 创造性是人的能动性、独立自主性的集中反映,是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换一个角度讲,人的认识的主体性 ,一方面是在对外部信息的能动选择上,表现出自觉性、选择性,即以一种积极选择和参与的姿态,主动地适 应和应付客观世界,接受外部信息;另一方面是在对外部信息的内部加工上,表现出独立性、创造性,即独立 思考,求新求异,想像丰富,有较强的创造意识和动手能力等等。这些无疑是一个人求知、做事、生存、做人 不可缺少的品质。现代化社会的快节奏发展,开放、多元及广泛交往的生存环境以及市场经济的形势,都要求 重视和发展人的主体性,做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这一点。 
        然而根据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并非每一个人都是现实的主体,只有当人具有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并现实地 作用于客体的时候,他才可能成为活动主体,具有主体性。换言之,人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是需要培养和发 展的。小学生是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儿童,他们的主体意识淡薄,作用于客体的能力有限,应该说还只是一 个发展中的主体,待开发的主体,是处于一种未定型的但朝着一定方向、沿着一定规范前进的状态。之所以如 此,首先是因为学生主体性受其身心未成熟状态的直接制约,是在一定监护引导或规范下发挥出来的有限的主 体性。其次,学生与认识客体发生的对象性关系是经过课程、教材和教师为中介的,是间接的,而学生赖以发 展其主体性的活动与交往,又是由特定的教育环境促成的,即“似社会”而又“非社会”的。其三,学生主体 性发展过程中总有若干矛盾交织,如能动性与受动性,自主性与依附性,创造性与模仿性等等,这些矛盾的发 生和转化,构成学生主体性的特殊样态。就以自主性来说,儿童的自主性既是可贵的,需要尊重;也是可塑的 ,需要引导;同时又是脆弱的,需要保护。我们在尊重其自主意识的同时,又要有目的地锻炼提高其自主、自 理、自控、自治的能力。由此可见,学生主体性是需要培养和提高的,引导、保护、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是教 师的责任。 
        活动与交往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学生主体性的焕发与提高也不是空泛的、抽象的,是要通过各 条途径加以落实的,其中学习活动,尤其是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主要条件。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 的一门课程,一条教育渠道,要注重发挥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以促成学生道德内化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丰富主体性教育过程的思路与对策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两种意识 
        主体性教育过程,要求教师要担负起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责任,那么首先就要更新观念,从知识论转向 主体教育论。对思想品德课教师来说,要树立两种意识。 
        一是“学生是学校教育生活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意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就是强调教学要尊重 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这就要求教师在思 想品德课教学中不要把学生看成物,看作被动的认识体,而要把他们看成人,看成完整的生命体,从而把教学 目的定位在使学生学会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提出优秀教师不是“奉送真理 ”,而是“教人发现真理”,提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人的发展的一切条件 中最重要的是人自身的活动,学生主体性发展是在活动中生成、表现的,没有个人的积极实践活动,就谈不上 个人的任何发展。而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参与的主要学习实践活动,只要把学生看作是引起、展开、参与和评 价各种学习活动的主角,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思想品德课也不例外,教师的职责主要在于使自己 执教的每一节课,都能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全员参与、师生互动、相机诱导,以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 和创造性,并将其引向对真、善、美的追求。 
         二是树立“注重客体主体化转变”的意识。换言之,就是我们常说的促进道德内化。虽然思想品德课不能 承担全部德育的责任,但真正教学效果的好坏要看内化程度如何。为此思想品德课教师要认真研究道德形成的 规律,研究道德与人的心理机制的制约关系,千方百计使自己的教学内容经过“外部刺激”,使受教育者产生 情感体验,为其所接受,并能做出评价;“引起动机”,使学生经过自主思考与选择、自主吸收,在头脑中产 生认同,愿意去学去实践;然后产生自己的“行动纲要”(或计划),确定适合自己的行为方式;并经过“反 复行为实践”形成习惯;最后内化“形成品质”。这一全过程若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地自主参与,是不能实现的 。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注重这一过程,就必须强化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思想品德课教师如果树立了这两种意识,就会高屋建瓴,同时也就解放了自己,可以完全摆脱“应试教育 ”的影响,走出一条从实际出发,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新路。 
        (二)提供自主学习机会,提高自主学习质量 
        按主体教育的观点,学生只有获得了大量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才能获得“积极主动学习”的条件。 
        首先,要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结构。思想品德课每周才40分钟,容量有限,只有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结构,给 学生留有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才有全员参与的可能性,才便于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思想品德课最容 易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地方,是联系实际运用观点的部分,但往往由于教学结构安排不当,最后只剩三五分钟, 匆匆而过,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主动性都不能得以很好的发挥。成功的经验表明,思想品德课的开头要简 洁、明快、巧妙,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课的主题上来,切忌拖拉或绕远。结尾要精练,这时,学生已 对本课内容十分熟悉,教师只要画龙点睛、突出重点或提出希望即可,切忌冗长。此二项不可占用过多时间。 “讲明观点”是一节课的主要任务,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对本课道德观点“是什么”“为什么”和“怎样做 ”有一个初步的明确的认识。这一步最长不能超过20分钟。因此,内容要精选,条理要清楚,环节要紧凑,提 问要准确,小结要精练,这样才能给“运用观点”部分即学生喜欢的思想品德课“后半截儿”留下宝贵时间。 
        其次,在教学全过程中要多设计一些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如适当安排学生自己操示投影资料、演示 小品、即兴表演、收集名言、讨论辨析、课前课后调查等等,这样使学生多一些自主学习的机会。 
        第三,要提高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质量,即在各环节都要注意学生实质上的学习自主。比如,“讲明观 点”时,一般是以教师引导性讲解为主,这也是必要的,但不等于教师一讲到底,不等于学生被动地、呆板地 、一问一答地随教师“走教案”,而是要能在教师的宏观调控下,有微观自主权,有对外部信息的自主选择和 对外部信息独立内部加工的可能性。在“运用观点”时,学生自主学习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但自主不等于自由 放任,教师要精心设计,加强针对性和启发性,将学生中的突出表现及存在的问题、实际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 题、指导学生实践的问题等等,设计成辨析题,或设计成主体参与型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讨论,自主选择 最满意的答案。引导学生在理解道德观点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进行道德判断,评价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必 要的行为训练。精彩的思想品德课往往是在这一环节上形成高潮的。 
        只有这样,既有自主学习时间、学习机会,又有自主学习活动的高质量,才能使学生活动真正成其为主体 活动,才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参与、学会选择,学会自主学习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