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音乐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
【作者】 徐梅娟
【机构】 东坎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科技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的进步,同时也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和更有效的手段。我们的音乐教学也是如此,传统教学模式之中,“黑板、书本、钢琴”是三大主旋律,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抽象思维水平,才能领悟音乐的含义,而且往往创造的可能性较小,想象的广度与深度不够,导致不能完全感受音乐之美。而信息技术就能让学生单一的信息量尽可能地丰富与完善起来,把“书本”上静态的图画,抽象的语言转化成形声结合的动态情境,渲染音乐的艺术感染力,从而让学生感受音乐作品的文化底蕴,在歌词的语言美,乐曲的旋律美,歌曲的情感美中尽情领略音乐之美。所以,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应多借助信息技术,展现歌曲独特的意境与情感,巧妙地把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鉴赏体验紧密结合,让学生在轻松美妙的情境中,受到美的教育,使学生成为一个爱美、懂美、会创造美的人。下面,我就“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来谈几点心得,希望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与信息技术整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乐理教学,不仅课时容量大,而且生动形象,比起传统的乐理教学省时增效。音乐欣赏课上,经过多媒体视听技术处理的音像资料,声像俱佳,形象逼真,为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寓意拓宽了思路,开阔了视野,为发展求新思维提供了特殊有效的环境,倍受学生欢迎。声乐课上一般多用钢琴伴奏,学生可以用计算机为自己演唱的声乐曲制作伴奏,这不但使学生在和声配器的分析处理中加深了对声乐教学的理解,提高了演唱和表现作品的能力,而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他们求知创作的欲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参与。
例如:在欣赏并教唱《天堂》这首歌时,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欣赏到绿毯如茵的草地,幽静深邃美丽如画的草原风光,并通过背景图片让学生充分了解了草原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欣赏那草原骏马的优美姿态,为学生们营造了良好的视听意境。那空旷悠扬的草原音乐,那诗情画意的草原风景映入学生的眼帘。学生们的心情也随之活跃起来,产生了丰富的想象力,大大充实丰富和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们边欣赏、边体验,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接受潜移默化的艺术感染,培养了学生鉴赏音乐的素质。学生只有理解音乐,用音乐要素去掌握作品的内涵,才能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这对学生理解音乐,创造音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通过网络,拓宽师生的知识面,拓展音乐技能
一个教师的信息量是非常有限的。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学生所掌握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几乎全部来自于教师,可以说,教师本身的音乐修养的高低,最大限度地制约了学生在音乐上的发展,面对着知识面日益扩大的学生,许多老师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互连网为师生提供了搜索大量的音乐信息平台。几乎平时遇到的音乐问题都可以在互连网上找到答案。
我在教授《彝家娃娃真幸福》一课时,由于学生没有去过彝族聚居区,不了解彝家小朋友的生活环境,感受不到彝家娃娃的幸福生活场景,为了让他们更好的理解想象歌曲的音乐形象,我通过网络搜集了有关的内容:服饰图片、美丽传说、节日盛景、彝族舞蹈、当地乐器以及另外一些彝族的乐曲等等,剪辑成小影片,课前利用校园网在电视上循环播放,让学生合着音乐,看着画面,律动进课堂。彝族别具一格的少数民族风情一下就吸引了学生,使学生情不自禁的萌发了学习这首歌曲的兴趣。歌曲非常短,学生很快就学会了。学会唱后,可以利用“附件”中的“录音机”将学生的演唱配上伴奏录下来,然后播放,全班欣赏,使学生享受到参与音乐活动的快感,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再如《小乌鸦爱妈妈》是一首两声部的合唱歌曲。此前,学生很少接触过分声部歌曲,为了让学生在演唱时做到声部和谐、音高、节奏准确,我利用幻灯片课件将高低声部用不同颜色显示在屏幕上,并且用“音频解霸”分别录制两个声部的伴奏。学唱时,轮到哪个声部就播放那个声部的伴奏,并且将歌曲中的渐强、渐弱等速度记号设置成“移动播放”从而提醒和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的学唱歌曲。最后,在合唱时,我还将在网络上找到的动画MTV播放给学生看,指导学生看着画面,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从中感受小乌鸦对妈妈的爱心。
三、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品味音乐作品的情感美。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的美不是单纯的音响美,它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与文化底蕴,是人类情感的真实反映。通过欣赏音乐作品,欣赏者在体验作品所表达的情感的同时与自身的情感相互交融,产生共鸣。
那么,教师该如何体现作品的情感,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产生共鸣呢?单纯地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在了解音乐作品的文化知识,倾听作品的旋律、歌词的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让学生融入到音乐作品的背景故事中,融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如临其境,如感其情,自然而然地深刻体会到作品的情感之美。
如在欣赏《黄河大合唱》的选曲《黄河船夫曲》和《保卫黄河》时,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这两首作品的视频进行播放。通过观赏《黄河船夫曲》,黄河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环境,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以及那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都会都深深地烙印在学生的脑海里。紧接着用多媒体以图片加介绍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这两首歌曲的由来,融入作曲者冼星海的介绍,以及当时中国抗战的恶劣环境,让学生了解到抗日战争时期,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灾难。然后再播放《保卫黄河》的视频,让学生在人民“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的呐喊声中,联想到《黄河船夫曲》中船夫对于自然环境顽强搏斗的精神,嫁接到人民保卫祖国、反抗敌人,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使学生的情感随着作品激动人心的力量,雄伟浑厚的气魄和取得胜利的坚定信念,而激荡起伏,深深陷入豪情万丈的爱国主义情怀之中。
总之,在学校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技术和MIDI技术将得以更加广泛的应用。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创设了轻松、愉悦的气氛,展现了优美形象的效果。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想象、表现、创造等素质都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
一、与信息技术整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乐理教学,不仅课时容量大,而且生动形象,比起传统的乐理教学省时增效。音乐欣赏课上,经过多媒体视听技术处理的音像资料,声像俱佳,形象逼真,为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寓意拓宽了思路,开阔了视野,为发展求新思维提供了特殊有效的环境,倍受学生欢迎。声乐课上一般多用钢琴伴奏,学生可以用计算机为自己演唱的声乐曲制作伴奏,这不但使学生在和声配器的分析处理中加深了对声乐教学的理解,提高了演唱和表现作品的能力,而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他们求知创作的欲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参与。
例如:在欣赏并教唱《天堂》这首歌时,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欣赏到绿毯如茵的草地,幽静深邃美丽如画的草原风光,并通过背景图片让学生充分了解了草原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欣赏那草原骏马的优美姿态,为学生们营造了良好的视听意境。那空旷悠扬的草原音乐,那诗情画意的草原风景映入学生的眼帘。学生们的心情也随之活跃起来,产生了丰富的想象力,大大充实丰富和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们边欣赏、边体验,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接受潜移默化的艺术感染,培养了学生鉴赏音乐的素质。学生只有理解音乐,用音乐要素去掌握作品的内涵,才能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这对学生理解音乐,创造音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通过网络,拓宽师生的知识面,拓展音乐技能
一个教师的信息量是非常有限的。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学生所掌握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几乎全部来自于教师,可以说,教师本身的音乐修养的高低,最大限度地制约了学生在音乐上的发展,面对着知识面日益扩大的学生,许多老师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互连网为师生提供了搜索大量的音乐信息平台。几乎平时遇到的音乐问题都可以在互连网上找到答案。
我在教授《彝家娃娃真幸福》一课时,由于学生没有去过彝族聚居区,不了解彝家小朋友的生活环境,感受不到彝家娃娃的幸福生活场景,为了让他们更好的理解想象歌曲的音乐形象,我通过网络搜集了有关的内容:服饰图片、美丽传说、节日盛景、彝族舞蹈、当地乐器以及另外一些彝族的乐曲等等,剪辑成小影片,课前利用校园网在电视上循环播放,让学生合着音乐,看着画面,律动进课堂。彝族别具一格的少数民族风情一下就吸引了学生,使学生情不自禁的萌发了学习这首歌曲的兴趣。歌曲非常短,学生很快就学会了。学会唱后,可以利用“附件”中的“录音机”将学生的演唱配上伴奏录下来,然后播放,全班欣赏,使学生享受到参与音乐活动的快感,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再如《小乌鸦爱妈妈》是一首两声部的合唱歌曲。此前,学生很少接触过分声部歌曲,为了让学生在演唱时做到声部和谐、音高、节奏准确,我利用幻灯片课件将高低声部用不同颜色显示在屏幕上,并且用“音频解霸”分别录制两个声部的伴奏。学唱时,轮到哪个声部就播放那个声部的伴奏,并且将歌曲中的渐强、渐弱等速度记号设置成“移动播放”从而提醒和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的学唱歌曲。最后,在合唱时,我还将在网络上找到的动画MTV播放给学生看,指导学生看着画面,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从中感受小乌鸦对妈妈的爱心。
三、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品味音乐作品的情感美。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的美不是单纯的音响美,它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与文化底蕴,是人类情感的真实反映。通过欣赏音乐作品,欣赏者在体验作品所表达的情感的同时与自身的情感相互交融,产生共鸣。
那么,教师该如何体现作品的情感,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产生共鸣呢?单纯地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在了解音乐作品的文化知识,倾听作品的旋律、歌词的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让学生融入到音乐作品的背景故事中,融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如临其境,如感其情,自然而然地深刻体会到作品的情感之美。
如在欣赏《黄河大合唱》的选曲《黄河船夫曲》和《保卫黄河》时,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这两首作品的视频进行播放。通过观赏《黄河船夫曲》,黄河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环境,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以及那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都会都深深地烙印在学生的脑海里。紧接着用多媒体以图片加介绍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这两首歌曲的由来,融入作曲者冼星海的介绍,以及当时中国抗战的恶劣环境,让学生了解到抗日战争时期,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灾难。然后再播放《保卫黄河》的视频,让学生在人民“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的呐喊声中,联想到《黄河船夫曲》中船夫对于自然环境顽强搏斗的精神,嫁接到人民保卫祖国、反抗敌人,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使学生的情感随着作品激动人心的力量,雄伟浑厚的气魄和取得胜利的坚定信念,而激荡起伏,深深陷入豪情万丈的爱国主义情怀之中。
总之,在学校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技术和MIDI技术将得以更加广泛的应用。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创设了轻松、愉悦的气氛,展现了优美形象的效果。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想象、表现、创造等素质都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