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善”用朗读这一法宝

【作者】 廖文军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朗读”的训练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理解课文内容要靠读,感受课文情感要靠读,积累语言文字更要靠读,“以读为本”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大家也越来越重视朗读的指导,并把朗读放在重要的地位。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善”用朗读这一法宝,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调动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发职责。
        一、 示范朗读,潜移默化
        许多名家大师都说,示范朗读是朗读指导的一个法宝,而模仿是人们最爱用的也是最有效的技能习得方法,学生最初的朗读都是靠模仿来完成的。好的范读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它不但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也会激发学生的欲望,还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方法的指导。而在学生的朗读没有到位时,教师适时的范读更是一剂催化剂,能让学生尽快进入文本。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个性朗读,情感自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学生没有真正走进文中,未真切体悟文章情感之前,很难把书读好,很难有自己独特的体验,也很难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感情,因为语音的变化和情感的变化是相一致的。有感情(真实的、自然的感情)地朗读课文,本质上是通过语音的艺术变化来演绎情感的变化。而感情是个体在体验中、感染中、共鸣中自然生发的,不是靠外在的命令产生的。在执教《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一位教师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朗读指导: 
  品读句子: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感受母亲的心情。(学生自由读) 
  师:母亲读完诗后,心情怎样? 
  生1:心花怒放——带着这样的心情读 
  生2:沾沾自喜——读 
  生3:非常高兴——读 
  生4:异常兴奋——读 
  教师小结:母亲的高兴,从表情可以看出来。
  母亲的兴奋,从语言可以看出来。 
  母亲的激动,从行动可以看出来。 
  学生齐读句子,再次感受母亲的心情。 
  “读出感情”是语文课堂经常听到的.可什么才是“有感情”,确实是一个模糊概念。读一段文字,根据自己的理解,带这种感情可以,带那种感情也可以。“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自然读出的味儿也就不同。”既要尊重别人,又要读出个性理解。在这个片断中,老师生动形象地演绎了“个性化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出自己的韵味,这才是真正的“读出感情”,这才是学生内心真实情感自主地喷发。 
        三、重点朗读,有的放矢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当读到《难忘的一课》中的“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和“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也确实只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才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全部感情。
         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让学生把握课文的主旨,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熟读成诵 激发兴趣
        有位名师说过:“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理解,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是呀,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少年闰土》,作者用简练、朴实的文笔,刻画了一个勤劳朴素,健康活泼,聪明可爱的农村少年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朗读这种阅读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多次与文字接角,让闰土的可爱形象逐步地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那么教师在讲读、理解人物形象时,可让学生边轻声朗读边思考下面问题:
        1、作者知道闰土要来自己家中,心情如何?闰土来了,作者的心情又怎样?
        2、作者是怎样描写闰土的外貌和性格的?
        3、从闰土的外貌和性格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农村少年?
        通过以上的朗读和思考,学生对闰土的形象已有了较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让学生熟读课文。
        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把学生的学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总之,阅读教学,要始终坚持以“读”为本,通过教师的有效设计、科学的指导,让学生的朗读呈“读通——读懂——读好——越读越好”这样一个阶梯提升,让学生用心地去体会,用情去感悟,要读出作者的言外之意,并学会倾诉自己的心声,最终体会到语文的美。只有教师在课堂上,“善”用朗读这一法宝,才能让阅读教学“读”领风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