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利用本土文化,丰富幼儿课程
【作者】 王 杰
【机构】 商河县实验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将乡土文化资源渗透到幼儿园课程中,有利于孩子深入认识家乡的乡土文化,从而增强幼儿对家乡文化的认同,让家乡文化资源更有吸引力、感染力,进而推动幼教课程改革、优化幼教质量。
关键词:乡土;文化资源;幼儿园;课程;应用
幼儿的生活非常切实地根植于他所处的文化土壤,日常生活是文化的浮现。每一种文化都有它自身存在的价值和内涵,都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包括旅游文化、饮食文化、方言以及传统节日文化等等。在幼儿熟悉的地方特色文化中获取教育的资源,利于扩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利于幼儿在自主状态下主动构建新的经验。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活动,优化幼教课程。
1.结合家乡的旅游胜地,开展教学活动
山东山川秀丽,风光独特,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旅游景点有泰山风景名胜区、曲阜孔庙、烟台蓬莱阁等等,其中济南的大明湖公园、青岛的崂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鉴于上述认识,根据幼儿园实际情况,在遵循让孩子们亲历探究过程的精神而确定教育目标后,我们利用这些优势开展了子课题《家乡的旅游景点》:首先,发动家长利用双休日或五一、国庆等黄金周带孩子到周边的旅游景点去旅游,把幼儿收集的各景点图片和照片张贴在活动室的墙上,并贴上该景点的名称和卡片。然后请几位去旅游过的孩子当“导游员”介绍每处景点的壮观建筑、一些典故及传说,我则以“游客”身份提出问题或作补充。或者是给幼儿提供积塑、积木或废旧物品,开展结构游戏,引导幼儿建构家乡著名景点、宏伟建筑物,及在美工区活动中画家乡的名胜古迹。
2.了解家乡饮食文化,激发幼儿主动探究
济南饮食文化是中国众多饮食文化圈中一个特色鲜明,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它以济南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为依托在鲁中地区形成了特定的区域饮食文化。如:泉城大包、孟家扒蹄、济南油旋、黄家烤肉等等。为了充分展现济南风味独特的“美食文化”,我们从它的起源、制作材料、工艺等线索展开。如:开展了子课题《美味小吃》,本次活动是根据本地特产和地理环境有利的教育资源来设计的。活动一开始,孩子们就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活动既贴近幼儿生活,又扩展了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体现了生活即教育,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在操作探索活动前,我给他们布置了任务和操作环境,让家长带幼儿到芙蓉街去吃风味小吃,设置了劳作区、家乡风味小吃展等主题展示区,积极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积极参与小吃的收集,使幼儿对这一主题产生一种亲切、熟悉的情感。活动中我们与幼儿通过谈话、操作、交流等形式让他们充分利用各种感官尝试、探索、体验,知道小吃的种类、特点、制作方法等。在幼儿探索过程中,我们做好他们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以亲切、热情、友好的态度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活动的乐趣。这些饮食文化不仅拓展了主题的内容,又整合了各个学科,激发幼儿主动探索,促进幼儿的发展。
3.加深传统节日教育,体会传统文化精髓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中国的传统节日缤纷多彩,又多具文化内涵。春天有“清明节”,夏日有“端午节”,秋日又有“中秋节”“重阳节”。因此,我们应深入挖掘了传统习俗对幼儿发展的价值,积极利用这些传统节日并结合地方特色提供教育契机,对幼儿开展文化教育。清明节时我们可以组织孩子说过节的感受,并吟诵“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优美诗句;我们吃着散发清香的粽子时,不忘给孩子讲述屈原、端午传说和赛龙舟的由来,以及屈原的不朽诗作《离骚》,进行早期的爱国主义教育;中秋节我们可以组织幼儿分切月饼,在分享中体会“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深远意境。
总之,我们应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让孩子感受传统节日文化,使孩子们对民族传统和本土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让传统节日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永久的种子,让传统文化源源流长。
4.感受方言的自然美,体验乡音的亲切
水之灵,地之气,孕育繁衍了生生不息的山东子民。长久的文明积淀,在我们家乡这块宝地上形成了异常浓厚、丰富和色彩鲜明的沂蒙山文化。沂蒙山小调更是这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是山东民歌的主要代表。一曲《沂蒙山小调》,唱红了沂蒙山区,风靡齐鲁大地,飞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成为一首反映沂蒙山乡土气息的代表曲作。不论何时何地,只要一听到那悠扬动听的旋律,亲切感人的歌词,一种对沂蒙山崇敬爱慕的心情便会油然而生。但问起这首优美动听的《沂蒙山小调》是何人何时何地创作,又是怎样广泛流传开来的,人们却不得而知,仅知道是歌题下署名的“山东民歌”。据考察,《沂蒙山小调》是1940年由两位年轻的文工团员李林(现为上海歌剧院顾问)和阮若珊(曾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创作的。歌曲最初的题目是《反对黄沙会》,曲调是他们根据山东逃荒到东北卖唱人所唱的曲调,加工整理而成的。
作为山东人,当然要让孩子知道和了解我们这独具特色的语言。因此,我们和孩子一起从《沂蒙山小调》中挑选合适的山歌来学习,孩子们兴趣盎然,学习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在这首歌的影响下孩子们学会了用乡音朗诵传统的沂蒙山小调,真切感受到山歌的韵味。与此同时,我们在游戏开展中也巧妙地把方言和普通话结合起来,让孩子们自然地接受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例如:大班的民间游戏《唱山歌》,我们就先用方言教幼儿学习山歌: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风吹(那个)草低(哎)见牛羊。高梁(那个)红来(哎)谷子黄,大枣(那个)黄梨(哎)甜又香。咱们的毛主席(哎)领导的好,沂蒙山的人民(哎)喜洋洋。然后用对山歌的形式分组对唱。既培养了孩子的交往能力,又发展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熟悉了地方方言。孩子们百玩不厌!
总而言之,幼儿教育就是人类生命教育的摇篮,是四季之春,是一个播种的季节,我们今日播下的一粒小小文化种子,能在他日历史的土壤里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开出绚丽的花朵,结出最为丰硕的果实。将乡土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中,不仅可以让幼儿植根于乡土文化这一丰富的文化土壤,了解其内涵,继承其精华,萌发热爱家乡的意识,又能提高幼儿的人文素养,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乡土;文化资源;幼儿园;课程;应用
幼儿的生活非常切实地根植于他所处的文化土壤,日常生活是文化的浮现。每一种文化都有它自身存在的价值和内涵,都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包括旅游文化、饮食文化、方言以及传统节日文化等等。在幼儿熟悉的地方特色文化中获取教育的资源,利于扩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利于幼儿在自主状态下主动构建新的经验。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活动,优化幼教课程。
1.结合家乡的旅游胜地,开展教学活动
山东山川秀丽,风光独特,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旅游景点有泰山风景名胜区、曲阜孔庙、烟台蓬莱阁等等,其中济南的大明湖公园、青岛的崂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鉴于上述认识,根据幼儿园实际情况,在遵循让孩子们亲历探究过程的精神而确定教育目标后,我们利用这些优势开展了子课题《家乡的旅游景点》:首先,发动家长利用双休日或五一、国庆等黄金周带孩子到周边的旅游景点去旅游,把幼儿收集的各景点图片和照片张贴在活动室的墙上,并贴上该景点的名称和卡片。然后请几位去旅游过的孩子当“导游员”介绍每处景点的壮观建筑、一些典故及传说,我则以“游客”身份提出问题或作补充。或者是给幼儿提供积塑、积木或废旧物品,开展结构游戏,引导幼儿建构家乡著名景点、宏伟建筑物,及在美工区活动中画家乡的名胜古迹。
2.了解家乡饮食文化,激发幼儿主动探究
济南饮食文化是中国众多饮食文化圈中一个特色鲜明,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它以济南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为依托在鲁中地区形成了特定的区域饮食文化。如:泉城大包、孟家扒蹄、济南油旋、黄家烤肉等等。为了充分展现济南风味独特的“美食文化”,我们从它的起源、制作材料、工艺等线索展开。如:开展了子课题《美味小吃》,本次活动是根据本地特产和地理环境有利的教育资源来设计的。活动一开始,孩子们就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活动既贴近幼儿生活,又扩展了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体现了生活即教育,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在操作探索活动前,我给他们布置了任务和操作环境,让家长带幼儿到芙蓉街去吃风味小吃,设置了劳作区、家乡风味小吃展等主题展示区,积极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积极参与小吃的收集,使幼儿对这一主题产生一种亲切、熟悉的情感。活动中我们与幼儿通过谈话、操作、交流等形式让他们充分利用各种感官尝试、探索、体验,知道小吃的种类、特点、制作方法等。在幼儿探索过程中,我们做好他们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以亲切、热情、友好的态度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活动的乐趣。这些饮食文化不仅拓展了主题的内容,又整合了各个学科,激发幼儿主动探索,促进幼儿的发展。
3.加深传统节日教育,体会传统文化精髓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中国的传统节日缤纷多彩,又多具文化内涵。春天有“清明节”,夏日有“端午节”,秋日又有“中秋节”“重阳节”。因此,我们应深入挖掘了传统习俗对幼儿发展的价值,积极利用这些传统节日并结合地方特色提供教育契机,对幼儿开展文化教育。清明节时我们可以组织孩子说过节的感受,并吟诵“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优美诗句;我们吃着散发清香的粽子时,不忘给孩子讲述屈原、端午传说和赛龙舟的由来,以及屈原的不朽诗作《离骚》,进行早期的爱国主义教育;中秋节我们可以组织幼儿分切月饼,在分享中体会“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深远意境。
总之,我们应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让孩子感受传统节日文化,使孩子们对民族传统和本土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让传统节日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永久的种子,让传统文化源源流长。
4.感受方言的自然美,体验乡音的亲切
水之灵,地之气,孕育繁衍了生生不息的山东子民。长久的文明积淀,在我们家乡这块宝地上形成了异常浓厚、丰富和色彩鲜明的沂蒙山文化。沂蒙山小调更是这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是山东民歌的主要代表。一曲《沂蒙山小调》,唱红了沂蒙山区,风靡齐鲁大地,飞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成为一首反映沂蒙山乡土气息的代表曲作。不论何时何地,只要一听到那悠扬动听的旋律,亲切感人的歌词,一种对沂蒙山崇敬爱慕的心情便会油然而生。但问起这首优美动听的《沂蒙山小调》是何人何时何地创作,又是怎样广泛流传开来的,人们却不得而知,仅知道是歌题下署名的“山东民歌”。据考察,《沂蒙山小调》是1940年由两位年轻的文工团员李林(现为上海歌剧院顾问)和阮若珊(曾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创作的。歌曲最初的题目是《反对黄沙会》,曲调是他们根据山东逃荒到东北卖唱人所唱的曲调,加工整理而成的。
作为山东人,当然要让孩子知道和了解我们这独具特色的语言。因此,我们和孩子一起从《沂蒙山小调》中挑选合适的山歌来学习,孩子们兴趣盎然,学习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在这首歌的影响下孩子们学会了用乡音朗诵传统的沂蒙山小调,真切感受到山歌的韵味。与此同时,我们在游戏开展中也巧妙地把方言和普通话结合起来,让孩子们自然地接受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例如:大班的民间游戏《唱山歌》,我们就先用方言教幼儿学习山歌: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风吹(那个)草低(哎)见牛羊。高梁(那个)红来(哎)谷子黄,大枣(那个)黄梨(哎)甜又香。咱们的毛主席(哎)领导的好,沂蒙山的人民(哎)喜洋洋。然后用对山歌的形式分组对唱。既培养了孩子的交往能力,又发展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熟悉了地方方言。孩子们百玩不厌!
总而言之,幼儿教育就是人类生命教育的摇篮,是四季之春,是一个播种的季节,我们今日播下的一粒小小文化种子,能在他日历史的土壤里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开出绚丽的花朵,结出最为丰硕的果实。将乡土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中,不仅可以让幼儿植根于乡土文化这一丰富的文化土壤,了解其内涵,继承其精华,萌发热爱家乡的意识,又能提高幼儿的人文素养,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