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巧用问题进行语文教学
【作者】 龙海军
【机构】 安居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阅读教学中进行问题教学,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问题包含着学生能够充分动脑思考的智力操作任务;同时应由教师提出问题为主,逐步转到以学生提出问题为主,从而提高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关键词:问题教学 智力操作 学生提问
在小学语文中教学中,语文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客观现实告诉我们教学的“投入”与“产出”比例失调,反差巨大,学生的学习质量不高。我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调查发现,其主要问题在于学生阅读能力差,不能正确理解文章内容,不能整体感悟文章内涵。要突破这种现状,经过我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在阅读教学中抓好问题教学。
第一,科学地设计问题。问题必须包含着学生能够完成的、充分动脑思考的智力操作任务,所提问题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能偏离语文教学的范畴;所提问题应符合学生思维规律,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在《詹天佑》一文的教学中,我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詹天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接受主持修京张铁路的任务的?此时,学生结合课文进行着从分析到归纳的思维活动。当学生完成这一问题后,我提出第二个题: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詹天佑遇到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的?提出这个问题之后,又让学生自行默读、探索 、讨论,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结果写在笔记本上。当学生基本完成这个问题之后,我又引导学生把自己思考的成果拿出来在全班交流。之后,我又提出第三个问题:京张铁路提前竣工的原因是什么?……这三个问题又各有自己的侧重点,第一个问题着重要求学生从课文中直接找到知识点,并进行简单的归纳,着重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简单归纳总结的能力;第二个问题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较复杂的归纳总结的能力;第三个问题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情感体验能力。整堂课, 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培养,都是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从自己的学习操作活动中完成的 ,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了熏陶,当然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得到了较全面的培养。
第二,由教师提出问题为主,逐步转到以学生提出问题为主。“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学要达到这一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我的做法是把教学的着力点更多地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
一是用点拨的方法,促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例如课文《白鹅》中有这样一句话:“好一个高傲的动物!”我就是这样点拨的:“高傲”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白鹅是“一个高傲的动物”?这个“高傲” 和平常所说的“高傲”有什么不同……这么一连串的几个问题,拨亮了学生的心灵,他们立即表露出惊奇的眼神,仿佛在说:原来这一句话里还潜伏着这么多的问题?我为什么就没有发现呢?这样就潜移默化地督促他们在今后的阅读中自己生出疑问来。
二是不断强化学生的提问动力,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习惯。为了鼓励学生提问,可以用古今中外学者爱好质疑提问的实例启发和开导学生,使他们懂得质疑提问不但是好学上进的表现,而且是取得学业进步的关键。另外,教师在对待学生提问的处理上应该是多鼓励多引导,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是加强提问策略、提问方法的训练,让学生形成善于自觉提问的能力。鼓励学生好问,不等于“任其自然”,不管什么问题都可以随便提,而是要求要求学生所提问题应与阅读材料有着密切的联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课文。
首先,引导学生从文章的内容方面提问。即阅读材料讲了些什么?如:记叙性文章中主要讲了谁、干什么、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说明文中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等等。如果学生能这样思考和提问,就能从整体上了解阅读材料的大致内容。同时,也有意识地训练了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
其次,引导学生从文章的内涵、主旨方面提问。这就要求学生阅读时注意材料中的重点词句、关键性词句(如文眼、诗眼等)的含义和它们所蕴涵的深刻的情味。如:上《卖火柴的小女孩子》时,就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说她们会在‘快乐’中飞走呢?”学生经过分析、讨论等思想碰撞后,认为“快乐”是说她看到了奶奶,感到非常幸福、快乐,同时死亡对小女孩来说是一种对痛苦摆脱,所以她俩在“快乐”中飞走,同时学生又体会到了小女孩生活的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这样,通过学生提问和对重点语句的深入理解,就明白了本文的主旨,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分析理解能力、感悟能力也就得到了发展。
另外,引导学生从文章的延伸、拓展方面提问。这就要求学生思考、讨论一些与阅读材料有一定关系的其他问题。如:在研读《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时,就有学生出了关于台湾统一的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深入思考并提出看似不着边际和不合常规的疑问,其实是给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了发展空间,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创造性阅读和探究性阅读能力。
实践证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抓好问题教学,可以促进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关键词:问题教学 智力操作 学生提问
在小学语文中教学中,语文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客观现实告诉我们教学的“投入”与“产出”比例失调,反差巨大,学生的学习质量不高。我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调查发现,其主要问题在于学生阅读能力差,不能正确理解文章内容,不能整体感悟文章内涵。要突破这种现状,经过我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在阅读教学中抓好问题教学。
第一,科学地设计问题。问题必须包含着学生能够完成的、充分动脑思考的智力操作任务,所提问题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能偏离语文教学的范畴;所提问题应符合学生思维规律,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在《詹天佑》一文的教学中,我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詹天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接受主持修京张铁路的任务的?此时,学生结合课文进行着从分析到归纳的思维活动。当学生完成这一问题后,我提出第二个题: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詹天佑遇到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的?提出这个问题之后,又让学生自行默读、探索 、讨论,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结果写在笔记本上。当学生基本完成这个问题之后,我又引导学生把自己思考的成果拿出来在全班交流。之后,我又提出第三个问题:京张铁路提前竣工的原因是什么?……这三个问题又各有自己的侧重点,第一个问题着重要求学生从课文中直接找到知识点,并进行简单的归纳,着重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简单归纳总结的能力;第二个问题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较复杂的归纳总结的能力;第三个问题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情感体验能力。整堂课, 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培养,都是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从自己的学习操作活动中完成的 ,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了熏陶,当然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得到了较全面的培养。
第二,由教师提出问题为主,逐步转到以学生提出问题为主。“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学要达到这一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我的做法是把教学的着力点更多地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
一是用点拨的方法,促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例如课文《白鹅》中有这样一句话:“好一个高傲的动物!”我就是这样点拨的:“高傲”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白鹅是“一个高傲的动物”?这个“高傲” 和平常所说的“高傲”有什么不同……这么一连串的几个问题,拨亮了学生的心灵,他们立即表露出惊奇的眼神,仿佛在说:原来这一句话里还潜伏着这么多的问题?我为什么就没有发现呢?这样就潜移默化地督促他们在今后的阅读中自己生出疑问来。
二是不断强化学生的提问动力,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习惯。为了鼓励学生提问,可以用古今中外学者爱好质疑提问的实例启发和开导学生,使他们懂得质疑提问不但是好学上进的表现,而且是取得学业进步的关键。另外,教师在对待学生提问的处理上应该是多鼓励多引导,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是加强提问策略、提问方法的训练,让学生形成善于自觉提问的能力。鼓励学生好问,不等于“任其自然”,不管什么问题都可以随便提,而是要求要求学生所提问题应与阅读材料有着密切的联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课文。
首先,引导学生从文章的内容方面提问。即阅读材料讲了些什么?如:记叙性文章中主要讲了谁、干什么、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说明文中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等等。如果学生能这样思考和提问,就能从整体上了解阅读材料的大致内容。同时,也有意识地训练了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
其次,引导学生从文章的内涵、主旨方面提问。这就要求学生阅读时注意材料中的重点词句、关键性词句(如文眼、诗眼等)的含义和它们所蕴涵的深刻的情味。如:上《卖火柴的小女孩子》时,就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说她们会在‘快乐’中飞走呢?”学生经过分析、讨论等思想碰撞后,认为“快乐”是说她看到了奶奶,感到非常幸福、快乐,同时死亡对小女孩来说是一种对痛苦摆脱,所以她俩在“快乐”中飞走,同时学生又体会到了小女孩生活的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这样,通过学生提问和对重点语句的深入理解,就明白了本文的主旨,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分析理解能力、感悟能力也就得到了发展。
另外,引导学生从文章的延伸、拓展方面提问。这就要求学生思考、讨论一些与阅读材料有一定关系的其他问题。如:在研读《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时,就有学生出了关于台湾统一的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深入思考并提出看似不着边际和不合常规的疑问,其实是给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了发展空间,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创造性阅读和探究性阅读能力。
实践证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抓好问题教学,可以促进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