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如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 邢国波
【机构】 木马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小学生通过自己练习、探索、发现,所获得的知识才真正有效。自主学习是当代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训练学生自主掌握知识的技艺、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那么,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拉近了,学生就会由喜欢教师到喜欢教师所上的课。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教育教学中发扬民主作风,才能促进师生双方互相信任,把师生关系推向和谐。要相信,师生之间是心相通、情相连的,学生的心灵永远向他们的老师敞开着。总之,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也是学生最容易亲近的人。
选择充满情趣的教学方法,锻炼自主性。《课标》中提出“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要让课堂充满生机,就要求教师依据教材内容,遵循认知规律,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避免单纯的背诵、机械的记忆、枯燥的抄写,采用讲故事、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分组讨论、知识竞赛、辩论活动等多种形式,使之在兴趣盎然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
巧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一种内在动力,它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自觉努力去探索、去攀登,向着认知的目标前进的欲望。因此,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成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而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结合所提问题扩展思维、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要善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和探究氛围,创设生动而富于感染力的教学情景和氛围,是营造可教学时刻的重要方面和环节。真实而生动的教学情景,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滋生探究欲望。
创设快乐民主的教学环境,激发自主性。在传统教学思想中,人们总认为课堂上学生越规矩越好,于是给了学生过多禁锢。如端正的坐姿,固定不变的座次等。思想品课应敢于向传统的“规矩”挑战,大胆“解放”学生,解放学生的学习时空,解放学生的学习心态。解放学生的学习时空。现时我们大部分的课堂座位都是以横排纵列式摆放,虽便于管理,但不利于学生交流、讨论。所以在思品课堂上,可以根据上课的内容适当调整座位,使课堂有足够的师与生、生与生互动的空间。还可以根据上课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地到自己好朋友的座位上去进行讨论,让学生有更多的自我表除了在教室教学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如教授如何参加公益劳动的知识时,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公益劳动和为什么要参加,可带领学生在校园内甚至可以到学校附近的小公园、街道进行教学活动,及时进行“打扫落叶”、“你丢我捡”的活动。解放学生的学习心态。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长期存在“灌多悟少”的弊端,学生始终处于被“管制”的地位,严重阻碍了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双向交流中,教师要淡化说教者和评判者的角色,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体验,对于学生表现出的创造性思维,如所说答案与众不同,教师要予以尊重和保护,因为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真正的创造性是对现实的一种超越,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在思想品德课上要鼓励学生创造,引导他们成功。尤其是当学生对教师原来的设想或所讲的内容提出异议而又十分有道理的时候,教师要放下架子,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给予高度评价,使他们在自己的创造中,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加自信心。创设快乐、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是从另一个角度为发挥学生主体性创设条件,让儿童在课堂上感受“积极的沸腾的精神生活”。
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自主性。新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程标准》强调:“思品课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个体在集体中的表现有主动性和被动性之分,主动性的表现就是主体参与。抓住了学生的主体性就等于抓住了学生发展的实质。在实施过程中应遵循五个原则:让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必须建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共同配合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前准备活动、课堂教学活动、课后延伸教育活动。只有使学生积极投入教学全过程,成为受教育的主体,才能使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使品德心理内化成为可能;让学生自主评价。教学中,应该让所有学生参与评价,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共同提高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增强道德规范自我约束力;让学生自主体验。良好品德心理和品德行为的形成,光靠个人经验不行,还必须使学生集体都获得经验。在教学中,应该让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情感体验、行为体验,获得体会,从而丰富和加强内心体验;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品德与社会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要多关心后进生,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善于发现他们优点。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发挥学生榜样的作用。学生中的优秀典型是全体学生观察分析良好行为的活榜样。思想品德课教学要联系教学内容,发挥学生活榜样的教育作用,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活榜样。除了要联系典型活榜样,还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点滴好榜样,让学生感受到:人人都有好榜样,处处都有活榜样。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活动真正成为主体活动,才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参与、学会选择,学会自主学习和发展。
多媒体参与教学。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已进入课堂。电脑课件以它的鲜艳色彩和动画效果,在思品课教学中发挥着投影片所不能替代的教育功能。尤其低年级教材大部分是以图为主,而且课文内容大部分是反映学生身边生活的小故事或寓意深刻的童话故事。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用好课文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生动形象的故事画面和故事情节中感悟道理,学习人之美德。
教师在课堂上能把学生所有的热情都调动起来,让他们在快乐民主的氛围中,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在不断成功的体验中,觉得思品课非常有趣,学习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从而让品德与社会课插上“快乐”的翅膀,使课堂充满创新的气氛,激发学生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创造力,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训练学生自主掌握知识的技艺、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那么,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拉近了,学生就会由喜欢教师到喜欢教师所上的课。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教育教学中发扬民主作风,才能促进师生双方互相信任,把师生关系推向和谐。要相信,师生之间是心相通、情相连的,学生的心灵永远向他们的老师敞开着。总之,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也是学生最容易亲近的人。
选择充满情趣的教学方法,锻炼自主性。《课标》中提出“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要让课堂充满生机,就要求教师依据教材内容,遵循认知规律,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避免单纯的背诵、机械的记忆、枯燥的抄写,采用讲故事、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分组讨论、知识竞赛、辩论活动等多种形式,使之在兴趣盎然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
巧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一种内在动力,它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自觉努力去探索、去攀登,向着认知的目标前进的欲望。因此,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成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而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结合所提问题扩展思维、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要善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和探究氛围,创设生动而富于感染力的教学情景和氛围,是营造可教学时刻的重要方面和环节。真实而生动的教学情景,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滋生探究欲望。
创设快乐民主的教学环境,激发自主性。在传统教学思想中,人们总认为课堂上学生越规矩越好,于是给了学生过多禁锢。如端正的坐姿,固定不变的座次等。思想品课应敢于向传统的“规矩”挑战,大胆“解放”学生,解放学生的学习时空,解放学生的学习心态。解放学生的学习时空。现时我们大部分的课堂座位都是以横排纵列式摆放,虽便于管理,但不利于学生交流、讨论。所以在思品课堂上,可以根据上课的内容适当调整座位,使课堂有足够的师与生、生与生互动的空间。还可以根据上课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地到自己好朋友的座位上去进行讨论,让学生有更多的自我表除了在教室教学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如教授如何参加公益劳动的知识时,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公益劳动和为什么要参加,可带领学生在校园内甚至可以到学校附近的小公园、街道进行教学活动,及时进行“打扫落叶”、“你丢我捡”的活动。解放学生的学习心态。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长期存在“灌多悟少”的弊端,学生始终处于被“管制”的地位,严重阻碍了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双向交流中,教师要淡化说教者和评判者的角色,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体验,对于学生表现出的创造性思维,如所说答案与众不同,教师要予以尊重和保护,因为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真正的创造性是对现实的一种超越,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在思想品德课上要鼓励学生创造,引导他们成功。尤其是当学生对教师原来的设想或所讲的内容提出异议而又十分有道理的时候,教师要放下架子,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给予高度评价,使他们在自己的创造中,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加自信心。创设快乐、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是从另一个角度为发挥学生主体性创设条件,让儿童在课堂上感受“积极的沸腾的精神生活”。
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自主性。新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程标准》强调:“思品课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个体在集体中的表现有主动性和被动性之分,主动性的表现就是主体参与。抓住了学生的主体性就等于抓住了学生发展的实质。在实施过程中应遵循五个原则:让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必须建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共同配合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前准备活动、课堂教学活动、课后延伸教育活动。只有使学生积极投入教学全过程,成为受教育的主体,才能使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使品德心理内化成为可能;让学生自主评价。教学中,应该让所有学生参与评价,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共同提高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增强道德规范自我约束力;让学生自主体验。良好品德心理和品德行为的形成,光靠个人经验不行,还必须使学生集体都获得经验。在教学中,应该让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情感体验、行为体验,获得体会,从而丰富和加强内心体验;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品德与社会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要多关心后进生,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善于发现他们优点。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发挥学生榜样的作用。学生中的优秀典型是全体学生观察分析良好行为的活榜样。思想品德课教学要联系教学内容,发挥学生活榜样的教育作用,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活榜样。除了要联系典型活榜样,还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点滴好榜样,让学生感受到:人人都有好榜样,处处都有活榜样。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活动真正成为主体活动,才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参与、学会选择,学会自主学习和发展。
多媒体参与教学。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已进入课堂。电脑课件以它的鲜艳色彩和动画效果,在思品课教学中发挥着投影片所不能替代的教育功能。尤其低年级教材大部分是以图为主,而且课文内容大部分是反映学生身边生活的小故事或寓意深刻的童话故事。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用好课文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生动形象的故事画面和故事情节中感悟道理,学习人之美德。
教师在课堂上能把学生所有的热情都调动起来,让他们在快乐民主的氛围中,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在不断成功的体验中,觉得思品课非常有趣,学习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从而让品德与社会课插上“快乐”的翅膀,使课堂充满创新的气氛,激发学生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创造力,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