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析小学音乐教育的创新
【作者】 谭 蕾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五星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一、创新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音乐基础是参差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不仅给学生的学习观与学习方式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要求,而且对教师的教育观念、综合素质以及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期盼。
1、先形象、后概念。
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概念、后举例、再练习”。在一次“连线”教学中,我感到学生在分辨延音线和圆滑线时比较困难,所以我改变了这种传统的作法,试用“先形象,后概念”的做法,效果真是出人意料。
首先我从感性入导,我出示了“(”。提问;“同学们,看一看,想一想,这条狐线象什么?”。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这时,我便告诉他们:“在音乐旋律中,它叫连线。”。然后我让学生听范唱,再划拍节试唱,这样,学生便牢固地认识了延音线。这种教法比纠缠于概念不放而勉强为其死记硬背教起来轻松的多,学生学起来也非常愉快,达到了学生自己尝试的目的,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2、主体参与,激励创新。
现代课堂教学认为,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是创新教育的真谛所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大胆地去尝试新知识、新问题,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从而极大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提供说的空间,给予表达的机会。
1、说想法,谈体会。
想法也就是感受,是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一个回味和小结。一个积极的想法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当学生的行为表现受到教师的肯定、激励和赞赏时,他们就会产生愉悦、积极主动的情绪体验,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在音乐教学中,要让学生人人都积极参与,并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和创新思维,需要教师用爱心鼓励他们大胆探究,大胆创新。要允许学生根据教学任务有独立的创作和实践,让每个学生的思维不受限制,对学生每一个思维的闪光点都给予充分鼓励。在活动中,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自由设计活动内容。
2、说标题,想内容。
作品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体现于歌词、旋律、节拍节奏,体现于创作的背景,同时也体现于作者付于作品的标题上,可以说,标题是作品的中心思想所在。
三、结合生活经验,发展创作的空间。
音乐创作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在音乐教学中,有好多内容适宜于学生开展模拟性实践,进行发散性创编,教师必须善于捕捉这种时机,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创作尝试,通过创作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求知,在实践中创造。
1、结合表演创作。
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小学生好动、爱表现的特点,为他们提供表演的机会,让他们尝试自己创编表演,以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如可通过歌表演、用动作表现节奏,根据音乐自编动作表演等等形式,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状态投入情感体验和形象思维,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造性地表现音乐。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把自身对歌曲的感受、情感体验客观、形象地表现出来。学生体验到歌曲情感,对内在美就有了一定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歌曲的情感,内在的美形象地表现出来,这就是创造美的一种表现。
2、结合歌曲创作。
有计划、有意识地安排学生结合歌曲内容中的可换之处进行创编活动,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学会变通、大胆尝试。边唱边表演是小学生喜爱的一种教学形式,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更想用动作来表达情感。如果歌曲易于用动作表现的话,应尽量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发挥想像,自编动作来表现歌曲。
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在创新教育成为世界教育一大发展趋势的今天,我们每一位音乐工作者都应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创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索研究新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积极自主地接触音乐、参与音乐、创作音乐中,张开想象创新的翅膀,遨游于充满创造快乐的音乐殿堂。
四、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实践的过程,不同的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想象力都会有一定的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不同的生活环境和阅历,创设民主、平等的和谐关系,在教学中灵活实际地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勇气,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激发学习热情,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新的课程观认为“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应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为了培养专门人才,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而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则是以班级为单位,按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施教,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受到限制,学生学习的探索性和创造性受到限制,同学间缺乏交流,合作、动手机会少,而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很少参与。学生往往成为被动的听众和机械的模仿者,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受到限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便会丧失自主的学习心理,对音乐失去兴趣。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示学生的个性,摆正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把教师从“教书匠”的角色转变成音乐实践的主体,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
五、以课堂为主渠道,从生活取材,展开创新思维。
艺术来源于生活,也扎根于生活。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教学服务,将会对创新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学生从生活中提取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鼓励下总结并创造,最后又回到生活。这些设计,将音乐教学生活化、平凡化了,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其实音乐就在我们身边。
学生的音乐基础是参差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不仅给学生的学习观与学习方式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要求,而且对教师的教育观念、综合素质以及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期盼。
1、先形象、后概念。
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概念、后举例、再练习”。在一次“连线”教学中,我感到学生在分辨延音线和圆滑线时比较困难,所以我改变了这种传统的作法,试用“先形象,后概念”的做法,效果真是出人意料。
首先我从感性入导,我出示了“(”。提问;“同学们,看一看,想一想,这条狐线象什么?”。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这时,我便告诉他们:“在音乐旋律中,它叫连线。”。然后我让学生听范唱,再划拍节试唱,这样,学生便牢固地认识了延音线。这种教法比纠缠于概念不放而勉强为其死记硬背教起来轻松的多,学生学起来也非常愉快,达到了学生自己尝试的目的,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2、主体参与,激励创新。
现代课堂教学认为,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是创新教育的真谛所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大胆地去尝试新知识、新问题,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从而极大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提供说的空间,给予表达的机会。
1、说想法,谈体会。
想法也就是感受,是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一个回味和小结。一个积极的想法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当学生的行为表现受到教师的肯定、激励和赞赏时,他们就会产生愉悦、积极主动的情绪体验,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在音乐教学中,要让学生人人都积极参与,并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和创新思维,需要教师用爱心鼓励他们大胆探究,大胆创新。要允许学生根据教学任务有独立的创作和实践,让每个学生的思维不受限制,对学生每一个思维的闪光点都给予充分鼓励。在活动中,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自由设计活动内容。
2、说标题,想内容。
作品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体现于歌词、旋律、节拍节奏,体现于创作的背景,同时也体现于作者付于作品的标题上,可以说,标题是作品的中心思想所在。
三、结合生活经验,发展创作的空间。
音乐创作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在音乐教学中,有好多内容适宜于学生开展模拟性实践,进行发散性创编,教师必须善于捕捉这种时机,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创作尝试,通过创作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求知,在实践中创造。
1、结合表演创作。
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小学生好动、爱表现的特点,为他们提供表演的机会,让他们尝试自己创编表演,以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如可通过歌表演、用动作表现节奏,根据音乐自编动作表演等等形式,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状态投入情感体验和形象思维,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造性地表现音乐。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把自身对歌曲的感受、情感体验客观、形象地表现出来。学生体验到歌曲情感,对内在美就有了一定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歌曲的情感,内在的美形象地表现出来,这就是创造美的一种表现。
2、结合歌曲创作。
有计划、有意识地安排学生结合歌曲内容中的可换之处进行创编活动,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学会变通、大胆尝试。边唱边表演是小学生喜爱的一种教学形式,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更想用动作来表达情感。如果歌曲易于用动作表现的话,应尽量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发挥想像,自编动作来表现歌曲。
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在创新教育成为世界教育一大发展趋势的今天,我们每一位音乐工作者都应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创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索研究新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积极自主地接触音乐、参与音乐、创作音乐中,张开想象创新的翅膀,遨游于充满创造快乐的音乐殿堂。
四、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实践的过程,不同的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想象力都会有一定的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不同的生活环境和阅历,创设民主、平等的和谐关系,在教学中灵活实际地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勇气,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激发学习热情,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新的课程观认为“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应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为了培养专门人才,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而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则是以班级为单位,按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施教,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受到限制,学生学习的探索性和创造性受到限制,同学间缺乏交流,合作、动手机会少,而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很少参与。学生往往成为被动的听众和机械的模仿者,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受到限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便会丧失自主的学习心理,对音乐失去兴趣。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示学生的个性,摆正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把教师从“教书匠”的角色转变成音乐实践的主体,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
五、以课堂为主渠道,从生活取材,展开创新思维。
艺术来源于生活,也扎根于生活。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教学服务,将会对创新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学生从生活中提取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鼓励下总结并创造,最后又回到生活。这些设计,将音乐教学生活化、平凡化了,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其实音乐就在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