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调动德育手段 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
【作者】 邱雅娟
【机构】
【摘要】【关键词】
【正文】非智力因素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属心理范畴。狭义上由五种基本心理因素组成,即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具体主要有十二项因素:即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信心。自尊心、好胜心、自制性、坚持性、独立性。非智力因素是德育的有机构成因素,它对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积极的作用。随着学校德育的生活化细微化情感化德育已经是非智力因素开发的最重要途径。人的学习和成才过程,是一个智力与非智力相互影响,而又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过程。有研究者得出20%的智力因素十80%的非智力因素=成功。其实,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界限并不是那么分明的。可以这样来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果把智力看作是一驾马车的话,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那个驾驭马车的人。马车性能的好坏影响奔跑速度,但也要看驾车的人想不想跑,想往哪个方向跑,以及他驾车的技术如何——如果他不想跑,再好的马车也没有用;如果他的驾驭技术不好,马车会颠三倒四;如果他驶错了方向,那么,跑得越快就越糟糕!
重要的是,一驾好的马车会使车夫越来越“聪明”,而一个“聪明”的车夫总会不断地改进马车的性能!也就是说,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随着学校德育的生活化细微化情感化德育已经是非智力因素开发的最重要途径。我们如何通过德育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来促使学生走向成功呢?
德育教育是一个大课题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相互协调共同合作,在学校各阶层各层次各学科都必须协同作战,不容许出现任何一处薄弱环节,并且德育教育要贯穿整个人生,成为终身教育。
一、自信心的培养
有位名人说:“自信是成功的一半。”一个人只要有成功的信心,就能把全部热情、精力集中到所追求的目标上。父母与教师的积极评价,对儿童的自信心形成十分重要。当孩子完成某件事并取得成功时,成人应给予积极评价,如爱抚、鼓励、点头、微笑、表扬等,这样做能激起他们继续上进的愿望。当儿童做了错事,应冷静分析,合理批评,不可讽刺、挖苦、谩骂、挫伤孩子的自信心。
二、成功体验与好胜心的培养
好胜心是一种敢于竞争,欲求取胜的向上的心理品质。老师家长应经常引发他们的好胜心。比如,组织各种类型的游戏比赛,鼓励儿童敢于竞争,争取优胜成绩,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满足。如果失败了,成人也应说:“只要自己尽了最大努力,失败没关系。”
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培养
儿童的学习往往受兴趣的支配,如果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儿童就能较早地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求。所以,成人应正确引导儿童去观察、思考,让他们亲自看看、听听、闻闻、尝尝、摸摸。学校带孩子看电影,听音乐会,参观博物馆或名胜古迹,增加他们的见识,多提供动脑、动手的机会。
四、独立性的培养
独立性强的人,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首创精神。家长应要求儿童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如自己穿脱衣服,整理床铺玩具,自己吃饭漱洗或让他们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在学校,老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独立和同学老师交往相处。这样,儿童才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同时应注意引导儿童听别人合理的建议,不任性固执。
五、“苦”的体验与坚持性的培养
学校应多组织一些如“纪念长征胜利XX周年”主题班会,学生通过主题班会活动,了解了长征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知道了其中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使学生在历史真实面前思想受到触动。世界上一切杰出的人物都是有坚强毅力的,都是长期坚持不懈与困难做斗争的,良好的坚持性,必须通过痛苦的历程。家长老师应适时地给儿童设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让他们独立克服困难,争取完成。同时要求他们事情不论大小,既然做,就要尽力做好做完,不半途而废,让孩子体验到“苦”的滋味,苦的体验是造就孩子百折不挠、顽强拚搏的奋斗精神的根由。
六、爱与良好情绪的培养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一个主要环境应通过细微情感的德育生活培养学生爱等良好情绪。如“六一”组织 小学全体师生庆六一联欢活动,联欢会上组织一些大型节目如某年级全体学生表演的大型舞蹈体操《健康歌》;大合唱《拍手拍手》、场面壮观有感染力且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一同欢乐,一同游戏。每个孩子都有参加自己节日的权力,在集体的环境里感受爱和快乐。又如在传统节日“端午节”来临之际,开展了《五彩端阳》的教育活动旨在弘扬民族文化,唤起孩子们对民族传统节日的重视,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丰富的情感是人心理生活高度发展的必要条件。一个人有了良好的情绪,对生活充满爱,就会心胸豁达,始终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智力也能得到充分发挥。仅仅给儿童的食物哺育是远远不够的,儿童更需要爱,即父母、师长、同伴之爱。爱是儿童必需的精神营养,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儿童对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易形成孤僻、焦虑、紧张、冷漠的个性。家长师长不但要给予儿童爱,还要培养他们从小学会爱、爱祖国、爱知识、爱朋友、爱艺术、爱自然、爱劳动,爱一切有趣的事。
七、良好的家庭气氛与优良性格的培养
儿童的性格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互相影响下形成发展起来的。温馨、和谐、民主、平等的家庭气氛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生活对儿童良好性格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在学校开展 “我眼中的不文明”绘画作品展。学生们用自己的眼睛细心去观察并发现校园的各种不文明行为,再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现出来。我们把每班的展牌都展示在校门口的橱窗里,学生们从这里走过时,便对校园的不文明行为一目了然。生动形象的自画报作品使同学们得到了警示和教育,引起同学们的思考。这种温馨自主的形式明确了学生的是非观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性格和行为习惯。
德育过程中,加强非智力因素培养是其内在必然要求,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动机、健康的道德兴趣、积极的道德情感和坚韧不拔的道德意志,使非智力因素最大化,这样的教育才是良性的,以理育人,以事育人,以人育人,以美育人,以情育人培养出的才是有血有肉有益于社会会生活的健康的人。
重要的是,一驾好的马车会使车夫越来越“聪明”,而一个“聪明”的车夫总会不断地改进马车的性能!也就是说,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随着学校德育的生活化细微化情感化德育已经是非智力因素开发的最重要途径。我们如何通过德育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来促使学生走向成功呢?
德育教育是一个大课题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相互协调共同合作,在学校各阶层各层次各学科都必须协同作战,不容许出现任何一处薄弱环节,并且德育教育要贯穿整个人生,成为终身教育。
一、自信心的培养
有位名人说:“自信是成功的一半。”一个人只要有成功的信心,就能把全部热情、精力集中到所追求的目标上。父母与教师的积极评价,对儿童的自信心形成十分重要。当孩子完成某件事并取得成功时,成人应给予积极评价,如爱抚、鼓励、点头、微笑、表扬等,这样做能激起他们继续上进的愿望。当儿童做了错事,应冷静分析,合理批评,不可讽刺、挖苦、谩骂、挫伤孩子的自信心。
二、成功体验与好胜心的培养
好胜心是一种敢于竞争,欲求取胜的向上的心理品质。老师家长应经常引发他们的好胜心。比如,组织各种类型的游戏比赛,鼓励儿童敢于竞争,争取优胜成绩,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满足。如果失败了,成人也应说:“只要自己尽了最大努力,失败没关系。”
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培养
儿童的学习往往受兴趣的支配,如果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儿童就能较早地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求。所以,成人应正确引导儿童去观察、思考,让他们亲自看看、听听、闻闻、尝尝、摸摸。学校带孩子看电影,听音乐会,参观博物馆或名胜古迹,增加他们的见识,多提供动脑、动手的机会。
四、独立性的培养
独立性强的人,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首创精神。家长应要求儿童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如自己穿脱衣服,整理床铺玩具,自己吃饭漱洗或让他们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在学校,老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独立和同学老师交往相处。这样,儿童才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同时应注意引导儿童听别人合理的建议,不任性固执。
五、“苦”的体验与坚持性的培养
学校应多组织一些如“纪念长征胜利XX周年”主题班会,学生通过主题班会活动,了解了长征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知道了其中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使学生在历史真实面前思想受到触动。世界上一切杰出的人物都是有坚强毅力的,都是长期坚持不懈与困难做斗争的,良好的坚持性,必须通过痛苦的历程。家长老师应适时地给儿童设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让他们独立克服困难,争取完成。同时要求他们事情不论大小,既然做,就要尽力做好做完,不半途而废,让孩子体验到“苦”的滋味,苦的体验是造就孩子百折不挠、顽强拚搏的奋斗精神的根由。
六、爱与良好情绪的培养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一个主要环境应通过细微情感的德育生活培养学生爱等良好情绪。如“六一”组织 小学全体师生庆六一联欢活动,联欢会上组织一些大型节目如某年级全体学生表演的大型舞蹈体操《健康歌》;大合唱《拍手拍手》、场面壮观有感染力且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一同欢乐,一同游戏。每个孩子都有参加自己节日的权力,在集体的环境里感受爱和快乐。又如在传统节日“端午节”来临之际,开展了《五彩端阳》的教育活动旨在弘扬民族文化,唤起孩子们对民族传统节日的重视,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丰富的情感是人心理生活高度发展的必要条件。一个人有了良好的情绪,对生活充满爱,就会心胸豁达,始终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智力也能得到充分发挥。仅仅给儿童的食物哺育是远远不够的,儿童更需要爱,即父母、师长、同伴之爱。爱是儿童必需的精神营养,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儿童对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易形成孤僻、焦虑、紧张、冷漠的个性。家长师长不但要给予儿童爱,还要培养他们从小学会爱、爱祖国、爱知识、爱朋友、爱艺术、爱自然、爱劳动,爱一切有趣的事。
七、良好的家庭气氛与优良性格的培养
儿童的性格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互相影响下形成发展起来的。温馨、和谐、民主、平等的家庭气氛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生活对儿童良好性格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在学校开展 “我眼中的不文明”绘画作品展。学生们用自己的眼睛细心去观察并发现校园的各种不文明行为,再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现出来。我们把每班的展牌都展示在校门口的橱窗里,学生们从这里走过时,便对校园的不文明行为一目了然。生动形象的自画报作品使同学们得到了警示和教育,引起同学们的思考。这种温馨自主的形式明确了学生的是非观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性格和行为习惯。
德育过程中,加强非智力因素培养是其内在必然要求,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动机、健康的道德兴趣、积极的道德情感和坚韧不拔的道德意志,使非智力因素最大化,这样的教育才是良性的,以理育人,以事育人,以人育人,以美育人,以情育人培养出的才是有血有肉有益于社会会生活的健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