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偏区现象的研究
【作者】 来灿萍
【机构】 杭州市滨江区钱塘帝景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幼儿园区域活动存在偏区现象。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存在,幼儿根据自身兴趣、活动时间、自身经验、与同伴同入一区等偏区现象。可以通过建立相应区域活动的规则,加强各个区域之间的互动以及区域设置时符合幼儿经验等多种方式来减少幼儿偏区的现象。
关键词: 幼儿 区域活动 偏区 规则
Abstract: Kindergarten regional activity?exist partial?area phenomenon. The presence of kindergaiten regional activity,children according to their own interests,activity time,its experience,and peer into a zone with partial area phenomenon.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activity corresponding regional rules, teachers' Enlightenment and guidance activities, strengthe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various regional and regional settings when meet the children experience a variety of ways to reduce the phenomenon of partial area of children.
Keyword: Child Regional activities Partial area Rule
偏区是幼儿在区域活动的时候一直或经常去某个区域,不去或很少去其他区域的现象。然而,由于各个区域的内容设置和投放材料不同,而幼儿入区时往往只根据自己的兴趣等来选择区域,导致有的区域幼儿多,有的幼儿经常光顾某一区域而对其他区域视而不见。大部分幼儿在活动时都存在着偏区现象。区域活动中一旦出现偏区现象,将降低活动的质量,不利于幼儿全面发展。
一、幼儿园区域活动偏区的现状
(一)由自身兴趣入区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往往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区域活动,一直或经常去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区角活动,不去或很少去其他的区角。每次区域活动,如喜欢用大型积木搭高楼的果果经常去建筑工地;喜欢看绘本、听别人讲故事的牛牛经常去小小图书馆看书;动手能力强的嘉辰一直去奇思妙想区玩;节奏感强的凯凯一直去音乐吧玩打击乐器……这些幼儿每次区域活动一直或经常去同一个区域,百玩不厌。
(二) 与同伴同入一区
每次选择区域活动的时候,有几个幼儿不是马上去选择区域活动,而是先找自己的好朋友进行协商,再一直一同进入一个区角玩。在活动的过程中,也不与其他小朋友一起游戏。这里包括两种现象:
1. 关系好的小朋友喜欢同区。
幼儿区域活动的时候,一直和自己关系好的小朋友一同去一个区角玩。如我们班的萱而和皓皓几乎每次区域活动都在一起玩,还一直一起去建筑工地合作搭城堡;思璇和鑫鑫也是好朋友,他们俩一直一起去棋艺馆玩飞行棋……这些幼儿都在各自的同伴影响下去选择区域活动。
2. 同性别的小朋友喜欢同区。
性别会影响幼儿选择的区域偏好不同。我们常常会看到某个区域男孩子比较喜欢去玩,而有的区域却看不到男孩子的身影,挤满了女孩子。如我们班的表演区都是女孩子争先恐后的进去,可迟迟不见男孩子的身影;在建筑工地那可是男孩子的天下,风风火火地用大型积木搭高楼、搭城堡……幼儿在选择区域活动时常常受性别的影响。
(三)由活动时间入区
区域活动的时间不同,幼儿选择区域也会不同。有些幼儿在上午区域活动时,一直去玩同个区角,在下午一直玩另一个区角,且去玩得区角固定不变。如我们班的挺挺在上午区域活动时一直去棋艺馆下围棋,下午的区域活动喜欢去建筑工地搭高楼;晨晨上午区域活动时喜欢去奇思妙想区玩魔珠,而下午的区域活动喜欢去小小图书馆看书;肉包上午喜欢去头脑风暴玩,而下午的区域活动喜欢去小小图书馆看书……这些幼儿常常受活动的时间影响选择区域活动,还一直固定不变的。
(四)由自身经验入区
经验是儿童游戏的基点,[1]幼儿选择区域活动常会受自身经验的影响。每个幼儿会经常根据自身的经验去选择区域,对于那些与自己经验不符的区域视而不见。如睿宝最近特别喜欢去木匠屋拿着小锤子敲敲打打,原来他家最近在装修,他模仿木匠工工作的样子,以此为经验到木匠屋当小木匠;依依经常去小小图书馆讲故事给其他小朋友听,是因为每晚她妈妈都会讲睡前故事给她听,以此为经验,来模仿她的妈妈讲故事……儿童的经验与区域的选择是紧密联系的,这些幼儿选择区域的时候常常受自身经验的影响。
二、幼儿园区域活动偏区现象的原因
(一)规则意识淡薄
有些班级虽然建立了区域活动的规则,但没有充分利用和挖掘活动区规则蕴含的教育价值,没有将活动区规则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区域活动前,老师没有向幼儿介绍活动规则,最多只是粗粗讲了每个区域人不能太多。在区域活动时,老师只关注幼儿的安全问题,只要不吵不闹就可以。在区域活动结束后,老师只关注幼儿最后把活动区整理干净就好了。在此情况下,区域活动的规则名存实亡,仅仅成了一种装饰或点缀。
(二)引导不到位
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引导具有临时性、现场性等特点,使教师在进行引导时难以把握。有的教师对幼儿区域活动的偏区现象不管不问;有的教师发现幼儿偏区就直接告诉幼儿“你不能一直在这个区域玩,去其他区域玩”。虽幼儿这次换了个区域玩,但下次区域活动的时候,依旧去之前的区域玩。教师没有深入观察和了解幼儿为何出现偏区的现象,引导不充分、不到位,不能给幼儿真正意义上的引导。
(三)区域设置脱离幼儿的生活
区域活动要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来创设,儿童的经验和游戏是紧密联系的。[2]在创设区域时,我们也要根据本班幼儿的经验为基点,以此来创设区域。我们现在很多区域设置,如美工区、建筑区、图书区等等,到处都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按照活动室的构造、环境的美观等因素来进行区域的设置。这样一来,容易出现区域位置固定不变、形式花哨、内容不全、不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的现象。[3]很多区域设置脱离幼儿的经验就会对幼儿缺少吸引力,出现区域创设成为摆设的现象。
(四) 活动材料投放缺少层次性、适宜性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活动应材料丰富,形式多样,使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变得聪明、自信。[4]在实际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活动区域材料的投放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脱离幼儿的生活,缺乏层次性、适宜性,使得幼儿对教师提供的材料缺乏兴趣。由于某些客观因素(如教学任务重、班级人数多、活动场地有限等)的影响,教师经常给幼儿提供的是一些简单的、成品的活动材料,在利用自然物品和废旧物品上比较薄弱,使活动材料缺乏探究性、可操作性。同时活动材料单一,既不能满足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兴趣、需要,且抑制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从而幼儿就不愿去该区域活动。
三、幼儿园区域活动偏区现象的策略
(一)区域设置符合幼儿经验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活动内容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5]在区域活动的时候,幼儿常常在游戏中模仿成人或身边的同伴等。我们要根据幼儿的经验来创设区域,同时,我们也要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幼儿的经验相对丰富幼儿活动的内容。这样,幼儿就不会一直或经常进行单一的活动。当然,我们要和幼儿共同设置区域活动,以此更好的了解幼儿的经验。如:我们把常见的手工区、建筑区、角色区、律动区、图书区等,可以改为幼儿有生活经验的医院、超市、理发店、厨房、书店等。这样,有生活经验的幼儿就非常喜欢去玩每个区域,偏区现象也会适当的减少。
(二)建立相应规则,加强规则意识
在区域活动中建立规则,让幼儿有规则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偏区的幼儿,建立规则更有必要。区域活动规则的建立,可以包括以下几点:
1. 在区域活动前明确规则
有些区域活动规则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要求幼儿在活动中一定要遵守。对于这类规则,我们一般要在区域活动前就明确地提出来。如,进区人数限定问题、区域的选择以及对活动中要注意的小细节等,教师可以在区域活动前进行强调。
当然,我们也可以让规则“有法可依”。运用暗示法和图示法的形式呈现出来。所谓暗示法,是指将区域活动规则蕴含在环境之中,让“环境说话”,让区域中的环境来告诉幼儿该区域的活动规则。[6]如,关于进区人数的限定问题,我们采用进门插卡、控制椅子数等方法来提醒幼儿遵守该项活动规则。当然规则还可以通过图画的方式加以形象地表示,并贴在适当的位置,提醒幼儿遵守。[7]如:规定每个区域的人数,我们可以在每个区域门口贴上小脚丫,这样小脚丫上的鞋子放满了,意味着区域里的人满了。
2. 活动时启发与引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8]在区域活动中,良好的师幼互动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偏区”的幼儿更需要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引导可以减少“偏区”现象。教师的引导包括以下几点:
平行式干预,教师可以在无人区游戏,以此来吸引幼儿和教师一起来活动,或可以和幼儿一起平行操作,来引导幼儿模仿,起着暗示指导的作用。如:教师发现某个区域很少有人去,这时,教师可以去该区活动,以此来吸引幼儿和教师一起游戏,特别是对于那些经常不去该区活动的幼儿。教师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表情等形式,对幼儿的活动起示范作用。以此来提高幼儿区域活动的质量,减少“偏区”现象。
交叉式干预,教师通过角色的扮演进入活动情境进行区域活动。如,幼儿在区域活动时,有的幼儿对某个区域不闻不问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角色的扮演与幼儿一同进入该区域活动。这样,幼儿对该区域游戏有了兴趣,下次就会主动去该区域活动,从而减少“偏区”现象。
垂直式干预,教师发现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严重“偏区”的情况下进行直接指导。这类指导是在活动迫不得已的时候,教师才进行直接指导。
3.加强区域活动后评价
师幼共同围绕着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所遇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展开讨论,这种“问题”一般会影响到该区域活动正常进行,并且又是幼儿无法自行解决的。[9]如,有些区域因人数较多,而发生了幼儿争抢玩具、学具等现象;有的幼儿在活动中无故中途退出而导致活动无法继续进行,有的幼儿一直去一个区域玩等等。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及时的组织幼儿就发生的“问题”开展讨论,并共同制定相应的活动规则。这样,幼儿对于自己制定的规则会更好的约束自己,更加遵守区域活动规则。对于“偏区”的幼儿也能更好的提醒自己该换个区域玩了。由此,可以适当的减少“偏区”现象。
(三)加强各个区域间的互动
对于偏区的幼儿,若加强各个区域间的互动,这样幼儿就不会一直玩一个区域了。如,随着幼儿对歌舞感兴趣,一直去音乐区玩。在此次过程中,若幼儿能到图书区查阅有关歌舞方面的图书,到美工区了解或设计歌舞的服饰等。这样,幼儿就不会一直在一个区域玩,从而,减少偏区的现象。
对幼儿区域活动偏区现象进行了认真分析,要减少幼儿偏区现象可以从建立区域活动规则、加强区域间的互动和区域设置符合幼儿的经验几个方面入手,尊重幼儿的发展特点。在此基础上,可以更好地促进了幼儿的发展,提高活动的质量,幼儿偏区现象也会逐渐消失。
参考文献:
[1]樊丰富.儿童经验与游戏关系的研究[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
[2]同[1]
[3]马丽芳.浅析幼儿园区域活动实践中的几个误区[J].幼儿教育导读,2014(1).
[4]同[3]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
[6]周楚楚.区域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4(9).
[7]同[6]
[8]同[5]
[9]颜柳彬.对幼儿园区域活动规则的几点思考[J].幼教园地,2004(5).
关键词: 幼儿 区域活动 偏区 规则
Abstract: Kindergarten regional activity?exist partial?area phenomenon. The presence of kindergaiten regional activity,children according to their own interests,activity time,its experience,and peer into a zone with partial area phenomenon.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activity corresponding regional rules, teachers' Enlightenment and guidance activities, strengthe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various regional and regional settings when meet the children experience a variety of ways to reduce the phenomenon of partial area of children.
Keyword: Child Regional activities Partial area Rule
偏区是幼儿在区域活动的时候一直或经常去某个区域,不去或很少去其他区域的现象。然而,由于各个区域的内容设置和投放材料不同,而幼儿入区时往往只根据自己的兴趣等来选择区域,导致有的区域幼儿多,有的幼儿经常光顾某一区域而对其他区域视而不见。大部分幼儿在活动时都存在着偏区现象。区域活动中一旦出现偏区现象,将降低活动的质量,不利于幼儿全面发展。
一、幼儿园区域活动偏区的现状
(一)由自身兴趣入区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往往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区域活动,一直或经常去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区角活动,不去或很少去其他的区角。每次区域活动,如喜欢用大型积木搭高楼的果果经常去建筑工地;喜欢看绘本、听别人讲故事的牛牛经常去小小图书馆看书;动手能力强的嘉辰一直去奇思妙想区玩;节奏感强的凯凯一直去音乐吧玩打击乐器……这些幼儿每次区域活动一直或经常去同一个区域,百玩不厌。
(二) 与同伴同入一区
每次选择区域活动的时候,有几个幼儿不是马上去选择区域活动,而是先找自己的好朋友进行协商,再一直一同进入一个区角玩。在活动的过程中,也不与其他小朋友一起游戏。这里包括两种现象:
1. 关系好的小朋友喜欢同区。
幼儿区域活动的时候,一直和自己关系好的小朋友一同去一个区角玩。如我们班的萱而和皓皓几乎每次区域活动都在一起玩,还一直一起去建筑工地合作搭城堡;思璇和鑫鑫也是好朋友,他们俩一直一起去棋艺馆玩飞行棋……这些幼儿都在各自的同伴影响下去选择区域活动。
2. 同性别的小朋友喜欢同区。
性别会影响幼儿选择的区域偏好不同。我们常常会看到某个区域男孩子比较喜欢去玩,而有的区域却看不到男孩子的身影,挤满了女孩子。如我们班的表演区都是女孩子争先恐后的进去,可迟迟不见男孩子的身影;在建筑工地那可是男孩子的天下,风风火火地用大型积木搭高楼、搭城堡……幼儿在选择区域活动时常常受性别的影响。
(三)由活动时间入区
区域活动的时间不同,幼儿选择区域也会不同。有些幼儿在上午区域活动时,一直去玩同个区角,在下午一直玩另一个区角,且去玩得区角固定不变。如我们班的挺挺在上午区域活动时一直去棋艺馆下围棋,下午的区域活动喜欢去建筑工地搭高楼;晨晨上午区域活动时喜欢去奇思妙想区玩魔珠,而下午的区域活动喜欢去小小图书馆看书;肉包上午喜欢去头脑风暴玩,而下午的区域活动喜欢去小小图书馆看书……这些幼儿常常受活动的时间影响选择区域活动,还一直固定不变的。
(四)由自身经验入区
经验是儿童游戏的基点,[1]幼儿选择区域活动常会受自身经验的影响。每个幼儿会经常根据自身的经验去选择区域,对于那些与自己经验不符的区域视而不见。如睿宝最近特别喜欢去木匠屋拿着小锤子敲敲打打,原来他家最近在装修,他模仿木匠工工作的样子,以此为经验到木匠屋当小木匠;依依经常去小小图书馆讲故事给其他小朋友听,是因为每晚她妈妈都会讲睡前故事给她听,以此为经验,来模仿她的妈妈讲故事……儿童的经验与区域的选择是紧密联系的,这些幼儿选择区域的时候常常受自身经验的影响。
二、幼儿园区域活动偏区现象的原因
(一)规则意识淡薄
有些班级虽然建立了区域活动的规则,但没有充分利用和挖掘活动区规则蕴含的教育价值,没有将活动区规则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区域活动前,老师没有向幼儿介绍活动规则,最多只是粗粗讲了每个区域人不能太多。在区域活动时,老师只关注幼儿的安全问题,只要不吵不闹就可以。在区域活动结束后,老师只关注幼儿最后把活动区整理干净就好了。在此情况下,区域活动的规则名存实亡,仅仅成了一种装饰或点缀。
(二)引导不到位
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引导具有临时性、现场性等特点,使教师在进行引导时难以把握。有的教师对幼儿区域活动的偏区现象不管不问;有的教师发现幼儿偏区就直接告诉幼儿“你不能一直在这个区域玩,去其他区域玩”。虽幼儿这次换了个区域玩,但下次区域活动的时候,依旧去之前的区域玩。教师没有深入观察和了解幼儿为何出现偏区的现象,引导不充分、不到位,不能给幼儿真正意义上的引导。
(三)区域设置脱离幼儿的生活
区域活动要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来创设,儿童的经验和游戏是紧密联系的。[2]在创设区域时,我们也要根据本班幼儿的经验为基点,以此来创设区域。我们现在很多区域设置,如美工区、建筑区、图书区等等,到处都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按照活动室的构造、环境的美观等因素来进行区域的设置。这样一来,容易出现区域位置固定不变、形式花哨、内容不全、不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的现象。[3]很多区域设置脱离幼儿的经验就会对幼儿缺少吸引力,出现区域创设成为摆设的现象。
(四) 活动材料投放缺少层次性、适宜性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活动应材料丰富,形式多样,使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变得聪明、自信。[4]在实际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活动区域材料的投放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脱离幼儿的生活,缺乏层次性、适宜性,使得幼儿对教师提供的材料缺乏兴趣。由于某些客观因素(如教学任务重、班级人数多、活动场地有限等)的影响,教师经常给幼儿提供的是一些简单的、成品的活动材料,在利用自然物品和废旧物品上比较薄弱,使活动材料缺乏探究性、可操作性。同时活动材料单一,既不能满足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兴趣、需要,且抑制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从而幼儿就不愿去该区域活动。
三、幼儿园区域活动偏区现象的策略
(一)区域设置符合幼儿经验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活动内容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5]在区域活动的时候,幼儿常常在游戏中模仿成人或身边的同伴等。我们要根据幼儿的经验来创设区域,同时,我们也要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幼儿的经验相对丰富幼儿活动的内容。这样,幼儿就不会一直或经常进行单一的活动。当然,我们要和幼儿共同设置区域活动,以此更好的了解幼儿的经验。如:我们把常见的手工区、建筑区、角色区、律动区、图书区等,可以改为幼儿有生活经验的医院、超市、理发店、厨房、书店等。这样,有生活经验的幼儿就非常喜欢去玩每个区域,偏区现象也会适当的减少。
(二)建立相应规则,加强规则意识
在区域活动中建立规则,让幼儿有规则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偏区的幼儿,建立规则更有必要。区域活动规则的建立,可以包括以下几点:
1. 在区域活动前明确规则
有些区域活动规则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要求幼儿在活动中一定要遵守。对于这类规则,我们一般要在区域活动前就明确地提出来。如,进区人数限定问题、区域的选择以及对活动中要注意的小细节等,教师可以在区域活动前进行强调。
当然,我们也可以让规则“有法可依”。运用暗示法和图示法的形式呈现出来。所谓暗示法,是指将区域活动规则蕴含在环境之中,让“环境说话”,让区域中的环境来告诉幼儿该区域的活动规则。[6]如,关于进区人数的限定问题,我们采用进门插卡、控制椅子数等方法来提醒幼儿遵守该项活动规则。当然规则还可以通过图画的方式加以形象地表示,并贴在适当的位置,提醒幼儿遵守。[7]如:规定每个区域的人数,我们可以在每个区域门口贴上小脚丫,这样小脚丫上的鞋子放满了,意味着区域里的人满了。
2. 活动时启发与引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8]在区域活动中,良好的师幼互动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偏区”的幼儿更需要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引导可以减少“偏区”现象。教师的引导包括以下几点:
平行式干预,教师可以在无人区游戏,以此来吸引幼儿和教师一起来活动,或可以和幼儿一起平行操作,来引导幼儿模仿,起着暗示指导的作用。如:教师发现某个区域很少有人去,这时,教师可以去该区活动,以此来吸引幼儿和教师一起游戏,特别是对于那些经常不去该区活动的幼儿。教师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表情等形式,对幼儿的活动起示范作用。以此来提高幼儿区域活动的质量,减少“偏区”现象。
交叉式干预,教师通过角色的扮演进入活动情境进行区域活动。如,幼儿在区域活动时,有的幼儿对某个区域不闻不问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角色的扮演与幼儿一同进入该区域活动。这样,幼儿对该区域游戏有了兴趣,下次就会主动去该区域活动,从而减少“偏区”现象。
垂直式干预,教师发现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严重“偏区”的情况下进行直接指导。这类指导是在活动迫不得已的时候,教师才进行直接指导。
3.加强区域活动后评价
师幼共同围绕着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所遇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展开讨论,这种“问题”一般会影响到该区域活动正常进行,并且又是幼儿无法自行解决的。[9]如,有些区域因人数较多,而发生了幼儿争抢玩具、学具等现象;有的幼儿在活动中无故中途退出而导致活动无法继续进行,有的幼儿一直去一个区域玩等等。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及时的组织幼儿就发生的“问题”开展讨论,并共同制定相应的活动规则。这样,幼儿对于自己制定的规则会更好的约束自己,更加遵守区域活动规则。对于“偏区”的幼儿也能更好的提醒自己该换个区域玩了。由此,可以适当的减少“偏区”现象。
(三)加强各个区域间的互动
对于偏区的幼儿,若加强各个区域间的互动,这样幼儿就不会一直玩一个区域了。如,随着幼儿对歌舞感兴趣,一直去音乐区玩。在此次过程中,若幼儿能到图书区查阅有关歌舞方面的图书,到美工区了解或设计歌舞的服饰等。这样,幼儿就不会一直在一个区域玩,从而,减少偏区的现象。
对幼儿区域活动偏区现象进行了认真分析,要减少幼儿偏区现象可以从建立区域活动规则、加强区域间的互动和区域设置符合幼儿的经验几个方面入手,尊重幼儿的发展特点。在此基础上,可以更好地促进了幼儿的发展,提高活动的质量,幼儿偏区现象也会逐渐消失。
参考文献:
[1]樊丰富.儿童经验与游戏关系的研究[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
[2]同[1]
[3]马丽芳.浅析幼儿园区域活动实践中的几个误区[J].幼儿教育导读,2014(1).
[4]同[3]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
[6]周楚楚.区域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4(9).
[7]同[6]
[8]同[5]
[9]颜柳彬.对幼儿园区域活动规则的几点思考[J].幼教园地,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