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诵读国学经典,浸润纯真童心
【作者】 黄海琴 黄海菲
【机构】
【摘要】【关键词】
【正文】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经典更是灿若星河。“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些经典美文,凝聚了前贤的大智大慧,睿语哲思,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而小学阶段是孩子们记忆的最佳时期,因此诵读国学经典,对小学生进行国学经典教育,可以使孩子受到良好的文学滋养,增加文化积淀,并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使其受益终生。那么,如何让经典像丝雨一样默默滋润着孩子的心灵,让他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做人,成为一个知礼、懂礼、行孝、感恩、文明的现代人呢?下面就我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谈几点自己的体会并与同行分享。
一、精选内容,有所取舍。国学经典浩如烟海,决不能简单的“拿来主义”,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有所取舍,据此我校本着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的原则,分年级选择了诵读内容:学前:《三字经》;一年级:《百家姓》、《神童诗》;二年级:《新三字经》、《养生三字经》;三年级:《小儿语》、《弟子规》;四年级:《名贤集》、《增广贤文》;五年级:《增广贤文》、《声律启蒙》。各年段还辅之以古诗词和国学名句的背诵。
二、吟诵熟读,不求甚解。对于经典美文,只要熟读背诵,不要求理解,这是符合儿童学习天性、有益身心发展的教育法则。心理学家的研究告诉我们:13岁前后,人的记忆力即可达到顶点,一旦错过了,就不能形成知识、情感与经验的丰厚积累,那将会给他的一生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积累多了,将来理解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许多原来理解不深的东西自然能做到“无师自通”。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自己会对沉淀在头脑中的优秀作品作出更精辟的诠释,而不会拘泥于成人们对自己早期的灌输。正如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张庆同志所说:“小时候读书、背书,犹如在天空布云彩,云彩积厚了,自然就会落雨。”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积累的过程,小学生正处于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读得多、背得多,文化底蕴自然就能厚实。
三、形式多样,乐在其中。提到背诵,不少孩子都会皱起眉头,一想到那些晦涩难懂的文言文时就觉得枯燥无味,但若形式多样,增加教学过程的乐趣就能让孩子们“乐在其中”。为推进经典诵读教育我们采用了这样的方法:(1)幼儿重“听”与“看”。根据由浅入深的原则,让孩子听一些简单的三五字、琅琅上口的古诗文,然后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看一些配有插图的诗文,体会经典中蕴含的意境。(2)边玩边学。如孩子在诵读《弟子规》时,既可以加入自己的语气、动作来表现文中相应的内容,也可以演《弟子规》里面的情节,还可以将古文变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通过“玩儿”的形式让学生亲自去演绎,学生在“玩儿”的同时,“国学”精神也深深地浸润了他们的心。(3)唱诵表演。利用音乐课、文体活动等,吟唱经典诗文,培养他们初步的文字韵律、节奏感。如:在我校二年级开展的“国学经典诵读成果汇报演出”中,孩子们有滋有味的表演了《咏鹅》、《悯农》古诗唱诵、《新三字经》表演唱等,师生共同感受到了国学经典的魅力,诸如这样的活动也为素质教育注入了优秀古文化血液。(4)学习古诗文最好的方法是诵读,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学习,而小学生敏锐度虽然很高,但是持续性差,所以坚持“课前一吟,熟读成诵”,在这短短的十分钟,由班上朗读能力好的同学领读,教师进行及时的指导,既保证了诵读的准确性又能反复加深印象,真正做到“进人耳,入人心”。(5)定期举办“经典诵读展示评比”等活动。如:交流诵读心得,召开故事会、书画展、演讲、或在诵读过程中,对原文进行改写、续写,引导学生有意识运用经典。总之通过读、写、听、看、背等多方面开展国学教育,让国学经典浸润孩子的心灵,在诵读中不断品尝收获的喜悦。除此以外,还要营造良好的氛围来熏陶,在学校的走廊、教室等处的墙上挂上经典语句、励志故事等,处处显示出浓厚的读书氛围。
四、督查激励,持之以恒。经典诵读需要教师和学生长期坚持,才能达到积累和熏陶的效果。为此除坚持每天的“课前一吟”,每个星期还要有计划地更换诵读内容,并定期对诵读内容进行检查,保证了诵读的时效性。为了保持学生持久的诵读兴趣和热情,适当的奖励也是必要的,奖励的方式很多,如:发贺卡,画红旗,评诵读明星等。
五、引经据典,内化于心。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让经典内化于心的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时时不忘以经典内省,用经典对照自己的言行,以实际行动践行经典。尤其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每日不可缺少的工作,经典作品里蕴含着高尚的伦理道德和丰富的人文精神,因此对学生的教育可以引经据典,比如当叫到学生名字,学生没有及时答时,就可以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当学生因为某种不道德行为而影响集体时,就可以说“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当学生在家里不爱劳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时,就可以说“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让学生在生活中理解它的意义,并能运用其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经典的“活学活用”,使经典从古代来到了今天,走到了孩子们的身边,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变成了孩子们自觉的行为习惯,流露在他们的言行举止之中,使他们于无形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六、家长参与,增进情感。让经典诵读走进千家万户,让广大家长积极参与,和孩子们一起诵读,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家长和孩子一起诵读经典,既能增进亲子感情,也是最好的亲子活动。在这种自然的交流中,家长与孩子不仅是学习的交流,更多地是心灵的交流。记得一位家长曾经说过: “我们也要和儿女们一起诵读经典,不然该如何在儿女们面前立足,怎么样去教育他们呢?通过和他们一起诵读经典,既可以提高自己,又可以打开孩子们的心灵之窗,何乐而不为呢?”有了家长一起与老师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习惯及品性的养成,发现问题及时与老师沟通,共商策略,齐心协力教育孩子,真是效果显著呀。
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国学经典是民族千年老人留给后世子孙的谆谆教诲,所承载的是圣贤伟大的思想光辉,日日诵读浸润,人生的启迪,博大宽厚的思想人格才能逐渐养成。孩子的心,就像春天的泥土,播什么种就发什么芽,诵读国学经典,如清风涤荡校园,如细雨净化心田,让国学经典浸润孩子的纯真童心,愿经典诵读伴孩子健康成长。
一、精选内容,有所取舍。国学经典浩如烟海,决不能简单的“拿来主义”,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有所取舍,据此我校本着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的原则,分年级选择了诵读内容:学前:《三字经》;一年级:《百家姓》、《神童诗》;二年级:《新三字经》、《养生三字经》;三年级:《小儿语》、《弟子规》;四年级:《名贤集》、《增广贤文》;五年级:《增广贤文》、《声律启蒙》。各年段还辅之以古诗词和国学名句的背诵。
二、吟诵熟读,不求甚解。对于经典美文,只要熟读背诵,不要求理解,这是符合儿童学习天性、有益身心发展的教育法则。心理学家的研究告诉我们:13岁前后,人的记忆力即可达到顶点,一旦错过了,就不能形成知识、情感与经验的丰厚积累,那将会给他的一生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积累多了,将来理解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许多原来理解不深的东西自然能做到“无师自通”。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自己会对沉淀在头脑中的优秀作品作出更精辟的诠释,而不会拘泥于成人们对自己早期的灌输。正如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张庆同志所说:“小时候读书、背书,犹如在天空布云彩,云彩积厚了,自然就会落雨。”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积累的过程,小学生正处于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读得多、背得多,文化底蕴自然就能厚实。
三、形式多样,乐在其中。提到背诵,不少孩子都会皱起眉头,一想到那些晦涩难懂的文言文时就觉得枯燥无味,但若形式多样,增加教学过程的乐趣就能让孩子们“乐在其中”。为推进经典诵读教育我们采用了这样的方法:(1)幼儿重“听”与“看”。根据由浅入深的原则,让孩子听一些简单的三五字、琅琅上口的古诗文,然后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看一些配有插图的诗文,体会经典中蕴含的意境。(2)边玩边学。如孩子在诵读《弟子规》时,既可以加入自己的语气、动作来表现文中相应的内容,也可以演《弟子规》里面的情节,还可以将古文变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通过“玩儿”的形式让学生亲自去演绎,学生在“玩儿”的同时,“国学”精神也深深地浸润了他们的心。(3)唱诵表演。利用音乐课、文体活动等,吟唱经典诗文,培养他们初步的文字韵律、节奏感。如:在我校二年级开展的“国学经典诵读成果汇报演出”中,孩子们有滋有味的表演了《咏鹅》、《悯农》古诗唱诵、《新三字经》表演唱等,师生共同感受到了国学经典的魅力,诸如这样的活动也为素质教育注入了优秀古文化血液。(4)学习古诗文最好的方法是诵读,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学习,而小学生敏锐度虽然很高,但是持续性差,所以坚持“课前一吟,熟读成诵”,在这短短的十分钟,由班上朗读能力好的同学领读,教师进行及时的指导,既保证了诵读的准确性又能反复加深印象,真正做到“进人耳,入人心”。(5)定期举办“经典诵读展示评比”等活动。如:交流诵读心得,召开故事会、书画展、演讲、或在诵读过程中,对原文进行改写、续写,引导学生有意识运用经典。总之通过读、写、听、看、背等多方面开展国学教育,让国学经典浸润孩子的心灵,在诵读中不断品尝收获的喜悦。除此以外,还要营造良好的氛围来熏陶,在学校的走廊、教室等处的墙上挂上经典语句、励志故事等,处处显示出浓厚的读书氛围。
四、督查激励,持之以恒。经典诵读需要教师和学生长期坚持,才能达到积累和熏陶的效果。为此除坚持每天的“课前一吟”,每个星期还要有计划地更换诵读内容,并定期对诵读内容进行检查,保证了诵读的时效性。为了保持学生持久的诵读兴趣和热情,适当的奖励也是必要的,奖励的方式很多,如:发贺卡,画红旗,评诵读明星等。
五、引经据典,内化于心。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让经典内化于心的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时时不忘以经典内省,用经典对照自己的言行,以实际行动践行经典。尤其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每日不可缺少的工作,经典作品里蕴含着高尚的伦理道德和丰富的人文精神,因此对学生的教育可以引经据典,比如当叫到学生名字,学生没有及时答时,就可以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当学生因为某种不道德行为而影响集体时,就可以说“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当学生在家里不爱劳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时,就可以说“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让学生在生活中理解它的意义,并能运用其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经典的“活学活用”,使经典从古代来到了今天,走到了孩子们的身边,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变成了孩子们自觉的行为习惯,流露在他们的言行举止之中,使他们于无形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六、家长参与,增进情感。让经典诵读走进千家万户,让广大家长积极参与,和孩子们一起诵读,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家长和孩子一起诵读经典,既能增进亲子感情,也是最好的亲子活动。在这种自然的交流中,家长与孩子不仅是学习的交流,更多地是心灵的交流。记得一位家长曾经说过: “我们也要和儿女们一起诵读经典,不然该如何在儿女们面前立足,怎么样去教育他们呢?通过和他们一起诵读经典,既可以提高自己,又可以打开孩子们的心灵之窗,何乐而不为呢?”有了家长一起与老师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习惯及品性的养成,发现问题及时与老师沟通,共商策略,齐心协力教育孩子,真是效果显著呀。
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国学经典是民族千年老人留给后世子孙的谆谆教诲,所承载的是圣贤伟大的思想光辉,日日诵读浸润,人生的启迪,博大宽厚的思想人格才能逐渐养成。孩子的心,就像春天的泥土,播什么种就发什么芽,诵读国学经典,如清风涤荡校园,如细雨净化心田,让国学经典浸润孩子的纯真童心,愿经典诵读伴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