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课堂的构建
【作者】 任彩霞
【机构】 靖边县张畔镇新伙场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数学是一门具体的、生动的、富于内涵的课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不能光靠学生对于公式定理的死记硬背,更需要构建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氛围,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小学数学内容浅显易懂,非常适合师生共同交流与沟通,以此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他们的数学迁移能力。
一、密切联系生活,倡导学中做,做中学
生活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要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单纯的说教似乎效果并不理想,而传统的“复习——新授——巩固练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包办太多,孩子参与面太少,没有真正把孩子放到主体的位置。因此,我们改用“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探究与交流——实践与应用”的教学模式,把一切学生能做的事都放手让学生去做,把一切孩子还不会做的事教会孩子自己做,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就会出现开放的教学格局。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老师提问:“我们周围有那些物体是圆形的?”然后将学生带入现实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接着,请学生自己画一个圆,并说说是怎么画的?用哪一种方法最简单?确认后,再用圆规画一个圆。
接着,请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圆的知识,还想知道那些圆的知识?教师组织他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过用剪刀剪,用手摸、画,请学生自己想办法找出画圆时的定点,来认识圆心,认识半径;请学生自己拿出圆对折,来认识直径。教师放手,让学生以“做”的方式,而不是以“听和看”的方式介入学习。这样,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最后再联系实际,让学生为学校设计圆形的花圃,将学到的数学知识与美术整合起来,并将设计的方案进行评比。
教师完全放开,学生自由发挥,非常自然地进行学科之间的渗透整合,既巩固了新知,又加强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更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使他们感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提供开放学习材料,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为学生所提供开放的学习材料,要使孩子投入多向思维,达到问题的解决;使孩子展开积极思维,能激起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为孩子提供思考的机会和数学观念表达的机会,在多向参与的过程中,寻求规律,掌握知识。
1.条件或问题开放:条件开放指条件有余或条件不足。例如条件有余的情况:出示红色和黄色小轿车各一辆,绿色和蓝色三轮车各一辆。提出问题:你想给那一种车装轮子?装几辆?算算一共要用多少轮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类型的汽车。在开放性的选择条件和补充条件解决问题中,让学生在开放性的参与中表现出自我需要的强度,为学生获取成功提供更大的空间。
问题开放指给出已知条件,让学生自己设问。例如给出条件红金鱼24条,黑金鱼10条,黄金鱼6条。要求学生提问后解答。
红金鱼和黄金鱼一共多少条?
红金鱼比黑金鱼多多少条?
三种金鱼一共多少条?
哪种金鱼最多?比最少的多多少?……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的不同,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也是千差万别的。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在利用已知信息分析数量关系时,发现的问题是多种多样。
2.解题思维开放:以33-8为例:
有的说:把33分成23和10,10-8=2 2+23=25
有的说:把33分成20和13,13-8=5 20+5=25
有的说:把33记在心里,向前数8个
有的说:把8看成10,33-10=23,23+2=
25
有的说:先用33-3=30,再用30-5=25
不同的学生说出了不同的计算方法,学生的思维空间就是这样被拓宽了。
3.解答结果开放:也就是一题有多种答案,甚至有无数个答案。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学好数学,发展多向思维都创造了机会。
三、自主学习与探究,让学生自己解决数学问题
“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勇于创新”是现代教育理念提出的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所谓合作交流,就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探索材料,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合作探究,小组内交流重点、质疑、解疑,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取长补短,一个小组有疑难,其他小组帮助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点拨、引导,体现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合作,以求共同提高。
例如在教学“统计”一课时,教师先给学生用多媒体展示了很多不同的图形,然后,要求学生再看一次,并做好各种图形个数的统计工作。但学生们在看完多媒体演示后,一致反映:太快了,来不及作记录。有的学生要求再来一次,老师就又播放了一次,学生仍反映太快,来不及记录。有的学生就提出:坐在一起的同学合作,一个人记三角形,一个人记正方形,一个人记平行四边形……这一想法得到了大家的响应。这一次多媒体演示后,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要求汇报统计结果。
这里,教师没有事先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完全时出于一种内在的需要而自然形成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体会到合作的益处,又掌握了一些合作的方法,长此以往,学生的合作学习肯定时高效的,合作的能力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猜想和讨论。例如教学“圆的认识”,可以让学生大胆地设想一下:如果车轮设计成其他形状,会出现什么样的情景?如果车轴不安装在圆的“圆心”位置,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交流,分析问题的原因,从而探讨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在关键处给予指导。要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自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大胆地猜想和讨论,使学生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学生的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加强,开放式教学必将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热情,促进学生更加主动和全面的发展。
一、密切联系生活,倡导学中做,做中学
生活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要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单纯的说教似乎效果并不理想,而传统的“复习——新授——巩固练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包办太多,孩子参与面太少,没有真正把孩子放到主体的位置。因此,我们改用“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探究与交流——实践与应用”的教学模式,把一切学生能做的事都放手让学生去做,把一切孩子还不会做的事教会孩子自己做,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就会出现开放的教学格局。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老师提问:“我们周围有那些物体是圆形的?”然后将学生带入现实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接着,请学生自己画一个圆,并说说是怎么画的?用哪一种方法最简单?确认后,再用圆规画一个圆。
接着,请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圆的知识,还想知道那些圆的知识?教师组织他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过用剪刀剪,用手摸、画,请学生自己想办法找出画圆时的定点,来认识圆心,认识半径;请学生自己拿出圆对折,来认识直径。教师放手,让学生以“做”的方式,而不是以“听和看”的方式介入学习。这样,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最后再联系实际,让学生为学校设计圆形的花圃,将学到的数学知识与美术整合起来,并将设计的方案进行评比。
教师完全放开,学生自由发挥,非常自然地进行学科之间的渗透整合,既巩固了新知,又加强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更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使他们感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提供开放学习材料,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为学生所提供开放的学习材料,要使孩子投入多向思维,达到问题的解决;使孩子展开积极思维,能激起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为孩子提供思考的机会和数学观念表达的机会,在多向参与的过程中,寻求规律,掌握知识。
1.条件或问题开放:条件开放指条件有余或条件不足。例如条件有余的情况:出示红色和黄色小轿车各一辆,绿色和蓝色三轮车各一辆。提出问题:你想给那一种车装轮子?装几辆?算算一共要用多少轮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类型的汽车。在开放性的选择条件和补充条件解决问题中,让学生在开放性的参与中表现出自我需要的强度,为学生获取成功提供更大的空间。
问题开放指给出已知条件,让学生自己设问。例如给出条件红金鱼24条,黑金鱼10条,黄金鱼6条。要求学生提问后解答。
红金鱼和黄金鱼一共多少条?
红金鱼比黑金鱼多多少条?
三种金鱼一共多少条?
哪种金鱼最多?比最少的多多少?……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的不同,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也是千差万别的。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在利用已知信息分析数量关系时,发现的问题是多种多样。
2.解题思维开放:以33-8为例:
有的说:把33分成23和10,10-8=2 2+23=25
有的说:把33分成20和13,13-8=5 20+5=25
有的说:把33记在心里,向前数8个
有的说:把8看成10,33-10=23,23+2=
25
有的说:先用33-3=30,再用30-5=25
不同的学生说出了不同的计算方法,学生的思维空间就是这样被拓宽了。
3.解答结果开放:也就是一题有多种答案,甚至有无数个答案。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学好数学,发展多向思维都创造了机会。
三、自主学习与探究,让学生自己解决数学问题
“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勇于创新”是现代教育理念提出的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所谓合作交流,就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探索材料,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合作探究,小组内交流重点、质疑、解疑,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取长补短,一个小组有疑难,其他小组帮助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点拨、引导,体现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合作,以求共同提高。
例如在教学“统计”一课时,教师先给学生用多媒体展示了很多不同的图形,然后,要求学生再看一次,并做好各种图形个数的统计工作。但学生们在看完多媒体演示后,一致反映:太快了,来不及作记录。有的学生要求再来一次,老师就又播放了一次,学生仍反映太快,来不及记录。有的学生就提出:坐在一起的同学合作,一个人记三角形,一个人记正方形,一个人记平行四边形……这一想法得到了大家的响应。这一次多媒体演示后,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要求汇报统计结果。
这里,教师没有事先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完全时出于一种内在的需要而自然形成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体会到合作的益处,又掌握了一些合作的方法,长此以往,学生的合作学习肯定时高效的,合作的能力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猜想和讨论。例如教学“圆的认识”,可以让学生大胆地设想一下:如果车轮设计成其他形状,会出现什么样的情景?如果车轴不安装在圆的“圆心”位置,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交流,分析问题的原因,从而探讨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在关键处给予指导。要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自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大胆地猜想和讨论,使学生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学生的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加强,开放式教学必将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热情,促进学生更加主动和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