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议历史教学与其它学科的整合
【作者】 张广飞
【机构】 神木第一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高中历史老师大多都知道,高中的历史很难教,尤其是新课改后的新教材,需要高中历史老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要懂古文,现代艺术音乐美术甚至自然科学原理等等。可学生却仍然觉得历史不好学,历史比地理难学比政治难学,时间、知识点会搞混,弄得一踏糊涂,成绩一直不容易提升,及格容易但是高分却难。家长甚至很多同行都会认为历史就是故事背背记记就行了,谁都能讲的知识怎么专业老师却怎么教的如此?实则历史是一个百科全书,大范围的历史是所有过去的都算是历史,过去的史实包罗万象,今天学习的历史定有不同的侧重点。本人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如下,希望与各位同仁探讨。
一、利用语言通俗名义解释名词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种情况,明明非常容易理解的知识,到了学生那里却是相当的难,讲解过程中专业术语通俗例子都用了,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在课下给学生辅导的过程才明白问题出现在一些基本的名词学生不理解。平时教学中很多时候认为理所当然的词,认为学生本来就应该懂的事,却根本不明白,所以很多学生弄得最后就是不知道哪里不会,哪里会,最后一旦考题稍微引深难点、注重理解的学生就彻底蒙了……
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体会到语言字面意思的重要性,历史其在很多方面就是语言的一个直白的讲述,如果从字面意思理解了,历史知识点也就明白了。
例如:
资本主义:指资本主导社会经济和政治的意义。
国家资本主义:指国家能够直接控制、支配的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的性质是由国家的性质决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存在着不同性质的国家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实质是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当资产阶级国家直接参与了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它就成为经济上的总的垄断资本家,或称为“理想的总资本家”。
三者的从字面意思就能看得出来,资本主义强调的是资本的重要性,国家资本主义强调的是国家的控制支配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强调的国家和垄断的重要性。这几个词就是从名词的表面就行了,理解就可。
再如全球史观字面意思就是眼光要站在全球的世界的角度看问题,涉及到全球各个国家问题的如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形成,工业革命以及经济全球化等等。又如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强调一种自然的状态,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强调经济的规模小;小农经济是自然经济的一种。
历史教学所讲述的知识点是大方向,指的是全方面的大方向,但是历史过程有无数的小细节会与大方向相佐,但是历史研究几千年的历程,关注的是全程,所以不必以小节影响大节。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教会学生要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例如:吴承明指出:“当西方侵略者来到中国时,他们遇到的是现成的工人,包括技术高超的熟练工人。事实上,第一家外资工厂,即1845年广州的柯拜船坞,就是收买原来中国手工船厂的泥坞建立的。”这说明( )
A、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自然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
B、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自然经济已有某种程度的解体
C、鸦片战争后,外资的进入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D、鸦片战争后,外资的入侵使得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本题选择B,忠于原材料中可以看出关键“当西方侵略者来到中国,他们遇到的是现成的工人”说明在鸦片战争以前“现成的工人”已经出现了,他们的出现表明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解体。从人民版历史教材必修二的第二专题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的《一、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主要是讲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造成了中国的自然经济解体,出现了近代工业,对战争前中国的经济的变化讲解并不多,这就需要老师在讲课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历史不是一蹴而就的,历史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鸦片战争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转折意义不可忽视,然不能用些一刀切了中国的历史,尤其是经济发展过程。在封建社会的晚期中国的商品经济相当繁荣,跨国的商帮,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等都是为近代经济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因此这道题如果学生能把知识点理解就不会犯错了。
历史是文科,语文是百科之母。仅仅是通过几个小例子阐述下语文是历史的基础,很多历史知识点如果用语文角度去思考,问题相对会降低难度,文言文不需求学生每一个字都要挖透,学生能在语文的基础上读懂整段文章的意思即可。
二、充分利用地理地图的构造学生历史图像
大学分科中有一门交叉学科即历史地理学,可想而知历史和地理是一对孪生兄弟。高中的历史都配有一套历史地理图册,但是在真正的历史教学过程中真正让这套图册发挥作用的却很少,很多学生因为老师很少提及图册的事,都把其束之高阁了,更有甚者早已丢失!
在高中必修二历史地图册第3页《春秋战国农业经济分布》中农业的发达区域、重要的水利工程地区、铁器出土地点印证了黄河流域的发达,尤其是天府之国——关中的渭河平原及后来都江堰修成造就了从战国到今天的富饶之地成都平原,取代了关中的天府之国。这些在历史课上利用下地图就一目了然,形象生动,且记忆深刻,同时结合商鞅变法,自然明白秦国能在战国七雄兼并战争中最后横扫东方六国的原因了。再如同一册历史地图册第9页《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商业城市和货币》,从地图中观察商业城市主要分布地,大多数是聚集在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同时沿河流走向分布,这个和地理中讲述的《城市的区位因素》中自然地理因素中地形、气候、河流等,通过影(下转第26页)(上接第23页)响人口分布而影响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地理中讲述城市绝大多数是建立在平原区,例如美国的波士顿—纽约-华盛顿、芝加哥-匹兹堡和圣弗朗西斯科-圣迭戈三大城市带,分别位于美国的大西洋沿岸平原、中部平原以及西部的沿海平原上。气候方面如有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气温的中低纬度地带适合城市的聚集。对于河流方面,中国的大部分城市都是沿江湖河道发育壮大的,因为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方面,利于城市的发展。如果地理知识学得扎实,对于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商业城市和货币分布图的特点理解亦容易简单了。
在历史教学中,历史老师掌握大量的地理知识,把历史城市事件和地理位置、气候、洋流等联系起来,如在课堂中插入一个小城市的气候或是介绍下此地的植被民风民俗,课堂生动,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不亦乐乎!在讲述爱琴海文明中,老师可以介绍地中海式气候植被的特点,介绍下橄榄树,地中海的日光浴以及海伦等希腊神话故事,学生在愉乐的过程中自然明白了希腊民主产生的地理因素和经济原因了。
地理贯穿着历史的各个角落,历史是人的过去,而人定要有自己的生存空间才能有历史,那么人的生存空间的不同,就构成了地理,地理因素影响了人的历史,也正是因如此才有的学者曾提出过所谓的地理决定论,但这里声明我并不赞成地理决定论,却承认这个观点有其合理的一面,讲课过程中取其精华,来攻玉。
三、运用政治的哲学辩证思维理解历史
高中教学向来说史政一家,自有其合理之处。高中历史讲解事件 都涉及到历史背景和影响评价,所有的这些都必须考虑全面,不能片面化,内因外因,主观客观,评价都有二面性积极消极,利用哲学角度的二点论、重点论。这方面的例子很多,讲课时要照顾全面性,也要照顾到重点。以新航路的开辟为例做简单的陈述。
在新航路开辟这节,在其背景里面首先介绍了分散的文明,然后直接用一个子目来介绍开辟的根本原因: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紧接着第三个子目用了半段的内容介绍了开辟的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阻断了商路的发展,教师在讲课中可以补充介绍了西班牙葡萄牙的国内政治宗教航海技术的发展。本课讲述新航路开辟的背景简单明了,根本原因用一个子目详细介绍,重点突出。
对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中我把知识点进行了整合,分角度的去讲述:
1、对欧 商业革命价格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原始资本积累
2、对亚非美二面性灾难,落后客观促进了其近代化
3、对全世界的影响: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分角度讲述从出发者开始讲到所有牵涉进来的地区的影响,佐以史料分析,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框架清晰明确。体现了知识全面性,同时还可以在此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评价历史要放回当时历史的时代去考虑,同时也要用长远的目光用今天的角度去反思历史。
高中历史教学看似简单,实则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却不易,采他山之石来攻玉,继承中国的文化传统兼容并蓄,丰富历史课堂,真正做的让学生喜欢上历史,真正做个能对各学科融汇相通的老师,确实需要历史教师不断的努力学习。
一、利用语言通俗名义解释名词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种情况,明明非常容易理解的知识,到了学生那里却是相当的难,讲解过程中专业术语通俗例子都用了,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在课下给学生辅导的过程才明白问题出现在一些基本的名词学生不理解。平时教学中很多时候认为理所当然的词,认为学生本来就应该懂的事,却根本不明白,所以很多学生弄得最后就是不知道哪里不会,哪里会,最后一旦考题稍微引深难点、注重理解的学生就彻底蒙了……
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体会到语言字面意思的重要性,历史其在很多方面就是语言的一个直白的讲述,如果从字面意思理解了,历史知识点也就明白了。
例如:
资本主义:指资本主导社会经济和政治的意义。
国家资本主义:指国家能够直接控制、支配的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的性质是由国家的性质决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存在着不同性质的国家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实质是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当资产阶级国家直接参与了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它就成为经济上的总的垄断资本家,或称为“理想的总资本家”。
三者的从字面意思就能看得出来,资本主义强调的是资本的重要性,国家资本主义强调的是国家的控制支配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强调的国家和垄断的重要性。这几个词就是从名词的表面就行了,理解就可。
再如全球史观字面意思就是眼光要站在全球的世界的角度看问题,涉及到全球各个国家问题的如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形成,工业革命以及经济全球化等等。又如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强调一种自然的状态,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强调经济的规模小;小农经济是自然经济的一种。
历史教学所讲述的知识点是大方向,指的是全方面的大方向,但是历史过程有无数的小细节会与大方向相佐,但是历史研究几千年的历程,关注的是全程,所以不必以小节影响大节。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教会学生要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例如:吴承明指出:“当西方侵略者来到中国时,他们遇到的是现成的工人,包括技术高超的熟练工人。事实上,第一家外资工厂,即1845年广州的柯拜船坞,就是收买原来中国手工船厂的泥坞建立的。”这说明( )
A、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自然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
B、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自然经济已有某种程度的解体
C、鸦片战争后,外资的进入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D、鸦片战争后,外资的入侵使得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本题选择B,忠于原材料中可以看出关键“当西方侵略者来到中国,他们遇到的是现成的工人”说明在鸦片战争以前“现成的工人”已经出现了,他们的出现表明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解体。从人民版历史教材必修二的第二专题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的《一、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主要是讲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造成了中国的自然经济解体,出现了近代工业,对战争前中国的经济的变化讲解并不多,这就需要老师在讲课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历史不是一蹴而就的,历史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鸦片战争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转折意义不可忽视,然不能用些一刀切了中国的历史,尤其是经济发展过程。在封建社会的晚期中国的商品经济相当繁荣,跨国的商帮,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等都是为近代经济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因此这道题如果学生能把知识点理解就不会犯错了。
历史是文科,语文是百科之母。仅仅是通过几个小例子阐述下语文是历史的基础,很多历史知识点如果用语文角度去思考,问题相对会降低难度,文言文不需求学生每一个字都要挖透,学生能在语文的基础上读懂整段文章的意思即可。
二、充分利用地理地图的构造学生历史图像
大学分科中有一门交叉学科即历史地理学,可想而知历史和地理是一对孪生兄弟。高中的历史都配有一套历史地理图册,但是在真正的历史教学过程中真正让这套图册发挥作用的却很少,很多学生因为老师很少提及图册的事,都把其束之高阁了,更有甚者早已丢失!
在高中必修二历史地图册第3页《春秋战国农业经济分布》中农业的发达区域、重要的水利工程地区、铁器出土地点印证了黄河流域的发达,尤其是天府之国——关中的渭河平原及后来都江堰修成造就了从战国到今天的富饶之地成都平原,取代了关中的天府之国。这些在历史课上利用下地图就一目了然,形象生动,且记忆深刻,同时结合商鞅变法,自然明白秦国能在战国七雄兼并战争中最后横扫东方六国的原因了。再如同一册历史地图册第9页《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商业城市和货币》,从地图中观察商业城市主要分布地,大多数是聚集在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同时沿河流走向分布,这个和地理中讲述的《城市的区位因素》中自然地理因素中地形、气候、河流等,通过影(下转第26页)(上接第23页)响人口分布而影响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地理中讲述城市绝大多数是建立在平原区,例如美国的波士顿—纽约-华盛顿、芝加哥-匹兹堡和圣弗朗西斯科-圣迭戈三大城市带,分别位于美国的大西洋沿岸平原、中部平原以及西部的沿海平原上。气候方面如有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气温的中低纬度地带适合城市的聚集。对于河流方面,中国的大部分城市都是沿江湖河道发育壮大的,因为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方面,利于城市的发展。如果地理知识学得扎实,对于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商业城市和货币分布图的特点理解亦容易简单了。
在历史教学中,历史老师掌握大量的地理知识,把历史城市事件和地理位置、气候、洋流等联系起来,如在课堂中插入一个小城市的气候或是介绍下此地的植被民风民俗,课堂生动,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不亦乐乎!在讲述爱琴海文明中,老师可以介绍地中海式气候植被的特点,介绍下橄榄树,地中海的日光浴以及海伦等希腊神话故事,学生在愉乐的过程中自然明白了希腊民主产生的地理因素和经济原因了。
地理贯穿着历史的各个角落,历史是人的过去,而人定要有自己的生存空间才能有历史,那么人的生存空间的不同,就构成了地理,地理因素影响了人的历史,也正是因如此才有的学者曾提出过所谓的地理决定论,但这里声明我并不赞成地理决定论,却承认这个观点有其合理的一面,讲课过程中取其精华,来攻玉。
三、运用政治的哲学辩证思维理解历史
高中教学向来说史政一家,自有其合理之处。高中历史讲解事件 都涉及到历史背景和影响评价,所有的这些都必须考虑全面,不能片面化,内因外因,主观客观,评价都有二面性积极消极,利用哲学角度的二点论、重点论。这方面的例子很多,讲课时要照顾全面性,也要照顾到重点。以新航路的开辟为例做简单的陈述。
在新航路开辟这节,在其背景里面首先介绍了分散的文明,然后直接用一个子目来介绍开辟的根本原因: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紧接着第三个子目用了半段的内容介绍了开辟的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阻断了商路的发展,教师在讲课中可以补充介绍了西班牙葡萄牙的国内政治宗教航海技术的发展。本课讲述新航路开辟的背景简单明了,根本原因用一个子目详细介绍,重点突出。
对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中我把知识点进行了整合,分角度的去讲述:
1、对欧 商业革命价格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原始资本积累
2、对亚非美二面性灾难,落后客观促进了其近代化
3、对全世界的影响: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分角度讲述从出发者开始讲到所有牵涉进来的地区的影响,佐以史料分析,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框架清晰明确。体现了知识全面性,同时还可以在此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评价历史要放回当时历史的时代去考虑,同时也要用长远的目光用今天的角度去反思历史。
高中历史教学看似简单,实则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却不易,采他山之石来攻玉,继承中国的文化传统兼容并蓄,丰富历史课堂,真正做的让学生喜欢上历史,真正做个能对各学科融汇相通的老师,确实需要历史教师不断的努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