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高中地理探究教学的重新认识
【作者】 李 波
【机构】 梅河口市博文高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任何改革都会在追求理想与贴近现实的决策中产生分歧,甚至陷入困境。面对探究教学带来的怀疑和困惑,我们必须冷静思考,重新认识探究教学。
(一)强化探究式教学≠弱化接受式教学
从教学理论的角度讲,教学可分为接受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两种。在接受式教学中,知识由传授者(教师)直接提供,教师规定了要讲授或演示的内容,规定了学生要学习或掌握的知识,理解、拥有并牢固地掌握这些知识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在探究式学习中,问题的解决是关注的焦点,即在教师的帮助或支持下,学生自主寻求问题的答案。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作为探究者。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强调探究性学习,并在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活动。这一方面说明了探究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也容易使人产生探究是获得知识最佳途径的假象。在现实的地理教学过程中,有不少教师过分挖掘学科知识采用探究教学,如“探究低层大气的组成”、“探究宇宙间的天体构成”、“地球内部结构的探究”。“探究”两字随处可见,探究教学成了现行地理教学的代名词,不采用探究教学方法的地理课堂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过犹不及”、“物及必反”这两个词是对极端行为主义者的提醒。教师的智慧不但在于创新,还在于新旧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接合点。这种强化探究教学、弱化接受教学的倾向是对新课程理念倡导的“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教学方式”的曲解。
(二)开展小组活动≠实施合作探究
目前地理公开课一个普遍的现象是:为了便于开展探究活动,教师课前重新编排桌位,两张或三张为单位组成学习活动小组。课堂上,教师一声令下,学生有序地加入学习小组,投入热烈的讨论。整个活动热热闹闹,但在热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低效、浮躁。具体表现在:就教师而言,很少考虑小组成员安排的合理性和具体分工,导致学生对合作无从下手;教师给出的探究问题经常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有的过于简单,有的过于复杂,有的缺乏实践价值;教师安排的时间没有保证,有时还没有进入状态,有时刚进入状态就被制止。就学生而言,讨论问题不能围绕中心问题进行探究;只有少数优生参与探究过程,多数学生成了观众;小组成员间、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停留在个体独立学习的层面上。这样的合作探究有名无实,只流于形式。合作探究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已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过程更合理、结论更明确。小组活动要体现合作探究的价值,教师应加强指导,让学生有内容交流,学会交流。其一,小组安排合理,分工明确。其二,合作探究的内容要有价值。其三,讨论学习的时间充足。其四,交流的方式和学习结果要反馈。
(三) 探究教学过程≠全程探究过程
从探究教学的纵向展开过程来看,大体经过六个步骤:提出科学的问题;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假设或猜想;制定研究方案;收集证据;得出结论;交流和推广。从探究教学的横向展开过程来看,它的每一个步骤可以是多种形式的活动。拿收集证据来看,可以通过观测、实验和调查来收集,也可以通过查阅文献和上网来收集。具体情况不同,可采用的方式也不同。目前存在着一种看法,认为只有包括上述六个步骤的教学活动才是真正的探究活动。其实不然,在实际工作中,探究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些教学活动包括了上述的六个步骤,如一些在教师指导下所做的研究性课题,这些活动往往会持续数周,这种探究活动属于完整探究。多数的探究活动只由上述某一些步骤组成,拿《普通高中地理课程实验教科书必修地理Ⅰ》来说,其编排有探究性活动34项,多数活动是给出一个具有很强操作性的研究或实验方案供学生进行探究,或给出客观数据让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如关于太阳高度的探究性设计、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节中关于生命探究的活动设计,这种探究活动属于部分探究。
(四) 肯定探究教学≠否定知识教学
当前,不少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为了体现过程与方法,无意放松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特别是一些公开课、示范课上,有的教师生怕扣上“穿新鞋,走老路”的帽子,刻意地回避知识与技能,利用探究教学在“过程与方法”上做文章、出花样,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原因有二个。
其一,新教材删除了“难、繁、偏、旧”的内容,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联系。教材精简后留下两类知识:基础性知识和应用性知识。这类知识不仅有用,而且它们也是培养智能、发展个性的基础。从认识论角度来说,知识就是人们实践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概括与总结。通过“实践—认识”的循环或模拟循环的才能使知识的价值得以实现和提升,从实践中产生又能够用到实践中才是知识的真体现。因此,否定知识教学就否定了知识习得、生成的过程,也就否定了知识探究的过程。课程规定的知识目标是我们要牢牢把握的底线,没有足够的认知基础,学生就难以开展某一主题的探究学习。
其二,课改就是要改传统知识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否定传授知识本身。如果经过改革,地理课堂教学的基本功能不再是传授知识,传授知识也不再是地理教师的一种职责,那么地理教学还有什么意义?在地理教学中实施探究教学的目的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能力,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在获得科学概念的基础上,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和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一)强化探究式教学≠弱化接受式教学
从教学理论的角度讲,教学可分为接受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两种。在接受式教学中,知识由传授者(教师)直接提供,教师规定了要讲授或演示的内容,规定了学生要学习或掌握的知识,理解、拥有并牢固地掌握这些知识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在探究式学习中,问题的解决是关注的焦点,即在教师的帮助或支持下,学生自主寻求问题的答案。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作为探究者。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强调探究性学习,并在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活动。这一方面说明了探究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也容易使人产生探究是获得知识最佳途径的假象。在现实的地理教学过程中,有不少教师过分挖掘学科知识采用探究教学,如“探究低层大气的组成”、“探究宇宙间的天体构成”、“地球内部结构的探究”。“探究”两字随处可见,探究教学成了现行地理教学的代名词,不采用探究教学方法的地理课堂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过犹不及”、“物及必反”这两个词是对极端行为主义者的提醒。教师的智慧不但在于创新,还在于新旧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接合点。这种强化探究教学、弱化接受教学的倾向是对新课程理念倡导的“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教学方式”的曲解。
(二)开展小组活动≠实施合作探究
目前地理公开课一个普遍的现象是:为了便于开展探究活动,教师课前重新编排桌位,两张或三张为单位组成学习活动小组。课堂上,教师一声令下,学生有序地加入学习小组,投入热烈的讨论。整个活动热热闹闹,但在热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低效、浮躁。具体表现在:就教师而言,很少考虑小组成员安排的合理性和具体分工,导致学生对合作无从下手;教师给出的探究问题经常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有的过于简单,有的过于复杂,有的缺乏实践价值;教师安排的时间没有保证,有时还没有进入状态,有时刚进入状态就被制止。就学生而言,讨论问题不能围绕中心问题进行探究;只有少数优生参与探究过程,多数学生成了观众;小组成员间、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停留在个体独立学习的层面上。这样的合作探究有名无实,只流于形式。合作探究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已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过程更合理、结论更明确。小组活动要体现合作探究的价值,教师应加强指导,让学生有内容交流,学会交流。其一,小组安排合理,分工明确。其二,合作探究的内容要有价值。其三,讨论学习的时间充足。其四,交流的方式和学习结果要反馈。
(三) 探究教学过程≠全程探究过程
从探究教学的纵向展开过程来看,大体经过六个步骤:提出科学的问题;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假设或猜想;制定研究方案;收集证据;得出结论;交流和推广。从探究教学的横向展开过程来看,它的每一个步骤可以是多种形式的活动。拿收集证据来看,可以通过观测、实验和调查来收集,也可以通过查阅文献和上网来收集。具体情况不同,可采用的方式也不同。目前存在着一种看法,认为只有包括上述六个步骤的教学活动才是真正的探究活动。其实不然,在实际工作中,探究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些教学活动包括了上述的六个步骤,如一些在教师指导下所做的研究性课题,这些活动往往会持续数周,这种探究活动属于完整探究。多数的探究活动只由上述某一些步骤组成,拿《普通高中地理课程实验教科书必修地理Ⅰ》来说,其编排有探究性活动34项,多数活动是给出一个具有很强操作性的研究或实验方案供学生进行探究,或给出客观数据让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如关于太阳高度的探究性设计、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节中关于生命探究的活动设计,这种探究活动属于部分探究。
(四) 肯定探究教学≠否定知识教学
当前,不少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为了体现过程与方法,无意放松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特别是一些公开课、示范课上,有的教师生怕扣上“穿新鞋,走老路”的帽子,刻意地回避知识与技能,利用探究教学在“过程与方法”上做文章、出花样,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原因有二个。
其一,新教材删除了“难、繁、偏、旧”的内容,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联系。教材精简后留下两类知识:基础性知识和应用性知识。这类知识不仅有用,而且它们也是培养智能、发展个性的基础。从认识论角度来说,知识就是人们实践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概括与总结。通过“实践—认识”的循环或模拟循环的才能使知识的价值得以实现和提升,从实践中产生又能够用到实践中才是知识的真体现。因此,否定知识教学就否定了知识习得、生成的过程,也就否定了知识探究的过程。课程规定的知识目标是我们要牢牢把握的底线,没有足够的认知基础,学生就难以开展某一主题的探究学习。
其二,课改就是要改传统知识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否定传授知识本身。如果经过改革,地理课堂教学的基本功能不再是传授知识,传授知识也不再是地理教师的一种职责,那么地理教学还有什么意义?在地理教学中实施探究教学的目的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能力,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在获得科学概念的基础上,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和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形成科学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