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开展问题探究能力
【作者】 李 荣
【机构】 湖北省郧西县第一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推理、验证,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提高,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作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导师,其任务是促使他们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去获取发展解决问题能力;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
一、要珍视学生问题独立见解,让他们创设“情境”
“独立见解”是指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中个人对数学问题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而得出的独特的见解。它体现了学生创新的意识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因此,我在教学中一定要珍视学生独立的见解,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教学“取商的近似值”,教师谈话引入:夏天买冰棍,零售价每支2元,批发价一箱(30支)50元,看到这两个信息,你最想知道什么?生:最想知道每支冰棍批发价比零售价便宜多少?师:那首先需知道什么?生:需先知道每支冰棍批发价的价格是多少?师:大家先尝试计算一下每支冰棍批发价的价格,计算后再汇报。汇报时甲生说:我计算得出每支冰棍的价格是1.666……元,还没等这个学生说完,乙生急不可待地站起来说:不对,人民币最小单位是“分”,应是1.66元或者1.67元。师不作评论,继续启发:还有不同的意见吗?丙生说:我认为应是1.7元,因为现在市场上没有用“分”了。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辩论开了。最后教师作小结:同学们的见解都有道理,事实上我们对商的取值根据不同需要有不同的取法,如刚才计算的冰棍价格,若准确到“分”即百分位,用四舍五入法取,约等于1.67元,若准确到“角”,即十分位,用四舍五入法取,约等于1.7元……在这一片断教学中,由于教师尊重学生独立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帮学生铺平自主探究之路,让他们“探”得更稳
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师“帮”的作用,要掌握好时机,是促进学生“探”的关键,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创设情境,提供方法,排除障碍,引领学生深入探究,学生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在新课导入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生动的事物,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一座“金桥”,让学生顺利进入到新知的学习中。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到新知的探究活动当中,指导学生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观察、操作、思考、讨论,使学生参与更积极、更深入,顺利获取新知。在“长方形的面积”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比较两张长方形纸(一张长8厘米,宽5厘米,另一张长7厘米,宽6厘米)的大小,学生发现用已有的办法不能解决,激励学生产生探究长方形面积的愿望。学生想到求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而没有具体办法时,我及时帮学生链接到已有的知识经验: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就要看它包含有多少个面积单位。接着指导学生操作:分别在这两个长方形上摆满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记下相应的数据。然后引导学生讨论:长方形中能摆面积单位的个数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操作、讨论等探究活动,能够发现其中的规律。再让学生在其他长方形中验证自己发现的规律,进而自主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样教师才能真正为学生铺平自主探究之路,让他们学得更好。
三、给学生一个探究的支点,让他们“学”得更深
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重视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以问题为引导,把问题当作学生自主探究的支点,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质”的进步。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去解决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获得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成功体验。在具体操作中,问题的设计要突出重难点,抓住关键点,形象具体,操作性强,易于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在“分数应用题(工程问题)”时,我先让学生用已有知识解答例题:“码头上有一堆货物,重60吨,甲运输队12小时能运完,乙运输队15小时能运完。两队合运几小时运完?”,再把题中的“60吨”这个条件换成30吨、90吨、120吨,让学生分组解答,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什么货物的吨数不管怎样改变,最后的答案都一样呢?两队合运的工作时间不与货物的重量有关?与什么有关呢?我趁势提出另一个探究问题:把题中的“12小时”改变为“20小时”,再解答比较。学生就发现了问题的本质:两队合运的工作时间只与他们各自单独运货的时间有关。接着让学生用分数的意义来理解题中的第二和第三个条件,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化解了疑难,才真正学会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
四、送学生一对思维的翅膀,让他们“飞”得更广
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法指导,教学生学会思考,指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测、推理、验证、反思,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探究精神,让学生经历和体验探究知识的过程,不断摸索和完善探究的方法,在探究中应用,在应用中探究,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实例教给学生数学的思维方法,渗透一些数学解题思想。例如在教学中,很多概念都是用归纳法概括出来的,虽然学生经历了归纳的过程,但对方法的应用不一定总结,教师应在学生遇到问题时,联系所学进行学法指导。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用到的实验法或转化法,推导圆锥体积时用到的实验法,在解题时都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使抽象概括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操作,正确解决问题。这些思维方法和解题技巧都有赖于教师在教学中适时渗透,加强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并运用。这样,学生才能获得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发展。
一、要珍视学生问题独立见解,让他们创设“情境”
“独立见解”是指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中个人对数学问题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而得出的独特的见解。它体现了学生创新的意识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因此,我在教学中一定要珍视学生独立的见解,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教学“取商的近似值”,教师谈话引入:夏天买冰棍,零售价每支2元,批发价一箱(30支)50元,看到这两个信息,你最想知道什么?生:最想知道每支冰棍批发价比零售价便宜多少?师:那首先需知道什么?生:需先知道每支冰棍批发价的价格是多少?师:大家先尝试计算一下每支冰棍批发价的价格,计算后再汇报。汇报时甲生说:我计算得出每支冰棍的价格是1.666……元,还没等这个学生说完,乙生急不可待地站起来说:不对,人民币最小单位是“分”,应是1.66元或者1.67元。师不作评论,继续启发:还有不同的意见吗?丙生说:我认为应是1.7元,因为现在市场上没有用“分”了。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辩论开了。最后教师作小结:同学们的见解都有道理,事实上我们对商的取值根据不同需要有不同的取法,如刚才计算的冰棍价格,若准确到“分”即百分位,用四舍五入法取,约等于1.67元,若准确到“角”,即十分位,用四舍五入法取,约等于1.7元……在这一片断教学中,由于教师尊重学生独立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帮学生铺平自主探究之路,让他们“探”得更稳
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师“帮”的作用,要掌握好时机,是促进学生“探”的关键,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创设情境,提供方法,排除障碍,引领学生深入探究,学生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在新课导入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生动的事物,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一座“金桥”,让学生顺利进入到新知的学习中。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到新知的探究活动当中,指导学生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观察、操作、思考、讨论,使学生参与更积极、更深入,顺利获取新知。在“长方形的面积”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比较两张长方形纸(一张长8厘米,宽5厘米,另一张长7厘米,宽6厘米)的大小,学生发现用已有的办法不能解决,激励学生产生探究长方形面积的愿望。学生想到求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而没有具体办法时,我及时帮学生链接到已有的知识经验: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就要看它包含有多少个面积单位。接着指导学生操作:分别在这两个长方形上摆满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记下相应的数据。然后引导学生讨论:长方形中能摆面积单位的个数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操作、讨论等探究活动,能够发现其中的规律。再让学生在其他长方形中验证自己发现的规律,进而自主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样教师才能真正为学生铺平自主探究之路,让他们学得更好。
三、给学生一个探究的支点,让他们“学”得更深
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重视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以问题为引导,把问题当作学生自主探究的支点,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质”的进步。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去解决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获得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成功体验。在具体操作中,问题的设计要突出重难点,抓住关键点,形象具体,操作性强,易于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在“分数应用题(工程问题)”时,我先让学生用已有知识解答例题:“码头上有一堆货物,重60吨,甲运输队12小时能运完,乙运输队15小时能运完。两队合运几小时运完?”,再把题中的“60吨”这个条件换成30吨、90吨、120吨,让学生分组解答,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什么货物的吨数不管怎样改变,最后的答案都一样呢?两队合运的工作时间不与货物的重量有关?与什么有关呢?我趁势提出另一个探究问题:把题中的“12小时”改变为“20小时”,再解答比较。学生就发现了问题的本质:两队合运的工作时间只与他们各自单独运货的时间有关。接着让学生用分数的意义来理解题中的第二和第三个条件,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化解了疑难,才真正学会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
四、送学生一对思维的翅膀,让他们“飞”得更广
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法指导,教学生学会思考,指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测、推理、验证、反思,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探究精神,让学生经历和体验探究知识的过程,不断摸索和完善探究的方法,在探究中应用,在应用中探究,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实例教给学生数学的思维方法,渗透一些数学解题思想。例如在教学中,很多概念都是用归纳法概括出来的,虽然学生经历了归纳的过程,但对方法的应用不一定总结,教师应在学生遇到问题时,联系所学进行学法指导。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用到的实验法或转化法,推导圆锥体积时用到的实验法,在解题时都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使抽象概括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操作,正确解决问题。这些思维方法和解题技巧都有赖于教师在教学中适时渗透,加强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并运用。这样,学生才能获得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