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润物无声——浅析中学德育工作实施的几个途径
【作者】 蔡保义
【机构】 张掖市碱滩中心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传统的学校德育重认知,轻实践,重灌输,轻内化,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容易导致学生知行脱节,言行不一,人格错位。在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积极探索,肩负起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神圣使命。因此,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德育工作,探索其正确有效的途径已成为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关键词:中学德育 途径
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离开德育的任何教育都是危险的教育。传统的学校德育重认知,轻实践,重灌输,轻内化,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容易导致学生知行脱节,言行不一,人格错位。厌学学生日益扩大、思想严重腐蚀、日常行为极不规范、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观念淡薄、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基础教育课题改革纲要》明确指出中学德育工作的目标是:要使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德育不同于智育,它不仅要解决知与不知、会与不会的问题,而且更要解决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所以,德育工作应坚持授知、晓理、动情、导行紧密结合,做到知、理、情、行的高度统一。
德育工作是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中学阶段是一个人生长、发育逐渐成熟的时期,是学习的最佳时期,是理想、世界观初步形成时期,也是兴趣、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又是欲求较多、情绪不稳、易犯错误的时期。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教育青少年树立民族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如何培养学生合作、创新、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要求我们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实效。如何实施中学德育工作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建设好一支坚强有力的德育工作队伍
教师是德育主要的实施者,是连接学生和德育管理者的中介,是实现德育管理观念的先锋,是修订和完善德育管理体制的实验员,作用举足轻重。
要将“德育首位”意识落实在教师的德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中。以德育引领学生全面而自觉的发展;坚持教书育人,以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成长;在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利用减负加强德育工作。加强自身师德培养,提高道德知识素养和德育能力,保持稳定情绪,提高心理素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民主平等”重新定位师生关系,要以“爱”营造师生和谐空间,以“沟通和理解”赢得教育先机。营造大德育体系下的教师团体德育氛围。善于发挥其他学科教师的德育优势。树立全员育人观念,建立相应德育系统。加强教师德育培训。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督导评估的导向作用,促进学校德育工作;要完善教师德育培训制度;加强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双向联系,共同参与到学校德育管理中去。
二、夯实做人基础,是中学德育的着眼点
教会学生做人,并使之成为国家有用人才,这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最终目的。要成才,先要成人,做人做不好,知识再多也不是好人才,而做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做人,则是教育的关键所在。为此,做人教育应着眼于培养学生规范的行为习惯和基本的道德素质,侧重将学生所学的道德准则落实、内化和贯穿到每日生活和学习之中,规范他们的思想和言行,引导他们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小夯实做人的基础。这就要求学校在进行做人教育时,第一,在做人目标设定上要注重基础性,教育学生做一个"文明人、现代人、爱国的人、社会主义的人";第二,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明确层次性,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三,在教育方法的设计上要强调主体性,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变那种"我教你学,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被动局面;第四,在做人素质要求的确定上要注意实用性,做到简明扼要,可操作性强:"做文明人"--讲文明,懂礼貌,有道德,遵纪守法;"做现代人"--努力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具有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做爱国的人"--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制度,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胜的坚定信念;第五,在做人教育的途径上要把握关键性,抓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点进行有的放失的德育工作,重视开展养成教育、自我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一些关键性工作。
三、调动各学科德育渗透的合力
学科渗透是加强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学校明确规定,各科教师都有责任、有义务参与德育工作,任课教师要根据各学科新课程标准关于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和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按各科自身的教学特点,自觉地、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文科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思想品德渗透;理科教学教育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些都要求各科任课教师立足课本,掌握自身所任学科的特点,紧紧抓住学科优势,将学科中可以发掘出的德育内涵寓于本学科教学过程的始终,使德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这样就会无形地增强德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扩大德育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深刻的影响,使学生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
四、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借鉴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说,真正的管理是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而学生的自我管理不可能自发产生,必须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逐渐学会自我管理。
第一,实现班级的自我管理。首先是引导学生认识到班级和自己需要有一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当学生有了自我教育的愿望和行动纲领并付之于行动后,班主任及时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发扬优点、改正缺点,拟出自我教育计划,对教育有成效的成员及时鼓励、推广,使学生个体自我管理独立地、主动地、持久地进行下去。
第二,全校社团的自我管理。中学不同于小学,尤其是现在的中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社会的面越来越广,生活内容越来越丰富,个性的发展欲望也越来越强烈,因此要合理加以引导。发展其兴趣和特长,广泛开展学校的各类社团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投入到各种形式的自我管理中来。在展示个性、陶冶情操的同时,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也得到提高。
第三,日常生活的全员管理。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不是少数学生的事情,应当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要注意延伸学生自我德育管理的领域,将学生的德育同学校各种活动结合起来,如让学生参与到维护学校纪律,校容校风,制定某些规章制度等.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自我管理的意识培养。
五、形成德育回归生活,德育与学科发展整合的德育范式
新德育倡导德育培养回归生活,因为道德只有通过人们自己的生活才能得以发展,回归生活的课程才是真正综合的课程。具体地说:一要注重让学生接触自然和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增加现实体验,在体验中丰富情感,锻炼意志,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克服“重认知灌输、轻能力培养”的德育弊端;二要增加学生体验机会,加强师生谈心活动等方式,着重于在学生理解上下功夫,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形成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克服“重教化、轻内化”的德育弊端;三要加强家校联系,发挥学校对家庭的帮助指导作用,使家长形成与学校一致的教育理念,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和方法;四要充分发挥社区环境育人的功能,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通过社区教育的组织形式,使德育要求得到社会的支持和理解,促进青少年灵魂塑造的德育合力的形成。
六、抓好心理健康教育,丰富德育的内涵
心理教育给德育工作带来新鲜的观念、内容、手段和方法,德育的不断发展需要心理教育的强劲推动,与时俱进的德育,离不开心理教育功能的发挥,而心理教育也正是理解尊重学生、善待学生个体的方式之一。
在心理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更多以学生协助者的角色出现,耐心倾听学生心灵的呼唤,运用“对话性”话语营造师生之间亲切交谈的氛围,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理解、尊重、信任及师生立场的同一,从而愿意向教师敞开心扉。心理教育方法着眼于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建构学生完善人格,发掘学生心理潜能,注意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去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心理教育补充了德育方法的不足,给德育增添了人性色彩,更为关注学生的完整发展,也能加强德育的实效,真正促进德育的新发展。
加强中学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实效,是一项艰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但只要我们勇于面对,讲究方法,积极创新,循序渐进地进行实施,那困难将是过眼云烟,德育工作一定能顺利开展,并发挥其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题改革纲要》
〔2〕胡适才.关于加强德育实效性的思考〔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5,(2).
〔3〕〔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M〕.李其龙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中学德育 途径
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离开德育的任何教育都是危险的教育。传统的学校德育重认知,轻实践,重灌输,轻内化,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容易导致学生知行脱节,言行不一,人格错位。厌学学生日益扩大、思想严重腐蚀、日常行为极不规范、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观念淡薄、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基础教育课题改革纲要》明确指出中学德育工作的目标是:要使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德育不同于智育,它不仅要解决知与不知、会与不会的问题,而且更要解决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所以,德育工作应坚持授知、晓理、动情、导行紧密结合,做到知、理、情、行的高度统一。
德育工作是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中学阶段是一个人生长、发育逐渐成熟的时期,是学习的最佳时期,是理想、世界观初步形成时期,也是兴趣、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又是欲求较多、情绪不稳、易犯错误的时期。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教育青少年树立民族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如何培养学生合作、创新、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要求我们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实效。如何实施中学德育工作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建设好一支坚强有力的德育工作队伍
教师是德育主要的实施者,是连接学生和德育管理者的中介,是实现德育管理观念的先锋,是修订和完善德育管理体制的实验员,作用举足轻重。
要将“德育首位”意识落实在教师的德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中。以德育引领学生全面而自觉的发展;坚持教书育人,以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成长;在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利用减负加强德育工作。加强自身师德培养,提高道德知识素养和德育能力,保持稳定情绪,提高心理素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民主平等”重新定位师生关系,要以“爱”营造师生和谐空间,以“沟通和理解”赢得教育先机。营造大德育体系下的教师团体德育氛围。善于发挥其他学科教师的德育优势。树立全员育人观念,建立相应德育系统。加强教师德育培训。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督导评估的导向作用,促进学校德育工作;要完善教师德育培训制度;加强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双向联系,共同参与到学校德育管理中去。
二、夯实做人基础,是中学德育的着眼点
教会学生做人,并使之成为国家有用人才,这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最终目的。要成才,先要成人,做人做不好,知识再多也不是好人才,而做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做人,则是教育的关键所在。为此,做人教育应着眼于培养学生规范的行为习惯和基本的道德素质,侧重将学生所学的道德准则落实、内化和贯穿到每日生活和学习之中,规范他们的思想和言行,引导他们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小夯实做人的基础。这就要求学校在进行做人教育时,第一,在做人目标设定上要注重基础性,教育学生做一个"文明人、现代人、爱国的人、社会主义的人";第二,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明确层次性,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三,在教育方法的设计上要强调主体性,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变那种"我教你学,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被动局面;第四,在做人素质要求的确定上要注意实用性,做到简明扼要,可操作性强:"做文明人"--讲文明,懂礼貌,有道德,遵纪守法;"做现代人"--努力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具有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做爱国的人"--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制度,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胜的坚定信念;第五,在做人教育的途径上要把握关键性,抓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点进行有的放失的德育工作,重视开展养成教育、自我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一些关键性工作。
三、调动各学科德育渗透的合力
学科渗透是加强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学校明确规定,各科教师都有责任、有义务参与德育工作,任课教师要根据各学科新课程标准关于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和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按各科自身的教学特点,自觉地、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文科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思想品德渗透;理科教学教育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些都要求各科任课教师立足课本,掌握自身所任学科的特点,紧紧抓住学科优势,将学科中可以发掘出的德育内涵寓于本学科教学过程的始终,使德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这样就会无形地增强德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扩大德育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深刻的影响,使学生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
四、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借鉴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说,真正的管理是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而学生的自我管理不可能自发产生,必须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逐渐学会自我管理。
第一,实现班级的自我管理。首先是引导学生认识到班级和自己需要有一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当学生有了自我教育的愿望和行动纲领并付之于行动后,班主任及时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发扬优点、改正缺点,拟出自我教育计划,对教育有成效的成员及时鼓励、推广,使学生个体自我管理独立地、主动地、持久地进行下去。
第二,全校社团的自我管理。中学不同于小学,尤其是现在的中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社会的面越来越广,生活内容越来越丰富,个性的发展欲望也越来越强烈,因此要合理加以引导。发展其兴趣和特长,广泛开展学校的各类社团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投入到各种形式的自我管理中来。在展示个性、陶冶情操的同时,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也得到提高。
第三,日常生活的全员管理。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不是少数学生的事情,应当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要注意延伸学生自我德育管理的领域,将学生的德育同学校各种活动结合起来,如让学生参与到维护学校纪律,校容校风,制定某些规章制度等.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自我管理的意识培养。
五、形成德育回归生活,德育与学科发展整合的德育范式
新德育倡导德育培养回归生活,因为道德只有通过人们自己的生活才能得以发展,回归生活的课程才是真正综合的课程。具体地说:一要注重让学生接触自然和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增加现实体验,在体验中丰富情感,锻炼意志,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克服“重认知灌输、轻能力培养”的德育弊端;二要增加学生体验机会,加强师生谈心活动等方式,着重于在学生理解上下功夫,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形成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克服“重教化、轻内化”的德育弊端;三要加强家校联系,发挥学校对家庭的帮助指导作用,使家长形成与学校一致的教育理念,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和方法;四要充分发挥社区环境育人的功能,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通过社区教育的组织形式,使德育要求得到社会的支持和理解,促进青少年灵魂塑造的德育合力的形成。
六、抓好心理健康教育,丰富德育的内涵
心理教育给德育工作带来新鲜的观念、内容、手段和方法,德育的不断发展需要心理教育的强劲推动,与时俱进的德育,离不开心理教育功能的发挥,而心理教育也正是理解尊重学生、善待学生个体的方式之一。
在心理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更多以学生协助者的角色出现,耐心倾听学生心灵的呼唤,运用“对话性”话语营造师生之间亲切交谈的氛围,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理解、尊重、信任及师生立场的同一,从而愿意向教师敞开心扉。心理教育方法着眼于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建构学生完善人格,发掘学生心理潜能,注意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去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心理教育补充了德育方法的不足,给德育增添了人性色彩,更为关注学生的完整发展,也能加强德育的实效,真正促进德育的新发展。
加强中学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实效,是一项艰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但只要我们勇于面对,讲究方法,积极创新,循序渐进地进行实施,那困难将是过眼云烟,德育工作一定能顺利开展,并发挥其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题改革纲要》
〔2〕胡适才.关于加强德育实效性的思考〔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5,(2).
〔3〕〔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M〕.李其龙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