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析幼儿期儿童的问题行为——新幼儿拒绝入园

【作者】 张 芳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判断儿童某一行为是正常行为或是问题行为,必须从这样的观点出发,即:这种行为对这一年龄段的儿童是否适应?(到了这个年龄,这样程度的事应该做到了)例如:两岁儿童常夜尿,这不能马上视为问题行为,但到了8岁还经常夜尿,就没人认为是正常的了。
  幼儿园里时常会出现幼儿不愿来幼儿园或强迫来园后便哭闹不止,一天情绪都不正常。3岁新幼儿入园由于环境不适应普遍有哭闹现象,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教师所做的稳定幼儿情绪的努力,大部分孩子都适应了,有小部分在相当的时间里还不能适应,被视为问题行为。也就是说:三岁儿童应该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了,可是经过大家的努力,在正常、良好的教育环境下仍不适应,这就有问题了。
  一、症状分析:
  没有身体上的缺陷、疾病或社会制度上的缺陷等明显理由,儿童不肯入园,这种行为被称为拒绝入园。
  其症状是:拒绝入园的幼儿,一般在入园前不起床(拖延时间)、哭闹。为了对抗父母的呵斥常常躲起来或抱住门不放;在入园的路上双手抱住家长的脖子,双脚紧夹车座放声大哭。硬送到门口,拽住家长不放,强行抱进教室,还会踢打反抗甚至趁人不注意跑掉:不参加集体活动,哭一阵、安静一阵儿,拒绝和老师、小朋友讲话,低头不语、不睡觉,甚至大小便失禁……
  拒绝入园的原因牵涉到许多复杂的因素,如:本人的性格,母子关系、幼儿园的问题、幼儿园和家庭的关系不健全等等。具体的结合国内外有关的学说,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
  1.儿童有强烈的恋母情结,一旦分离即惶恐不安
  拒绝入园的幼儿,母子间一定有着强烈的依存关系,在母亲眼里永远是个需要人呵护的弱小儿,于是长期给予过多的保护,完全扼杀了幼儿自立要求的萌芽,结果由于母亲的越俎代庖,幼儿非依存母亲不可,这种幼儿离开母亲入园时就会深感不安(是不是母亲不喜欢了,不要我了)。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母子不能分离的依存关系。使儿童坚决拒绝意味着母子分离的入园。
  2.自我意识的萌芽阶段,认为自己最能干,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在集体环境中受不了约束和挫折、冷遇3岁正是幼儿自我意识萌芽的时期。学会说“我”就是自我意识的明显特征。我们常常回听到孩子说:“这是我的,不让他玩儿”,“我说的对,我做的好”等等。幼儿过分相信自己的能力,由此形成一个膨胀而实际虚弱的自我形象。
  〈二〉从家庭教育环境的角度分析:
  从家庭教养方式和环境来看,多数问题儿童在社会行为问题方面的表现多于其他.
  1.特殊的家庭模式:4(老人)+2(父母)+1(幼儿)构成了溺爱、娇纵、封闭式的特别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得幼儿交往能力、生活能力、适应环境能力普遍缺乏。
  2.单亲家庭、不和谐家庭的幼儿,在畸形的教育环境下,形成脆弱、冷漠、孤僻、忧郁甚至攻击性很强的与年龄不符的怪异性格,使周围的人很难沟通,很难交到好朋友,这样的孩子更加喜欢独来独往,不习惯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二、家幼协调,共同面对和解决问题:
  幼儿拒绝入园,家庭、幼儿园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要分清原因,对症下药,家幼配合,完成幼儿的转变工作。
  (一)教师做好心理和活动准备
  带小班的教师要提前做好“个别幼儿会长时间哭闹”的心理准备,提前预测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并做好准备工作。
  (二)做好幼儿情绪稳定工作:
  1.教师首先要解决家长的心理负担:召开“新幼儿入园,家长应该做什么”育儿讲座,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帮助他们预测幼儿入园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掌握对策。
  2.热心、耐心、爱心、精心照料幼儿生活:落落大方、热情活泼的教师会让家长和幼儿感到亲切。主动问好,笑脸相迎,抱一抱、亲一亲,叫孩子的小名,都会使孩子很快喜欢上老师。
  3.要擅用鼓励:发现闪光点鼓励幼儿\一颗小星星\一个小红点\一朵小红花都可以让幼儿感受到老师的爱和期待的目光;鼓励家长,切忌总说孩子的不是,这样家长会丧失信心.要肯定家长坚持不懈的好做法,积极研究各种对策。
  总之,对一些拒绝入园幼儿的情绪稳定工作必须认真计划、准备,从孩子的生理、心理、情感等角度出发,研究出一套个别教育计划,使其尽快稳定情绪,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下面是对彬彬入园稳定工作的个案记录:
  在对小彬彬的情绪稳定过程中我们发现她的问题行为一、上了幼儿园以后,整天哭软硬都不行。天天嘴里哭着常念叨的话就是“姥姥几点来?”。二、家长答应并努力配合老师坚持送其入园但仍哭闹不止。通过老师做工作,提前家访,家幼互相沟通了意见,彬彬的姥爷、姥姥答应坚持送幼儿入园。并且把他安排在有好朋友的班级,教师也对他百般爱护,可是近半个月了,彬彬仍然情绪不稳定,老师说的原本很管用的“姥姥6点来”也不再起作用了。
  出现此问题的原因:1、父母在外地工作,从小在姥姥身边长大,晚上要姥姥陪着睡,吃饭姥姥喂,总之,离开姥姥就不行。2、经过观察我们发现每天送是姥爷,接还是姥爷...这不等于老师说的是骗人的话吗?我们再次和其家人沟通才知道,家里采取的是让姥姥每天逃避彬彬,认为早上看不见姥姥,他就不会再闹了。(这岂不是更增加了彬彬对上幼儿园的恐惧了吗?上了幼儿园连姥姥都见不着了,他还能快乐的在幼儿园生活吗?他天天不是生活在担心姥姥不见了的恐惧中吗?)
  问题解决的办法:知道了事情的经过后,我们马上做的就是要求家长马上改正这个做法,让姥姥接送并且还是象以前一样和他睡和他玩。老师呢,彬彬有点进步老师就会奖励小红花、亲一下,在全班小朋友和家人面前表扬她。这样一来,前一阶段在孩子心理留下的阴影不见了,最起码他有盼头了,知道在幼儿园高高兴兴的玩,姥姥就一定会来接他,老师也喜欢她。一个月后彬彬终于进步了,他会主动和姥姥再见还参加了家长开放日的演出呢。
  从这个个案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是不一样的,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要心细、眼明、勤动脑,经常就不同问题幼儿的行为采取不同的方法对症下药,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再者,家长的角色扮演是关键。家长的大力配合支持是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