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数学“五练”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 丁伯水 黄小琴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中心小学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城关镇明德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提升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既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明确要求,又是“双减”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由“学会”走向“会学”,更是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就是教会学生阅读。因此,数学阅读是学生自主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核心素养的一种非常重要且有效的途径。
然而很多一线教师要么对数学阅读的认知度不够,认为阅读可有可无,使学生的数学阅读只停留于表面,对文本信息只是蜻蜓点水式的阅读,读不出重点,更不会用数学的眼光和思维去阅读、去分析。要么总担心学生的理解能力弱,自主学习能力差,不敢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来获得新知,而是习惯于把教材中的精髓挖掘出来,又通过自己的理解传递给学生,进而忽视对学生阅读数学教材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似乎阅读数学教材仅仅是老师的事儿。该学生阅读的时候,不是被教师的讲解代替,就是被电脑课件的演示代替,学生自主阅读的机会太少。
再者就是不能结合实际课堂教学来选择适合的“阅读元素”,只重视对知识点、公式的死记硬背和套用,或是口头提醒仔细读题等传统、单一、笼统模糊的阅读方法,从而使学生在独立面对数学题时,学生要么还没看清题目就开始做题,要么“一目十行”式地草草阅读,读不出关键词,读不出数量间的关系,读不懂题意。许多学生都是因为看错或看漏题目中的数学信息而导致题目做错。加之数学阅读材料大多是文字、图形、符号、表格的结合体,具有严谨性、抽象性特点,阅读内容很多时候和生活的关联性不强,阅读起来比较枯燥、难懂,所以多数学生对数学阅读不感兴趣,缺乏阅读欲望。不知不觉中,那些本应该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在教师的越俎代庖中渐行渐远,导致很难提升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因此,数学阅读同一般文科阅读一样,同样讲究阅读记忆、阅读速度、阅读技巧等,但是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特点,加之图表较多,使得数学阅读比一般的阅读更为复杂。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掌握数学阅读的科学方法和策略。
(一)结合教学内容,巧创阅读情境,提升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其实与新知教学二者并不矛盾,实际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如何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处理好“数学阅读”和“学科知识”之间的关系,需要教师巧妙设计教学内容。在选择完适合本堂课的数学阅读元素之后,还需要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环节,教学资料进行合理设计。以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沏茶问题》举例。很明显,沏茶问题是一个逻辑推理的课型,但是,教材上仅仅只是提供了几张图片,以及核心数学信息,如果直接使用则无法满足教学需要,所以需要教师结合需要进行一定加工。可以在课前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将原本破碎、简单的图片信息编排成一则生活化的故事,再给予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将关键信息提炼出来,并且在学生阅读时进行指导而在阅读材料后,通过组织学生陈述和讲解进行语言训练和阅读评价,巧妙的利用材料的特性与本堂课的教学目标相结合,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结合阅读材料,精设核心问题,激发阅读兴趣。
在课堂教学要注重挖掘数学的趣味性和奇妙性,精心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能启发思考、开阔视野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在思考中体会“数学好玩”,在阅读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比如,在学习“比的认识”时,可以设计以“妈妈为什么喜欢穿高跟鞋”为核心问题的数学阅读,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交流中了解“爱美的妈妈穿高跟鞋是为了延长双腿长度,使其与身高的比例趋于黄金比0.618:1”。数学阅读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更透彻,对数学价值的体会就更深刻。
再如,学习“因数与倍数”时,可以设计“猜数游戏”的数学活动,不仅可以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更因其在游戏中学习,会令学生着迷不已,甚至让“猜数游戏”成了学生在课间玩耍时乐此不疲的玩乐节目。有了这样的乐趣体验,喜欢数学的情感种子就在学生的内心扎下了根。
(三)进行阅读方法指导,提高阅读质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数学研究者对待,给学生的阅读、探究、交流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独立阅读、多遍阅读,引导学生站在数学的角度去了解数学材料中出现的每个数学术语和数学符号的精确含义。如果忽视或略去某一个字词,意思很可能就大相径庭了,比如“增加了8米”和“增加到8米”、“满…减…”与“每满…减…”问题等。因此,阅读数学材料一定要咬文嚼字地阅读,学会读关键字眼,不能一目十行、囫囵吞枣地阅读。
其次,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着眼于问题解决。数学阅读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思维活动,不同于语文阅读通常需要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往往更多地着眼于通过阅读解决问题,这也是数学阅读最核心的特征。在阅读时应定位于从思维层面理解材料所要表达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数量之间的关系、数学概念与性质、图表等。最后,数学阅读需要进行“内部言语转化”。在数学阅读时,不能只用眼睛浏览,大脑必须建立起灵活的语言转化机制,即把抽象、难懂的阅读内容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比如,把数学术语转化成生活化的语言,把文字语言转化为简洁的符号语言或直观的图形语言,将严谨抽象的数学问题“换种说法”等,养成读中去想、想中去读的习惯。
(四)读练有机结合,注重解决问题
数学阅读能力不同于其他的能力和素养,需要学生进行不断的练习,从而在练习中得到循序渐进的强化,进而一点一滴地积攒更多数学阅读的方法和技巧,以此引领他们更加高效地开展阅读工作。所以,教师应该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工作,锻炼他们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最终促进核心素养的养成与发展。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为例,在进行“数学广角一植树问题”一课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应该利用某个典型性的数学问题,来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训练他们的数学阅读方法和技巧。例如:“同学们在全长为100m的小路一边种树,每隔20m栽一棵树,一共需要栽多少棵树?”随后教师带领学生一同阅读该题,并引导他们使用相应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找出问题的关键点和隐藏条件,如题目中的“小路”就相当于长度,再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点?什么是间隔?以此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发散思维能力,并利用画图的方式提高阅读能力,进而更加有效地解决该问题。
总而言之,阅读能力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审题能力,可以推动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课题,并且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对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认识到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并解读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再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如创设阅读情境,培养学习兴趣、设计阅读问题,发散数学思维等,以此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然而很多一线教师要么对数学阅读的认知度不够,认为阅读可有可无,使学生的数学阅读只停留于表面,对文本信息只是蜻蜓点水式的阅读,读不出重点,更不会用数学的眼光和思维去阅读、去分析。要么总担心学生的理解能力弱,自主学习能力差,不敢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来获得新知,而是习惯于把教材中的精髓挖掘出来,又通过自己的理解传递给学生,进而忽视对学生阅读数学教材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似乎阅读数学教材仅仅是老师的事儿。该学生阅读的时候,不是被教师的讲解代替,就是被电脑课件的演示代替,学生自主阅读的机会太少。
再者就是不能结合实际课堂教学来选择适合的“阅读元素”,只重视对知识点、公式的死记硬背和套用,或是口头提醒仔细读题等传统、单一、笼统模糊的阅读方法,从而使学生在独立面对数学题时,学生要么还没看清题目就开始做题,要么“一目十行”式地草草阅读,读不出关键词,读不出数量间的关系,读不懂题意。许多学生都是因为看错或看漏题目中的数学信息而导致题目做错。加之数学阅读材料大多是文字、图形、符号、表格的结合体,具有严谨性、抽象性特点,阅读内容很多时候和生活的关联性不强,阅读起来比较枯燥、难懂,所以多数学生对数学阅读不感兴趣,缺乏阅读欲望。不知不觉中,那些本应该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在教师的越俎代庖中渐行渐远,导致很难提升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因此,数学阅读同一般文科阅读一样,同样讲究阅读记忆、阅读速度、阅读技巧等,但是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特点,加之图表较多,使得数学阅读比一般的阅读更为复杂。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掌握数学阅读的科学方法和策略。
(一)结合教学内容,巧创阅读情境,提升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其实与新知教学二者并不矛盾,实际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如何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处理好“数学阅读”和“学科知识”之间的关系,需要教师巧妙设计教学内容。在选择完适合本堂课的数学阅读元素之后,还需要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环节,教学资料进行合理设计。以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沏茶问题》举例。很明显,沏茶问题是一个逻辑推理的课型,但是,教材上仅仅只是提供了几张图片,以及核心数学信息,如果直接使用则无法满足教学需要,所以需要教师结合需要进行一定加工。可以在课前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将原本破碎、简单的图片信息编排成一则生活化的故事,再给予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将关键信息提炼出来,并且在学生阅读时进行指导而在阅读材料后,通过组织学生陈述和讲解进行语言训练和阅读评价,巧妙的利用材料的特性与本堂课的教学目标相结合,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结合阅读材料,精设核心问题,激发阅读兴趣。
在课堂教学要注重挖掘数学的趣味性和奇妙性,精心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能启发思考、开阔视野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在思考中体会“数学好玩”,在阅读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比如,在学习“比的认识”时,可以设计以“妈妈为什么喜欢穿高跟鞋”为核心问题的数学阅读,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交流中了解“爱美的妈妈穿高跟鞋是为了延长双腿长度,使其与身高的比例趋于黄金比0.618:1”。数学阅读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更透彻,对数学价值的体会就更深刻。
再如,学习“因数与倍数”时,可以设计“猜数游戏”的数学活动,不仅可以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更因其在游戏中学习,会令学生着迷不已,甚至让“猜数游戏”成了学生在课间玩耍时乐此不疲的玩乐节目。有了这样的乐趣体验,喜欢数学的情感种子就在学生的内心扎下了根。
(三)进行阅读方法指导,提高阅读质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数学研究者对待,给学生的阅读、探究、交流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独立阅读、多遍阅读,引导学生站在数学的角度去了解数学材料中出现的每个数学术语和数学符号的精确含义。如果忽视或略去某一个字词,意思很可能就大相径庭了,比如“增加了8米”和“增加到8米”、“满…减…”与“每满…减…”问题等。因此,阅读数学材料一定要咬文嚼字地阅读,学会读关键字眼,不能一目十行、囫囵吞枣地阅读。
其次,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着眼于问题解决。数学阅读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思维活动,不同于语文阅读通常需要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往往更多地着眼于通过阅读解决问题,这也是数学阅读最核心的特征。在阅读时应定位于从思维层面理解材料所要表达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数量之间的关系、数学概念与性质、图表等。最后,数学阅读需要进行“内部言语转化”。在数学阅读时,不能只用眼睛浏览,大脑必须建立起灵活的语言转化机制,即把抽象、难懂的阅读内容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比如,把数学术语转化成生活化的语言,把文字语言转化为简洁的符号语言或直观的图形语言,将严谨抽象的数学问题“换种说法”等,养成读中去想、想中去读的习惯。
(四)读练有机结合,注重解决问题
数学阅读能力不同于其他的能力和素养,需要学生进行不断的练习,从而在练习中得到循序渐进的强化,进而一点一滴地积攒更多数学阅读的方法和技巧,以此引领他们更加高效地开展阅读工作。所以,教师应该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工作,锻炼他们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最终促进核心素养的养成与发展。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为例,在进行“数学广角一植树问题”一课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应该利用某个典型性的数学问题,来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训练他们的数学阅读方法和技巧。例如:“同学们在全长为100m的小路一边种树,每隔20m栽一棵树,一共需要栽多少棵树?”随后教师带领学生一同阅读该题,并引导他们使用相应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找出问题的关键点和隐藏条件,如题目中的“小路”就相当于长度,再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点?什么是间隔?以此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发散思维能力,并利用画图的方式提高阅读能力,进而更加有效地解决该问题。
总而言之,阅读能力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审题能力,可以推动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课题,并且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对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认识到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并解读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再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如创设阅读情境,培养学习兴趣、设计阅读问题,发散数学思维等,以此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