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初中物理教学中研究方法的教育
【作者】 刘晓侠
【机构】 田庄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日新月异,不会学习的人已无法适应社会的进步.大多数教育人士已经普遍认识到,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掌握方法的多少和熟练程度.因此,物理教学中既应该让学生掌握物理的概念和规律,更应该让学生重视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我们的教学应该把注意力转移到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科学观念和科学探究方法的了解和运用上.
初中物理教材的各个章,节都渗透了物理研究方法,在物理知识的传递中渗透物理研究方法教育,体现了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培养了学生解决物理问题,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教师把握和应用好物理研究方法教育,就等于教给了学生一把开启物理世界大门的金钥匙.常用的物理研究方法有:观察比较法,物理实验法,建立理想模型法,类比法,控制变量法,复杂问题简单法,比值法,等效代替法,理论推导法等等,让学生了解常用的物理研究方法并理解其含义.这些研究方法的掌握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所以在物理知识的教学中必须重视研究方法的教育.
一、在知识传授中渗透
脱离物理知识对中学生大讲研究方法,犹如建设空中楼阁;埋头讲物理知识而不注意方法教育,则犹如给学生一堆砖瓦.故物理研究方法教育要以知识传授为载体.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素材,抓住知识和研究方法的结合点,在知识的传递中渗透物理研究方法教育.
物理研究方法的教育应该体现在具体科学知识的认知过程中,只有把认知过程充分而合理地展示出来,学生才能看到科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去解决,从而学到科学的研究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意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按照学生的认知过程,合理的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案.例如:"等效代替法"又称"转换法"就是用一种已知的模型,过程或作用替代不便直接研究的对象,从而化整为零,降低思维活动的难度,加快解题速度.等效有结果等效和过程等效两种.如研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我们并不需要具体知道像的大小,只是要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让学生思考能用刻度尺放到玻璃后方测量吗而人却要在玻璃前方观察,显然既不方便效果又不佳.武打演员无法独立完成一些高难动作时,常请替身来完成,而对替身又有什么要求呢通过这样的例子来类比,启发学生,从而让学生想到用另一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做替身,来代替镜前的蜡烛,放到镜后去与它的像进行比较,方便且准确地解决了像和物的大小问题.又如力是一个很抽象的量,如何测量力呢让学生观察手拉弹簧时,弹簧长度的变化,并回答原因是力作用的直接效果,且弹簧的长度变化是可以直接观察,直接测量的.通过思考,点播,启发,得出可以用弹簧长度的变化来量度力的大小.弹簧测力计隐含一个间接测量原理,把那些不便直接观察,不便直接测量的量转化成可直接观察,可直接量度的量去间接表现.转化也是一种等效,如把熔化过程转化为图像.此外,在总电阻,平均速度等概念的提出及长度的特殊测量等都应用了等效代替法.等效代替法也可以是其他相同效果上的替代.等效代替法的关键是不改变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活动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热情,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习知识,在探究活动中掌握研究方法.例如:在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时,先让学生思考:你能用什么事例证明给大家看滑动摩擦力是否存在再引导学生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然而教师将大部分同学的看法进行归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的大小,接触面积,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这时教师再提出: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证实你的"猜想"或是"经验"是正确的呢如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变化了,你如何确定是哪个或哪些因素引起的呢于是"控制变量法"将一显身手.学生在合理地选择了研究方法后下面的学习和探究过程就能顺利进行了.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应该说前期的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选择探究方法是最重要的.像这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契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是很多的,如果教师能有效地挖掘教材,不仅能顺利完成物理知识的教学任务,更有利于学生对的物理研究方法的掌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在讲解物理学史中渗透
物理发展学史既是记录成果的历史,也是记录研究方法,学习方法的历史.著名科学家对自己方法论的评价,远比科学成果的评价高得多,巴甫洛夫认为"认识一个血液学家的方法远比认识他们的成果价值更大".科学家在科学发现的创造性劳动中所采用对比,类比,等效等物理研究方法的各种事例,应结合教材内容介绍给学生.我们对科学家的介绍应该突出科学家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在必要时结合重要的物理史料用模拟科学认识过程的方法进行物理教学,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一个有效途径.模拟科学认识过程的方法,就是让学生遵循前人科学发现和发明的思路来学习,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具体地讲就是善于把学生推到若干年前,让他们从当时的科学背景出发去重温科学家们在什么问题上,什么环节中,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方法和思路做出了科学发明和发现,从而把这些关键的步骤联系起来.如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中,首先阐明早在2000年以前,亚里士多德针对力和运动关系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要维持物体做匀速运动,就必须给物体施加一恒定的力,不受力而一直运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然后让学生观察身边常见现象得出物体运动似乎也需要力的作用;再指出伽利略对这种观点提出了质疑,进而介绍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推演过程.让学生从这段物理学史中认识到伽利略之所以敢于批判亚里斯多德的学说,是因为他此前已进行过长期的实验研究,伽利略认为自然界"总是习惯于运用某种最简单最容易的手段"这一哲学思考,他的研究方法是"观察---假设猜想---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开创了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这就是"抽象思维,数学推导,科学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科学研究起到了重大的启蒙作用,极大地推动了物理学发展,是人类物理思想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然后引导学生体验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加深对研究方法的理解.还有在"电磁感应"教学中,先介绍安培坐失良机,科拉顿跑失良机的故事,再介绍法拉第的科学研究方法.这样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感受科学方法在建立概念,发现规律中的作用,激发学生自觉地学习和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
当然,任何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实施都要注意其有效性,物理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教育不能离开学生实际和物理教学实际,应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物理研究方法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教学应突出获得知识的过程,但又不能轻视知识的传递,更不能忽视结论的生成.研究方法的教育和学生能力的培养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资源,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渠道且持之以恒的磨砺.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理念."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会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获取新的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所以,"让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了当今世界教育的共识。
初中物理教材的各个章,节都渗透了物理研究方法,在物理知识的传递中渗透物理研究方法教育,体现了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培养了学生解决物理问题,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教师把握和应用好物理研究方法教育,就等于教给了学生一把开启物理世界大门的金钥匙.常用的物理研究方法有:观察比较法,物理实验法,建立理想模型法,类比法,控制变量法,复杂问题简单法,比值法,等效代替法,理论推导法等等,让学生了解常用的物理研究方法并理解其含义.这些研究方法的掌握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所以在物理知识的教学中必须重视研究方法的教育.
一、在知识传授中渗透
脱离物理知识对中学生大讲研究方法,犹如建设空中楼阁;埋头讲物理知识而不注意方法教育,则犹如给学生一堆砖瓦.故物理研究方法教育要以知识传授为载体.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素材,抓住知识和研究方法的结合点,在知识的传递中渗透物理研究方法教育.
物理研究方法的教育应该体现在具体科学知识的认知过程中,只有把认知过程充分而合理地展示出来,学生才能看到科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去解决,从而学到科学的研究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意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按照学生的认知过程,合理的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案.例如:"等效代替法"又称"转换法"就是用一种已知的模型,过程或作用替代不便直接研究的对象,从而化整为零,降低思维活动的难度,加快解题速度.等效有结果等效和过程等效两种.如研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我们并不需要具体知道像的大小,只是要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让学生思考能用刻度尺放到玻璃后方测量吗而人却要在玻璃前方观察,显然既不方便效果又不佳.武打演员无法独立完成一些高难动作时,常请替身来完成,而对替身又有什么要求呢通过这样的例子来类比,启发学生,从而让学生想到用另一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做替身,来代替镜前的蜡烛,放到镜后去与它的像进行比较,方便且准确地解决了像和物的大小问题.又如力是一个很抽象的量,如何测量力呢让学生观察手拉弹簧时,弹簧长度的变化,并回答原因是力作用的直接效果,且弹簧的长度变化是可以直接观察,直接测量的.通过思考,点播,启发,得出可以用弹簧长度的变化来量度力的大小.弹簧测力计隐含一个间接测量原理,把那些不便直接观察,不便直接测量的量转化成可直接观察,可直接量度的量去间接表现.转化也是一种等效,如把熔化过程转化为图像.此外,在总电阻,平均速度等概念的提出及长度的特殊测量等都应用了等效代替法.等效代替法也可以是其他相同效果上的替代.等效代替法的关键是不改变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活动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热情,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习知识,在探究活动中掌握研究方法.例如:在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时,先让学生思考:你能用什么事例证明给大家看滑动摩擦力是否存在再引导学生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然而教师将大部分同学的看法进行归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的大小,接触面积,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这时教师再提出: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证实你的"猜想"或是"经验"是正确的呢如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变化了,你如何确定是哪个或哪些因素引起的呢于是"控制变量法"将一显身手.学生在合理地选择了研究方法后下面的学习和探究过程就能顺利进行了.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应该说前期的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选择探究方法是最重要的.像这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契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是很多的,如果教师能有效地挖掘教材,不仅能顺利完成物理知识的教学任务,更有利于学生对的物理研究方法的掌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在讲解物理学史中渗透
物理发展学史既是记录成果的历史,也是记录研究方法,学习方法的历史.著名科学家对自己方法论的评价,远比科学成果的评价高得多,巴甫洛夫认为"认识一个血液学家的方法远比认识他们的成果价值更大".科学家在科学发现的创造性劳动中所采用对比,类比,等效等物理研究方法的各种事例,应结合教材内容介绍给学生.我们对科学家的介绍应该突出科学家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在必要时结合重要的物理史料用模拟科学认识过程的方法进行物理教学,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一个有效途径.模拟科学认识过程的方法,就是让学生遵循前人科学发现和发明的思路来学习,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具体地讲就是善于把学生推到若干年前,让他们从当时的科学背景出发去重温科学家们在什么问题上,什么环节中,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方法和思路做出了科学发明和发现,从而把这些关键的步骤联系起来.如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中,首先阐明早在2000年以前,亚里士多德针对力和运动关系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要维持物体做匀速运动,就必须给物体施加一恒定的力,不受力而一直运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然后让学生观察身边常见现象得出物体运动似乎也需要力的作用;再指出伽利略对这种观点提出了质疑,进而介绍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推演过程.让学生从这段物理学史中认识到伽利略之所以敢于批判亚里斯多德的学说,是因为他此前已进行过长期的实验研究,伽利略认为自然界"总是习惯于运用某种最简单最容易的手段"这一哲学思考,他的研究方法是"观察---假设猜想---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开创了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这就是"抽象思维,数学推导,科学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科学研究起到了重大的启蒙作用,极大地推动了物理学发展,是人类物理思想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然后引导学生体验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加深对研究方法的理解.还有在"电磁感应"教学中,先介绍安培坐失良机,科拉顿跑失良机的故事,再介绍法拉第的科学研究方法.这样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感受科学方法在建立概念,发现规律中的作用,激发学生自觉地学习和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
当然,任何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实施都要注意其有效性,物理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教育不能离开学生实际和物理教学实际,应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物理研究方法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教学应突出获得知识的过程,但又不能轻视知识的传递,更不能忽视结论的生成.研究方法的教育和学生能力的培养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资源,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渠道且持之以恒的磨砺.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理念."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会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获取新的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所以,"让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了当今世界教育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