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如何从实验中培养学生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
【作者】 陆坤斌
【机构】 肇兴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新课标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以教师为主,学生跟着老师走的学习方法。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教学必须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要达到这些目的,教学就要发挥出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必须大胆的挖掘新课本的潜能,开拓新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特别是物理实验方面,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综合概括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在教学上教师无论在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中要引导学生从通俗易懂,简单形象化入手。使学生对较复杂的概念、规律轻而易举的掌握。
一、让学生动手做实验。
1、物理教材的大多数章节有演示实验、想一想、做一做的知识,这就要首先开发实验课题,提出实验产生的现象或结论。其次要学生准备一些简单的与该节课有关的实验用具,例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光的直线传播,流体与压强的关系,磁极的基本性质等特点。然后在课堂指导学生认真做小实验,认真观察和思考,最后让学生和教师互助对调学具和教具进行演示,再让全体学生观察产生的现象,共同分析总结知识存在的规律。这样学生有可信度、真实性、逻辑性,使学生在动手中掌握知识的规律。
2、对于物理概念更需要观察和实验。如力、惯性、温度、压强、浮力、液化、汽化、动能、势能、导体等物理概念,要掌握物理概念就不能死记硬背,强加给学生,这就要学生多做实验、重做实验,课堂上光靠教师的演示,有的学生看不到现象就思考不到本质,这时教师要有目的抽样学生出来演示实验,讲解实验,又把教师的演示产生的现象让大家共同分析总结,经过对比,这样产生的新概念,使学生做到触类旁通,轻松的掌握物理概念。同时也领会到物理知识从生活中来,运用到生活中去,引起学生做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让学生从实验现象的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从物理知识实验中总结出简单的知识规律。物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发现新的物理规律,如;力的效果、热的扩散现象、做功和热传递、磁极的性质及能的转化等。怎样帮助学生从复杂的环境中变成简单的理论规律,这就要教师大胆的运用生活的事例和学生的大量实验来证明和归纳,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归类和提供感性认识,从众多的实验现象、形象中领悟知识,总结物理规律。例如,改变物体内能方法有做功和热传递、能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学生易混淆能的变化结果。教师就引导学生说明能量的先后顺序的变化过程来指导。指出先运动后发热还是先发热后运动,先有什么能后有什么能,先是什么知识后是什么现象,然后归为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众多事例,对于其它的能的转化就轻而易举的掌握。这种具有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知识,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又能培养学生的严谨科学态度、对辩证唯物主义有触类旁通的思想。
二、应从物体测量关系中掌握物理概念。
物理测量是培养学生动手和观察的主要方法。如长度、时间、质量、体积、电流、电压、力的测量,这些概念就要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来掌握其定义和变量的关系,方便于以后引出速度、密度、功率、电功和电功率等物理概念。这些在动手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和启发学生,从而避免死记硬背、思维僵化,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相信自己的动手和动脑的自信心,也开发学生本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同时也起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育原则。
三、强化学生自我实验探索。
首先开放实验室,对于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做一做的小知识,学生在找不到的实验用具时,开放实验室,充分利用器材能帮助学生完成一些有趣的小实验和小制作,有利于学生制作学具和发明小项目。一些课堂解决不了的问题得到解决,使学生开阔视野,挖掘潜力来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也起到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效应。对于存在多种因素制约的物理规律。教师要循循善诱、一步一步实验的教学方法来启发学生去猜想、探索,然后设计实验步骤,再去实验证明,这些要教师提出对象后,让学生自己去猜想,再把学生分组于实验室中找结论。这种较难的教学过程和物理规律,教师在学生不违规的操作情况下,应注意各组的实验现象、方法、及安全操作步骤,指导学生把各种数据填入表格后,再培养学生分析数据,找出共同点,及各组数据存在的关系,把相同的结果和不同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共同归纳出物理知识的内在规律。类似的研究有;摩擦力的大小、欧姆定律、杠杆平衡条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等,这些规律要师生自己动手、掌握数据、动脑分析,并把相同的现象和关系概括出物理结论、物理规律。从而使较复杂的知识变为简单的规律,繁多的数据变为共同的结论。使学生从困境中走出来,使学生相信科学、相信事实的唯物主义观。
总之,不论是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多简单多抽象,都要学生做好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课外让学生多做实验重做实验。这样才让学生自己自然而然的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便于学生解决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一、让学生动手做实验。
1、物理教材的大多数章节有演示实验、想一想、做一做的知识,这就要首先开发实验课题,提出实验产生的现象或结论。其次要学生准备一些简单的与该节课有关的实验用具,例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光的直线传播,流体与压强的关系,磁极的基本性质等特点。然后在课堂指导学生认真做小实验,认真观察和思考,最后让学生和教师互助对调学具和教具进行演示,再让全体学生观察产生的现象,共同分析总结知识存在的规律。这样学生有可信度、真实性、逻辑性,使学生在动手中掌握知识的规律。
2、对于物理概念更需要观察和实验。如力、惯性、温度、压强、浮力、液化、汽化、动能、势能、导体等物理概念,要掌握物理概念就不能死记硬背,强加给学生,这就要学生多做实验、重做实验,课堂上光靠教师的演示,有的学生看不到现象就思考不到本质,这时教师要有目的抽样学生出来演示实验,讲解实验,又把教师的演示产生的现象让大家共同分析总结,经过对比,这样产生的新概念,使学生做到触类旁通,轻松的掌握物理概念。同时也领会到物理知识从生活中来,运用到生活中去,引起学生做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让学生从实验现象的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从物理知识实验中总结出简单的知识规律。物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发现新的物理规律,如;力的效果、热的扩散现象、做功和热传递、磁极的性质及能的转化等。怎样帮助学生从复杂的环境中变成简单的理论规律,这就要教师大胆的运用生活的事例和学生的大量实验来证明和归纳,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归类和提供感性认识,从众多的实验现象、形象中领悟知识,总结物理规律。例如,改变物体内能方法有做功和热传递、能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学生易混淆能的变化结果。教师就引导学生说明能量的先后顺序的变化过程来指导。指出先运动后发热还是先发热后运动,先有什么能后有什么能,先是什么知识后是什么现象,然后归为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众多事例,对于其它的能的转化就轻而易举的掌握。这种具有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知识,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又能培养学生的严谨科学态度、对辩证唯物主义有触类旁通的思想。
二、应从物体测量关系中掌握物理概念。
物理测量是培养学生动手和观察的主要方法。如长度、时间、质量、体积、电流、电压、力的测量,这些概念就要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来掌握其定义和变量的关系,方便于以后引出速度、密度、功率、电功和电功率等物理概念。这些在动手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和启发学生,从而避免死记硬背、思维僵化,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相信自己的动手和动脑的自信心,也开发学生本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同时也起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育原则。
三、强化学生自我实验探索。
首先开放实验室,对于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做一做的小知识,学生在找不到的实验用具时,开放实验室,充分利用器材能帮助学生完成一些有趣的小实验和小制作,有利于学生制作学具和发明小项目。一些课堂解决不了的问题得到解决,使学生开阔视野,挖掘潜力来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也起到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效应。对于存在多种因素制约的物理规律。教师要循循善诱、一步一步实验的教学方法来启发学生去猜想、探索,然后设计实验步骤,再去实验证明,这些要教师提出对象后,让学生自己去猜想,再把学生分组于实验室中找结论。这种较难的教学过程和物理规律,教师在学生不违规的操作情况下,应注意各组的实验现象、方法、及安全操作步骤,指导学生把各种数据填入表格后,再培养学生分析数据,找出共同点,及各组数据存在的关系,把相同的结果和不同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共同归纳出物理知识的内在规律。类似的研究有;摩擦力的大小、欧姆定律、杠杆平衡条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等,这些规律要师生自己动手、掌握数据、动脑分析,并把相同的现象和关系概括出物理结论、物理规律。从而使较复杂的知识变为简单的规律,繁多的数据变为共同的结论。使学生从困境中走出来,使学生相信科学、相信事实的唯物主义观。
总之,不论是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多简单多抽象,都要学生做好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课外让学生多做实验重做实验。这样才让学生自己自然而然的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便于学生解决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