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曹操和李白的诗歌比较
【作者】 马小凤
【机构】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曹操和李白,一个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政治家,一个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天才诗人;一个狂傲自负,一个狂放不羁。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家庭、人生道路有很大差异,但读他们的诗歌都能够感受到一种凛冽的豪情壮志。笔者试对二人的诗歌作简要比较。
关键词:内容 风格 贡献
(一)诗歌内容因人生境遇的差异而不同。
曹操的身份首先是杰出的政治家,所以诗歌所抒之情大都与统一天下和建功立业有关系,他通过诗歌表达了珍惜时光、求贤若渴的感慨。其中有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朝末年社会的战乱以及百姓流离失所的惨境,《蒿里行》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人断人肠” 读来让人觉得触目惊心。曹操敢于揭露现实,同情人民的痛苦,这是他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胸怀天下的责任心。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澎湃的激情作底蕴,他创作了很多雄浑激越、慷慨悲凉的诗歌。虽然曹操也哀叹时光易逝、人生苦短,但其诗总体说来豪情满怀,悲而不哀,有昂扬向上的精神。
李白脱胎于盛世,自幼家境富裕。他像一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世外之人,生活经历有浓厚的浪漫气息。李白青年时代在漫游、任侠下中度过,也曾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渴望能像“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那样大展鸿图,但同时又傲视权贵,不愿妥协。李白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设计在现实中不断遭到失败,他常常陷于悲愤、不平中。反映在诗中,追求理想,寄情于山林、醉乡,作品中不免流露出“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消极避世思想。
(二)诗词风格同中有异。
曹操于悲壮之中见豪情。《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呈现壮丽的景象;《陌上桑》中“驾霓虹,乘赤云,登彼九疑历玉门”抒发的悲壮的豪情;《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不泯雄心;《短歌行》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展示了不老的雄心!同时,他善于向民间学习,注意关注现实,感情质朴、语言清新,更倾向于现实主义。曹操超凡的能力、大气的性格、丰厚的人生积淀共同铸就了他令人拜服的个人魅力!纵然有许多人批判曹操是一代奸雄,对他多有微词,可是谁又能阻止他成为一代诗人、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和一个成功的父亲呢?毛泽东说:“我喜欢曹操的诗。喜欢他的诗的本色、通脱,大手笔,真男子气。” 读曹操的诗,让人顿觉神清气爽、意气风发。
李白于飘逸中见豪情。李白的感情浓厚而又强烈,《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开篇首句即直抒胸怀,感情如疾风骤雨般向读者迎面扑来,让人不禁为他的广阔胸怀一惊。可后文则字字珠玑,让人爱不释手。《永王东巡歌》中的“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的傲岸;《陪侍御叔华登楼歌》中“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壮美;《金乡送韦八之西京》中“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的悲愤;《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中“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的想象,以及喷薄的感情与神话、幻想、夸张等多种表现手法在他的作品中不胜枚举,营造了令人心驰神往的奇妙境界,是浪漫主义的典型代表。晚唐诗人皮日休说过:“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有李太白。”这句话道出了李白狂傲的个性。他的诗读来使人心潮澎湃、无比激昂。
(三)两人都为文坛的创新作出了贡献。
有了曹操的“相王之尊”,才有了曹丕的“副君之重”,才有了曹植的“公子之豪”,才有了建安时代“俊才云蒸”的文学兴旺的景象。曹操的诗作几乎全是乐府诗,在题材和内容上突破创新,反对淫靡柔弱诗风,重视个人生活体验和情感的抒发,因此曹操在文学上的创作上实现了引领。《步出夏门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影响了南朝的田园山水诗。同时,曹操诗歌取材丰富,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同时又映照现实。如《苦寒行》、《薤露行》、《蒿里行》表现了动荡的现实,被称为“汉末实录”。这是艺术形式上的创新,鲁迅评赞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曹操凭借自己的创作成果成为建安文学的领袖,在魏晋时期影响比较广泛,影响了一代诗风,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李白在诗歌形式上推陈出新。他对“自从建安以来,绮丽不足珍”的文风提出批评,提出“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他在创作实践中,大力拟作古乐府,或借古题关注现实,或用古题抒发己怀,创作时把自己的个性融入乐府诗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被誉为“擅奇古今”。如《蜀道难》、《行路难》、《古风》这类诗中处处有“我”在,呈现出强烈的个人特色。同时,李白在形式上也有所创新,表现手法奇特,变幻莫测,充分体现了唐代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一种阳刚之美。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哈尔滨出版社2005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安旗《李白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
关键词:内容 风格 贡献
(一)诗歌内容因人生境遇的差异而不同。
曹操的身份首先是杰出的政治家,所以诗歌所抒之情大都与统一天下和建功立业有关系,他通过诗歌表达了珍惜时光、求贤若渴的感慨。其中有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朝末年社会的战乱以及百姓流离失所的惨境,《蒿里行》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人断人肠” 读来让人觉得触目惊心。曹操敢于揭露现实,同情人民的痛苦,这是他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胸怀天下的责任心。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澎湃的激情作底蕴,他创作了很多雄浑激越、慷慨悲凉的诗歌。虽然曹操也哀叹时光易逝、人生苦短,但其诗总体说来豪情满怀,悲而不哀,有昂扬向上的精神。
李白脱胎于盛世,自幼家境富裕。他像一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世外之人,生活经历有浓厚的浪漫气息。李白青年时代在漫游、任侠下中度过,也曾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渴望能像“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那样大展鸿图,但同时又傲视权贵,不愿妥协。李白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设计在现实中不断遭到失败,他常常陷于悲愤、不平中。反映在诗中,追求理想,寄情于山林、醉乡,作品中不免流露出“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消极避世思想。
(二)诗词风格同中有异。
曹操于悲壮之中见豪情。《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呈现壮丽的景象;《陌上桑》中“驾霓虹,乘赤云,登彼九疑历玉门”抒发的悲壮的豪情;《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不泯雄心;《短歌行》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展示了不老的雄心!同时,他善于向民间学习,注意关注现实,感情质朴、语言清新,更倾向于现实主义。曹操超凡的能力、大气的性格、丰厚的人生积淀共同铸就了他令人拜服的个人魅力!纵然有许多人批判曹操是一代奸雄,对他多有微词,可是谁又能阻止他成为一代诗人、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和一个成功的父亲呢?毛泽东说:“我喜欢曹操的诗。喜欢他的诗的本色、通脱,大手笔,真男子气。” 读曹操的诗,让人顿觉神清气爽、意气风发。
李白于飘逸中见豪情。李白的感情浓厚而又强烈,《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开篇首句即直抒胸怀,感情如疾风骤雨般向读者迎面扑来,让人不禁为他的广阔胸怀一惊。可后文则字字珠玑,让人爱不释手。《永王东巡歌》中的“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的傲岸;《陪侍御叔华登楼歌》中“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壮美;《金乡送韦八之西京》中“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的悲愤;《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中“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的想象,以及喷薄的感情与神话、幻想、夸张等多种表现手法在他的作品中不胜枚举,营造了令人心驰神往的奇妙境界,是浪漫主义的典型代表。晚唐诗人皮日休说过:“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有李太白。”这句话道出了李白狂傲的个性。他的诗读来使人心潮澎湃、无比激昂。
(三)两人都为文坛的创新作出了贡献。
有了曹操的“相王之尊”,才有了曹丕的“副君之重”,才有了曹植的“公子之豪”,才有了建安时代“俊才云蒸”的文学兴旺的景象。曹操的诗作几乎全是乐府诗,在题材和内容上突破创新,反对淫靡柔弱诗风,重视个人生活体验和情感的抒发,因此曹操在文学上的创作上实现了引领。《步出夏门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影响了南朝的田园山水诗。同时,曹操诗歌取材丰富,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同时又映照现实。如《苦寒行》、《薤露行》、《蒿里行》表现了动荡的现实,被称为“汉末实录”。这是艺术形式上的创新,鲁迅评赞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曹操凭借自己的创作成果成为建安文学的领袖,在魏晋时期影响比较广泛,影响了一代诗风,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李白在诗歌形式上推陈出新。他对“自从建安以来,绮丽不足珍”的文风提出批评,提出“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他在创作实践中,大力拟作古乐府,或借古题关注现实,或用古题抒发己怀,创作时把自己的个性融入乐府诗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被誉为“擅奇古今”。如《蜀道难》、《行路难》、《古风》这类诗中处处有“我”在,呈现出强烈的个人特色。同时,李白在形式上也有所创新,表现手法奇特,变幻莫测,充分体现了唐代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一种阳刚之美。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哈尔滨出版社2005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安旗《李白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