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以《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为例浅谈课堂的语言技巧
【作者】 江园园
【机构】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步入杏坛,走上讲台,我最深的感受是:优秀的课堂离不开教师优美的语言。“教师只有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地分析,入木三分地概括,恰到好处地点拨,才能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不难发现,好的课堂,教师的语言都经过了精心组织和优化设计。语言是课堂上师生对话的媒介,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语言艺术,这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关键。下面我以曾经听过的张丽老师的一节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为例,谈一谈语文教师应掌握哪些语言技巧。
一、唤起生活体验 激发兴趣
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形象的语言,能将“死”知识变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活”知识;具有情感的语言,能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生动的语言,能吸引学生,振奋学生的精神,让学生听了便“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教材化难为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在张老师执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时,教师问:“同学们见过樟树吗?”大部分同学都是摇头。于是老师很自然地就吸引了学生:“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樟树的画面,请大家仔细欣赏。”在优美的音乐中,学生惊讶地看到了那一幅幅美丽的图片,长大了嘴巴似乎想要表达什么,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观赏完毕后,教师又问:“现在能说说樟树是什么样的吗?”学生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于是“青翠欲滴”、“郁郁葱葱”、“绿色的海洋”等优美的词汇从他们的嘴里流淌出来,使课堂充满诗情画意,也为下一环节对樟树特点的理解打下很好的基础。
二、营造愉悦氛围 激发情感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语文教学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良好的教学语言可以烘托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加深对课文的深刻理解。一般而言,这种愉悦的氛围是通过教师恰当的评价语得来的。纵观张老师的这节课中,她对学生回答的评价总是恰到好处,使学生勇于举手,乐于举手。比如在口头填空 “无论是______,还是______,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时:
生: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师:樟树能经得住天气的考验,真是蓬蓬勃勃。
生:无论是风吹雨打还是冰霜压枝,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师:樟树经得住酷烈的风和雨,经得住寒冷的冰和霜,真是蓬蓬勃勃。
教师这样用优美的语言评价,同时又准确地和课文挂钩,使学生的回答和教师的语言都浑然一体,充满艺术感。这样的课堂,学生怎么不会乐此不疲?
三、搭建“脚手架” 促进理解
在柯林斯、布朗和纽曼形成的认知学徒模式中,“脚手架”被描述为一种指导学生达到能独自完成智力任务的程度的方法。有效的“脚手架”策略,使学生从事任务时,能更关注学习的要点,提高学习的效力。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在理解“永久”时,老师先问学生:“你认为永久是多久?”学生有的回答:“是永远。”,有的回答:“是一直。”有的回答:“是几千年。”总之在他们的脑海中,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只是大体知道是很长很长。这时教师就引导了:“即使当它枝枯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这香气就存在一天。”学生的心里一下子就开朗了,原来永久真的是这么久。明白这句话后,学生再读这一段课文,就有了新的体会,读的就有精神了。这就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优雅体态语 相得益彰
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是在“台上”的活动。通过课堂观察可以看出,一堂优秀的课堂教学不仅得力于好的有声语言,也必然伴随着自然、得体的体态语。教师的教学行为,不仅是一种智力的投入,而且是教师整个人体的参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赞赏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点头,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马卡连柯曾经指出:“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下面请看下面一个教学片段:
师: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你能将这句话读好吗?
生:(关键词“亮”没读出来。)
师:那么多青翠欲滴的树叶,在阳光下,亮得快刺眼了,你能再体会一下,然后把你的体会融进你的朗读中吗?(师的手指向大屏幕,同时作出遮眼的动作。)
学生从教师的语言中懂得了,又高举了小手。
生: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大声的)
师:亮了不少,谁再来试试?
生: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洪亮的)
师:真不错。我们能一齐试一试亮的感觉吗?
生齐读,读出了亮,读出了气势。
上面片段中,教师利用体态语与有声语言向学生作心理暗示,将学生的思路向预期的教学目标推进了一步。体态语言作为教师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辅助有声语言的传情达意,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因此,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
不难发现,好的课堂,教师的语言都经过了精心组织和优化设计。语言是课堂上师生对话的媒介,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语言艺术,这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关键。下面我以曾经听过的张丽老师的一节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为例,谈一谈语文教师应掌握哪些语言技巧。
一、唤起生活体验 激发兴趣
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形象的语言,能将“死”知识变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活”知识;具有情感的语言,能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生动的语言,能吸引学生,振奋学生的精神,让学生听了便“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教材化难为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在张老师执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时,教师问:“同学们见过樟树吗?”大部分同学都是摇头。于是老师很自然地就吸引了学生:“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樟树的画面,请大家仔细欣赏。”在优美的音乐中,学生惊讶地看到了那一幅幅美丽的图片,长大了嘴巴似乎想要表达什么,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观赏完毕后,教师又问:“现在能说说樟树是什么样的吗?”学生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于是“青翠欲滴”、“郁郁葱葱”、“绿色的海洋”等优美的词汇从他们的嘴里流淌出来,使课堂充满诗情画意,也为下一环节对樟树特点的理解打下很好的基础。
二、营造愉悦氛围 激发情感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语文教学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良好的教学语言可以烘托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加深对课文的深刻理解。一般而言,这种愉悦的氛围是通过教师恰当的评价语得来的。纵观张老师的这节课中,她对学生回答的评价总是恰到好处,使学生勇于举手,乐于举手。比如在口头填空 “无论是______,还是______,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时:
生: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师:樟树能经得住天气的考验,真是蓬蓬勃勃。
生:无论是风吹雨打还是冰霜压枝,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师:樟树经得住酷烈的风和雨,经得住寒冷的冰和霜,真是蓬蓬勃勃。
教师这样用优美的语言评价,同时又准确地和课文挂钩,使学生的回答和教师的语言都浑然一体,充满艺术感。这样的课堂,学生怎么不会乐此不疲?
三、搭建“脚手架” 促进理解
在柯林斯、布朗和纽曼形成的认知学徒模式中,“脚手架”被描述为一种指导学生达到能独自完成智力任务的程度的方法。有效的“脚手架”策略,使学生从事任务时,能更关注学习的要点,提高学习的效力。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在理解“永久”时,老师先问学生:“你认为永久是多久?”学生有的回答:“是永远。”,有的回答:“是一直。”有的回答:“是几千年。”总之在他们的脑海中,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只是大体知道是很长很长。这时教师就引导了:“即使当它枝枯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这香气就存在一天。”学生的心里一下子就开朗了,原来永久真的是这么久。明白这句话后,学生再读这一段课文,就有了新的体会,读的就有精神了。这就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优雅体态语 相得益彰
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是在“台上”的活动。通过课堂观察可以看出,一堂优秀的课堂教学不仅得力于好的有声语言,也必然伴随着自然、得体的体态语。教师的教学行为,不仅是一种智力的投入,而且是教师整个人体的参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赞赏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点头,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马卡连柯曾经指出:“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下面请看下面一个教学片段:
师: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你能将这句话读好吗?
生:(关键词“亮”没读出来。)
师:那么多青翠欲滴的树叶,在阳光下,亮得快刺眼了,你能再体会一下,然后把你的体会融进你的朗读中吗?(师的手指向大屏幕,同时作出遮眼的动作。)
学生从教师的语言中懂得了,又高举了小手。
生: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大声的)
师:亮了不少,谁再来试试?
生: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洪亮的)
师:真不错。我们能一齐试一试亮的感觉吗?
生齐读,读出了亮,读出了气势。
上面片段中,教师利用体态语与有声语言向学生作心理暗示,将学生的思路向预期的教学目标推进了一步。体态语言作为教师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辅助有声语言的传情达意,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因此,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