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张 健

【机构】 蓬安县城东路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意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我的已有经验,融合自我已有的数学思想方法,对数学知识进行主动建构、再创造的过程。随着学生思维的发展,通过这种方式,还能够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让学生懂得利用一些手边常见的物品和道具完成实验,并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最终获取结论。由此可见,数学实验对学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带来非常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数学课堂;实验教学;策略探讨
  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各式各样的教学方式也不断地推陈出新,老师要根据学生的能力不断调整教学的进度,让学生跟随老师的教导,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基本原则是鼓励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综合教学法。其最重要的教学理念,就是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通过对实验过程的分析和思考去自我领悟。
  1、基于数学教材,创造性发掘实验基因
  小学数学教材是大量教育学专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状态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非常适合在小学阶段进行数学学习。小学教师必须以数学教材作为基础,深入对数学教材进行研读,寻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衔接点,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对数学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数学实验是一种“寓教于乐”的采取方法,实验的过程可以是情境设定的过程也可以是游戏的过程,能够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变成为生动的事物,使学生能够更快的接受数学知识。
  2、设置富有趣味性的实验,点燃学生学习热情
  在进行数学实验的设计时,教师要注意实验本身的趣味性和难易程度,只有符合学生能力发展水平的实验才真正具有教育意义。如上文提到的关于“圆的周长”的实验,这一实验的难度较低,对于学生来说不具备挑战性,因此很难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更无法达到活跃思维的效果。所以在后续的教学期间,教师要尝试着从学生的需求和喜好入手,进一步增加实验教学的趣味性,从而吸引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如在讲解“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便可借助一些小小的绿豆和一个盒子带领学生进入到实验环节:盒子的底面积是已知的,实验阶段只需要学生将一定数量的绿豆铺满盒子的底部,再平铺在不规则图形上,此时引导学生通过放置绿豆的数量来估算这一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如此便使学生的思维转换能力获得了有效的培养。
  3、注重因材施教,强化逻辑思维
  每个人生来就不同,学生之间也同样存在差异,有的学生天生就是文科好,有的就是理科好。但是现在要求学生要全面发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去制定教学过程,保证教学过程适用于全体学生,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例如: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因材施教,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对于教学内容进行分样,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布置有难度的实验,对于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布置一些较轻松的实验内容。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梯形”时会让学生求面积,教师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可以找一些变形的梯形和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进行辨别并计算,对于较薄弱的一些学生来说就找出中规中矩的图形让他们进行研究,对于边和高进行标注,写出正确计算公式。教师对于学生要一视同仁,并且要保证每个学生都不掉队,能够有逻辑数学思维。
  4、开展小组合作,拓展数学思维
  数学学习需要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有利于学生取长补短,开拓思维,增强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在设置数学实验时,有些难以一个人完成,小组合作具有必然性。教师在小组合作的时候,要注意场面的把控,实验内容要适合小组合作,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发挥作用,都能说出自己的想法,都能参与到整个过程中去。在测量不规则图形的周长的实验课上,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选择了一个好天气,带着同学走出课堂。每个小组分到了一处实验地点,教师要求学生先在组内进行分工,决定记录工作、测量工作要怎么做。实验过程中,测量组和记录组同学在实验进行一半后互换,保证每个同学都感受到测量不规则物品的过程。测量结束后,小组内总结他们用到的测量方法,对每种方法的好坏做出评价。紧接着,进行成果分享,教师进行点评。两节实验课后,学生不仅深刻掌握了知识点,而且收获了动手实践和头脑风暴的快乐,更懂了如何将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中。
  5、重视实践应用,提升学生数学运算综合能力
  一般来说,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的最终目的便是学以致用,将运算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对学生运算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所以在数学课堂中进行的单纯的数学运算练习难以满足这一要求,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们创设更多实践应用的机会,以此帮助小学生的运算能力更上一层楼。例如教师在讲解“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相关知识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师便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场景,如:妈妈去超市卖水果,买苹果花费了13.2元,买香蕉花费了5.9元,妈妈给收营员阿姨50元,请问应当找还妈妈多少钱。这样的问题场景对于小学生来说在熟悉不过,因此学生的解题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学生们积极参与到运算中。
  6、组织讨论交流,引导实验反思
  组织数学实验的目的并非只是满足教学要求,也不只是突出教师的个人表演,重点是引导学生亲历实验,收获真知。教师应当意识到,学生不可能一次就能够完美地完成实验的每一个环节,也不可能一次就能够达到理想的实验结果,所以应当设置循序渐进的环节,让学生对实验过程拥有更丰富的经历和感受。完成实验并不意味着教学的终结,教师还应当带领学生回顾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结果展开反思总结,使学生充分体会实验过程中所蕴含的趣味,挖掘知识本质。
  小学这个学期阶段,学生的动手能力一般都是很强的,所以通过头脑和实践的相互结合,可以使知识点更深刻地融入到学生的大脑之中。并且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乐趣,科学的实验。是不一定是那种比较大型的,也有可能是一种简简单单的像游戏一样的实际操作,无论实验的难度的建议,他都是会帮助学生进行更好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周晓梅.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模式构建[J].小学教学参考,2019(8):50-51.
  [2]吴迪.认识数学实验价值经历数学实验过程[J].小学教学研究,2019(6):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