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新课标下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 陈江鸣
【机构】 汕头市澄海凤翔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作文教学:“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实际,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新课程标准》语)那么,怎样在作文教学中落实这些精神呢?我在作文教学中,引进活动观念,进行“训练思维,准备情绪,投入创作”的“活动 作文”教学探究,以训练学生的思维为切入口,于活动中学,于活动中写,写出自己所干、所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 写作教学 活动 互改互善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作文教学:“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那么,怎样在作文教学中落实这些精神呢?本人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细致地观察,兴趣来自生活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学生最难的一关就是“内容关”他们不会选材,个别同学作文时甚至感到无内容可写,于是我便从观察入手,丰富学生的知识,我是这样做的:
1.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我注意把学生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挂图、模型等引导学生观察,让他们学会观察的方法,在课余时间他们便能够自觉地观察。例如在教学指导写《潮州柑》时,我拿来潮州柑的挂图给学生看,让他们说出潮州柑成熟的过程和潮州柑的特点。注意潮州柑成熟的过程中,潮州柑皮颜色的变化,以及潮州柑成熟时,惹人喜爱的样子。记得一个学生看了挂图后说:“老师,我故乡爷爷家就种植一片潮州柑,成熟了的潮州柑比这还要惹人喜爱。”我随即说道:“你说的很对,那么,挂图中的潮州柑跟实际中的潮州柑有什么不一样吗?请同学们回去好好仔细观察。本周的作文我们就以《潮州柑》为题写。”这样学生从内心产生了一种急于观察的迫切感。采用了这种方法后学生由以前的老师要他们观察变成了自觉地去观察,每人都写了大量的观察日记,为写作打下了基础。
2.引导学生定向观察。面对博大的大自然和周围变化着的事物,作为小学生,观察时往往无从入手。我注重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让他们在观察时做到观察对象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静到动,最后发展到由单体到群体。
3.引导学生机遇观察。为了使学生写出来的文章言之有物,内容充实,就要做到随时随地观察,搜集材料。但瞬息万变的社会不一定引起学生的注意,我就引导他们机遇观察。我在教学第五册《秋天的雨》时,正值几场秋雨,我便不失时机地带领学生到野外去领略美丽的秋景,他们置身于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的环境中,兴奋异常。我让他们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由远处的青山到近处的金色稻田。这样他们不仅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的理解,而且能够充分地表达出自己的感情。我当时让身边的同学说说他看到的景物,他颇有感触地说道:“远望披上了绿装的树木,只见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形态万千,分外美丽。大自然创造了这样的美景,我真想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还有许多学生纷纷述说。回到教室,我让学生及时地把刚才观察的描写下来,收效甚大。这一系列的观察,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每个学生积累了厚厚的一本观察材料,写作时再也不是“无米下锅”了。
二、引导阅读欣赏,诱导练笔生辉
阅读是小学语文的基本环节。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就是说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地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如:我在进行三年级的语文教学时,我每天早上都和学生一起朗读课文或课外书籍,让学生在边读的过程中慢慢体会。我还在班上办了一个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己的课外书籍带到学校来和同学们共享。中午或下午鼓励学生们到图书室看书,把好词佳句记在本子上。只有逐渐地使学生真正养成广泛、认真的阅读习惯,才能使学生写作文时有话可写。正如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写作中,我还紧密结合课文,要求学生把文章中的好词佳句,修辞手法等恰当的贯穿在作文中。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久而久之,让每个学生逐渐养成了勤于练笔的好习惯。
三、注重作文评价,培养自批自改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改,有助于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条理性和规律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经过不断的练写,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我又对他们进行了自批自改能力的培养。开始阶段,注重于教师的教和扶,所谓“教”,即针对每个学生的写作实际,指出其文章的不足。对于那些水平差的学生,先从遣词造句、标点符号改起,继而发展到布局谋篇是否恰当、合理。所谓“扶”,即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找出文章的不足。这类练习最多的是片断描写和每天写日记。渐渐地,他们有了一定的批改能力,我就试着放,让他们自批自改一些简单的文章,学生对这种方法极其感兴趣,对自己的每一篇文章的优缺点,也很清楚,同时明确了下一步的目标,他们的写作欲愈来愈强,可谓受益匪浅。
四、以活动激发情趣
作文需要激情。许多学生因为没有激情,没有体验,没有生活,没有材料,写作时不能生成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链,以至于说到道德,就写帮大爷推车然后不留姓名就跑开,其余的内容就无从下手。真正不行,就抄些好词好句或范文,编些“假大空”的东西来应付。但也有越来越多的同学的文章有真情实感,且构思新型。研究发现,是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使之动情,产生了灵感和表现欲望。其实“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心里的弦响起来,要打开他的创造源泉,就必须教给他观察和发觉各种事物和现象的众多关系。”所以生活和活动最能激发情趣,诱发灵感的产生。
第一步,引学生入特定的情景,使信息纷呈并互相沟通以造成最佳的“思维态势”,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在写作前,教师用几分钟的时间,去引发可说的话或将发掘的题目,以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引起学生思维震荡,把学生推入活动之中,在简短的活动中去感知,去领悟,去想象,去发展,在活动的基础上构思文章,把活动过程中的思、听、说、读、写、动揉和在一起,组织出自己的文章来。如看图作文(①登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文的报纸②一张汇款单③一封表扬信)写作前,教师手拿报纸,“冲”进教室,开口就念“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旨在造成一种气氛,创设一种情景)读完问:“充满爱心的我们该怎么做?”学生从刚才的怜痛中一下子转入了豪壮情感之中,“捐”字脱口而出。于是马上进行捐款活动。从同学的眼神、动作、感受出了真切的情怀,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特定的氛围中,学生的真情被激发了。
第二步让学生交流讨论激情。
有名言为“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互换之后,我们都有了两个思想。”交流讨论是一种特定的激情方法,因为学生头脑中的各种观念和想法,通过互相碰撞,与激发,会出现大脑高度亢奋状态,思维活跃起来,形成“头脑风暴”。鼓励同学发表意见,围绕主题还可进行争论及时捕捉灵感。例如,写《小学生上网》,设计让学生讨论活动,分成两拨,一说好,一说不好。开个辩论会。老师含笑一边旁听、记录,煽动学生争得面红耳赤。通过学生参与活动,使这一情景充分展开和激化,让在场的学生耳濡目染,身体力行,畅所欲言,情感喷发。
参考文献:
1薛猛;张丹;新课标下小学作文教学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2曾宪一,平传宝;对解决作文教学现实性问题的思索[J];学科教育;2002年07期
3杨柳;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4安静;小学中年级作文教学改革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张强;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素材的积累[J];华章;2011年16期
6张娜;浅议小学语文作文教学[J];阅读与鉴赏(中旬);2011年04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 写作教学 活动 互改互善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作文教学:“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那么,怎样在作文教学中落实这些精神呢?本人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细致地观察,兴趣来自生活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学生最难的一关就是“内容关”他们不会选材,个别同学作文时甚至感到无内容可写,于是我便从观察入手,丰富学生的知识,我是这样做的:
1.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我注意把学生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挂图、模型等引导学生观察,让他们学会观察的方法,在课余时间他们便能够自觉地观察。例如在教学指导写《潮州柑》时,我拿来潮州柑的挂图给学生看,让他们说出潮州柑成熟的过程和潮州柑的特点。注意潮州柑成熟的过程中,潮州柑皮颜色的变化,以及潮州柑成熟时,惹人喜爱的样子。记得一个学生看了挂图后说:“老师,我故乡爷爷家就种植一片潮州柑,成熟了的潮州柑比这还要惹人喜爱。”我随即说道:“你说的很对,那么,挂图中的潮州柑跟实际中的潮州柑有什么不一样吗?请同学们回去好好仔细观察。本周的作文我们就以《潮州柑》为题写。”这样学生从内心产生了一种急于观察的迫切感。采用了这种方法后学生由以前的老师要他们观察变成了自觉地去观察,每人都写了大量的观察日记,为写作打下了基础。
2.引导学生定向观察。面对博大的大自然和周围变化着的事物,作为小学生,观察时往往无从入手。我注重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让他们在观察时做到观察对象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静到动,最后发展到由单体到群体。
3.引导学生机遇观察。为了使学生写出来的文章言之有物,内容充实,就要做到随时随地观察,搜集材料。但瞬息万变的社会不一定引起学生的注意,我就引导他们机遇观察。我在教学第五册《秋天的雨》时,正值几场秋雨,我便不失时机地带领学生到野外去领略美丽的秋景,他们置身于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的环境中,兴奋异常。我让他们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由远处的青山到近处的金色稻田。这样他们不仅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的理解,而且能够充分地表达出自己的感情。我当时让身边的同学说说他看到的景物,他颇有感触地说道:“远望披上了绿装的树木,只见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形态万千,分外美丽。大自然创造了这样的美景,我真想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还有许多学生纷纷述说。回到教室,我让学生及时地把刚才观察的描写下来,收效甚大。这一系列的观察,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每个学生积累了厚厚的一本观察材料,写作时再也不是“无米下锅”了。
二、引导阅读欣赏,诱导练笔生辉
阅读是小学语文的基本环节。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就是说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地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如:我在进行三年级的语文教学时,我每天早上都和学生一起朗读课文或课外书籍,让学生在边读的过程中慢慢体会。我还在班上办了一个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己的课外书籍带到学校来和同学们共享。中午或下午鼓励学生们到图书室看书,把好词佳句记在本子上。只有逐渐地使学生真正养成广泛、认真的阅读习惯,才能使学生写作文时有话可写。正如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写作中,我还紧密结合课文,要求学生把文章中的好词佳句,修辞手法等恰当的贯穿在作文中。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久而久之,让每个学生逐渐养成了勤于练笔的好习惯。
三、注重作文评价,培养自批自改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改,有助于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条理性和规律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经过不断的练写,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我又对他们进行了自批自改能力的培养。开始阶段,注重于教师的教和扶,所谓“教”,即针对每个学生的写作实际,指出其文章的不足。对于那些水平差的学生,先从遣词造句、标点符号改起,继而发展到布局谋篇是否恰当、合理。所谓“扶”,即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找出文章的不足。这类练习最多的是片断描写和每天写日记。渐渐地,他们有了一定的批改能力,我就试着放,让他们自批自改一些简单的文章,学生对这种方法极其感兴趣,对自己的每一篇文章的优缺点,也很清楚,同时明确了下一步的目标,他们的写作欲愈来愈强,可谓受益匪浅。
四、以活动激发情趣
作文需要激情。许多学生因为没有激情,没有体验,没有生活,没有材料,写作时不能生成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链,以至于说到道德,就写帮大爷推车然后不留姓名就跑开,其余的内容就无从下手。真正不行,就抄些好词好句或范文,编些“假大空”的东西来应付。但也有越来越多的同学的文章有真情实感,且构思新型。研究发现,是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使之动情,产生了灵感和表现欲望。其实“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心里的弦响起来,要打开他的创造源泉,就必须教给他观察和发觉各种事物和现象的众多关系。”所以生活和活动最能激发情趣,诱发灵感的产生。
第一步,引学生入特定的情景,使信息纷呈并互相沟通以造成最佳的“思维态势”,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在写作前,教师用几分钟的时间,去引发可说的话或将发掘的题目,以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引起学生思维震荡,把学生推入活动之中,在简短的活动中去感知,去领悟,去想象,去发展,在活动的基础上构思文章,把活动过程中的思、听、说、读、写、动揉和在一起,组织出自己的文章来。如看图作文(①登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文的报纸②一张汇款单③一封表扬信)写作前,教师手拿报纸,“冲”进教室,开口就念“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旨在造成一种气氛,创设一种情景)读完问:“充满爱心的我们该怎么做?”学生从刚才的怜痛中一下子转入了豪壮情感之中,“捐”字脱口而出。于是马上进行捐款活动。从同学的眼神、动作、感受出了真切的情怀,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特定的氛围中,学生的真情被激发了。
第二步让学生交流讨论激情。
有名言为“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互换之后,我们都有了两个思想。”交流讨论是一种特定的激情方法,因为学生头脑中的各种观念和想法,通过互相碰撞,与激发,会出现大脑高度亢奋状态,思维活跃起来,形成“头脑风暴”。鼓励同学发表意见,围绕主题还可进行争论及时捕捉灵感。例如,写《小学生上网》,设计让学生讨论活动,分成两拨,一说好,一说不好。开个辩论会。老师含笑一边旁听、记录,煽动学生争得面红耳赤。通过学生参与活动,使这一情景充分展开和激化,让在场的学生耳濡目染,身体力行,畅所欲言,情感喷发。
参考文献:
1薛猛;张丹;新课标下小学作文教学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2曾宪一,平传宝;对解决作文教学现实性问题的思索[J];学科教育;2002年07期
3杨柳;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4安静;小学中年级作文教学改革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张强;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素材的积累[J];华章;2011年16期
6张娜;浅议小学语文作文教学[J];阅读与鉴赏(中旬);2011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