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作者】 秦 丽

【机构】 昭阳区第三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于漪老师曾说:“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培养至关重要,要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水平,阅读是基础。一名学生阅读能力强,吸收知识、获取信息的能力必强,写作能力、听说能力也会随之相应增强。”这就很好地说明了阅读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同时阅读也是发展创造思维能力的肥沃土壤,接受美学认为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贾宝玉。在基础教育中,阅读教学正是培养创造精神、发展创造能力的摇篮。然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普遍不高已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顽症,有关统计数据说明每年高考、中考、现代文阅读题得分率不到50%。近年来,语文界围绕着阅读教学如何走出低谷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真正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呢?这就像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45分钟的课堂教学,是我们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前沿阵地,因此要好好地把握这短暂的时间。但传统的程式化教学,以教师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位置,不分文体,不辨学生的好恶,一味地按同一模式教学各类课文,在讲授课文时,必从审题、作者介绍和时代背景入手,对字、词、句、段、中心、写作特点大讲特讲,篇篇如此,学生不但未能领会教师的苦心,反而会阻塞他们接受语文信息的通道,达不到阅读教学的目的。更可悲的是:用固定不变的教法去指导原本思想活跃、渴求新知的学生,日积月累,他们成为装知识的容器,只会照一个模式学习,彻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怎样能培养能力呢?因此教师要想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最关键的是摒弃陈旧的观念和教法,优化课堂教学,树立新型的阅读教学观。
  新型的阅读教学观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摆正阅读教学中“主导”和“主体”的位置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代替学生读,学生不是一个独立、自主、主动地阅读者,而是一个消极被动、穷于应付的接受者,成为一个容器。其实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应是阅读行为的主体,应该让学生直接与作品进行对话,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阅读,而教师在其中则起到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要求教师要做学生的引路人,这正是布鲁纳所主张的在教师的指导下,要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去积极探索。例如在讲解《白杨礼赞》这篇课文时,重点是象征手法的运用,而学生对于象征手法也比较陌生,如果直接定义式地告诉学生,学生肯定难以理解,于是我让学生自己结合文章的背景去读这篇文章,让他们在反复的阅读中明确树与人的关系,明确写树其实是写人,从而自然而然地理解象征的含义。通过检验,学生确实对象征能正确理解,并且也能正确地使用。
  二、以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为出发点
  叶圣陶说过“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出发点是知,而终极点是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生活的能力。”这里所说的习惯和行,如果放到阅读教学中去理解,则指阅读教学的能力,也就是能进行知识的迁移,能举一反三。例如在讲解文言文时,我没有按以往的常规逐字逐句的进行翻译,因为很多实词和虚词曾在众多篇目中出现过,我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读文言文,学生也基本能读懂文意,还能结合语境来理解字词的含义,做到温故而知新,真正培养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直接阅读课文,设身处地从作者的立场考虑问题,以深入地理解作者的看法,心灵与作者沟通,感情与作者共鸣,并且能借助自己的阅读经验,拿当前的读物与过去的文章、作品进行比较鉴别,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