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美读课文四步曲

【作者】 杨笑雪

【机构】 万善初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促使学习自觉、持久、深入地进行阅读实践,并逐步内化为能力。
        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实施“课改再起航”以来,我校的阅读教学如雨后春笋一般,如火如荼。做为语文教师的一员,学校语文教研组长的我,也深知肩上的重任,不论课内或课外,都非常关注学生的阅读情况,时刻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促其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为教学宗旨之一。近年来,参与了四川省级课题子课题《中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及其培养措施》的研究工作,也主研了县级课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理论及实践探究》的研究工作,再根据23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本人深知:兴趣是学生阅读的最好老师,而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要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美感,即让学生懂得如何通过阅读课文感受美、欣赏美、评价美、创造美,从而最终获得情感的愉悦、成功的愉悦。这样,学生就会越学越有劲,兴趣也就会越来越浓,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一、初读课文,“破译”文字,引导学生感受美。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概括全文,对课文进行认读,把文字符号转化为客观、具体的形象,使学生对课文产生“直觉”式的“悦耳悦目”的初级美感。
        1、审题:作文教学要审题,阅读指导亦是如此,据此可审文体、明线索、知事件,还可猜想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引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根据课题初步体验作者的感情。如:七年级上册22课张之路的《羚羊木雕》一文,通过审题学生知道了本文记叙的线索,通过猜想学生知道了本文相关的人物和事件。
        2、认读:即再现形象。可以指导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以及上下文对文章词语进行理解。
        3、美读:通过美读,使学生认真地感受作者的感情,感知作者所描绘的形象。采取各种形式的朗读,如小组分段分角色朗读,听录音朗读,配乐朗读等,教师还可参与其中, 发挥“教学中平等的首席”作用,以增强美读的效果。
        二、细读课文,启发联想,引导学生欣赏美。
        1、“移情”:通过移情,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心灵上受到震动,思想上受到启迪。教师要设法把课文中的情“移”到学生的身上。例如教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中“望父买橘”一段,先让学生找出文中对父亲动作描写的词语,加以朗读,再让学生模拟父亲过铁道、爬月台那艰难的动作,选择的学生还必须是一个胖子,这样能更真实的展现当时情景,让学生在欣赏中体验父亲买橘时的不易,从而感受那强烈的父爱。
        2、“移形”:也就是要把课文所描绘的形象“移”到学生的脑海中,与学生心理结构中储存的表象进行整合。通过“移形”可以把课文中描写的客观形象转化成学生大脑中的审美意象。教师要启发学生展开联想,把感受的零散的事物幻化为完整统一、有血有肉的完美形象。
        三、深读课文,认真体验,引导学生评价美。
        我校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三段八步”的教学模式,其中,“深读课文”常是“合作—探究”环节最好的实施者。不过,如果不能遵循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只能是一句空话,对美的感受、评价更是痴人说梦。笔者认为,如果能从以下方面入手,或许可以心想事成。
        1、作者是怎样描绘形象的?为什么要这样进行描写?例如鲁迅的小说《社戏》,文中通过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的景物描写,归航偷豆时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六一公公的语言动作刻画等设计,其实都是为突出主题服务的。
        2、课文每一局部的写法是如何服从整体的需要的。例如教朱自清的散文《春》一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图画的描写,它们与文章的主题有着怎样的联系。通过引导,学生都明白,这五幅图画,无一不在透露出春的信息、春的生机与活力,表达了作者对春的赞美、喜爱之情。
        3、文章的表现形式(如章法、技法、语言)是怎样为内容服务的?如果换一种形式效果会怎样?例如教毛泽东同志的词《沁园春?雪》,就应该使学生弄清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会贯通的好处,还要认真体会“望”“看”“舞”“驰”“略”“稍”等词语的精妙之处,从而认识词中外在的语言美与内在的气势美高度统一的特色,体察诗人独到的构思匠心,认识作品的结构美。
        四、回读课文,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创造美。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复习,巩固提高,把所学的审美知识迁移为审美技能,对美的感受、理解转化为对美的创造。
        1、通过朗读,重现情景。如教学莫怀戚的《散步》一文,“拓展延伸”环节可这样设计:“请选择你最喜欢的语段深情朗读,重现散步情景,感受作者一家人那浓浓的亲情”。
        2、师生总结,延伸主题。还是以《散步》一文为例,合作探究后,启发学生总结本文的主题,再用“百善孝为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进行拓展,这样,学生不仅从文本中感受到了这一家的亲情,同时也带给学生对人性美的探讨与创造。
        3、内外交流,情感表达。就是把学生内心在感受美、欣赏美、评价美的过程中所积聚的、经过加工改造、整合处理的、“内外交流”的丰富感情,通过一定的方式(或书面语言、或口头语言或神情动作)传输出来。通过感情表达,既可以获取有关学生审美效应的反馈信息,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审美创造的训练。在语文美育中,进行这类活动的主要方式是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如学完《羚羊木雕》一文后,师问:“文尾说‘这能全怪我吗’,对此你的看法如何?为什么?”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观点,还可让他们正反辩论,给学生提供各抒己见的良机。诸如此类,对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是很有成效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语文之塔是一砖一瓦构建起来的,没有日积月累,就没有学生的语文功底,就没有丰厚的智力背景。让授之以渔的课堂为课外阅读导航,让学生的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就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