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聋校数学课交流宽泛化
【作者】 高 一
【机构】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全世界有上千种有声语言,它们都是以发音的方式进行表达。我今天说的聋校数学教学语言,不是特定的有声语言(汉语),也不是聋人的天然母语(手语),它是语言的复合表达形式,我暂且称其为“聋教育综合语”,它是聋校师生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沟通感情的桥梁。
关键词:聋生 手语 聋教育综合语
一、 聋校数学语言是有声与无声的结合。
在聋校数学课上,对于数学知识的引导,聋校老师要让自己变成一个“演绎大师”,不仅要用上手指语、手势语、体态语,还要坚持说标准的普通话。这样做大家可能会觉得有点疑惑。我不妨举一例:教学“小明50公斤,小红40公斤,小明比小红重多少?”。对于普通学生,这是一道简单的应用题,但对于初涉应用题的聋生而言,理解就有困难了。我是这样向学生演绎的——
题中的“小明、小红”用手指语表达,如此淡化处理,目的是要求学生了解这只个人名,不作深层次的探究。“50公斤、40公斤”用手势语和体态语结合表达,让聋生既看出数量的多少,又看出数量的差别。在用手语的同时,一定要用标准普通话同步说题,口形一定要夸张,这样可以强化语法,让聋生养成数学思维习惯,避免逻辑混乱,对以后解决多文字数学题有很大成绩帮助。
二、 聋校数学语言应该简洁、明确。
数学是科学性和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虽然聋生在语训阶段(3至5岁)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生活用语,其中不乏数学用语。但他们对数学语言的掌握是不稳定的,甚至于是片面的,对数学老师的表达仍然存在认读困难,这种现象在聋校低段十分突出。因此,聋校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简洁、明确,合乎聋生逻辑且系统连贯。例如,在教学“梯形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时,如果对每一个字词进行手语翻译,就很容易让聋生理解为:“有一组对边平形的四边形是梯形”,这是不准确的。有”与“只有”对于健听学生来说太好理解了,但对于聋生却十分困难,老师在讲述这个概念时,正确的做法是,尽可能少的用手语,用书面语强化关键字词“只有”二字,手语不能用得太多,太多会把问题复杂化,搞得聋生云里雾里,要尽量配以简图阐述,把概念具体化,这样聋生就会正确解读“只有一组对边平形的四边形是梯形”。对于其它较形象的问题,采用类似的办法,聋生就能很好掌握了。又如“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是两个很相近却又不同的概念,教师可以用体态语配以简图予以说明,此时不用手语反而利于问题的解决。所以,聋校数学课上的语言力求简洁,手语不是唯一的表达方式,也并非大家认为的最佳方式,只有合理运用,聋生掌握数学知识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聋校数学语言要区别对待。
聋校数学语言的运用也要根据聋生的年龄特征、认识规律,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在聋校低年级,每个数学知识的教学,都要借助教具、学具、作生动形象的讲述。这样可以帮助聋生建立表象,然后逐步脱离表象的支撑,引导聋生从熟悉的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的过渡。如教学“>、=、<”时,要手指语、手势语同时用上,让聋生在脑子里建立形象概念,同时还要出示对比鲜明的大小教具,让聋生明白“大口对大东西,尖尖对小东西”,从中理解“大于、小于”的涵义。随着聋生的数学词汇的积累,特别是到了聋校高段(八、九年级),可逐渐提高语言的抽象程度,减少上课时的辅助教具,适量控制手语的运用,在运用数学语言时,先让聋生模仿教师,后让聋生独立表述(最好是口语表达)对题的领会,鼓励创造性表达,这时的课堂语言就不再是单方面的教师语言了,而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语言交流了。多元化的交流手段会让聋生对数学知识的独立解决能力大大提高。
四、聋校数学语言要遵从汉语语法全面施行。
要发展聋生的数学语言,必须从看、说、读、写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入手,这些活动的训练需要协调进行。要聋生学会“看”老师讲话,理解语义,做出判断、分析、并能用手语或书面语表达出来,这是要求聋生模仿老师的表达,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训练聋生“说”是为了发展聋生的数学思维;让聋生“读”是为了强化训练他们的口语习惯,具有语训的同等效果,让聋生“写”,是为了强化他们的汉语语法,避免他们在作业时产生颠三倒四的“哑巴话”。例如在聋生学习应用题时,先让聋生默看,再要求聋生说一说题中的条件与数量关系,进而要求聋生读两遍题最后让聋生写出简单的解题思路,而且要写得简明,合乎汉语语法,不能前后矛盾。就高年级聋生而言,不仅要求独立阅题,还要理清题的前后逻辑关系,从而加深理解,巩固记忆。这就是在遵从汉语语法的情形下全面实施数学语言,对聋生解决应用题有很大帮助。如此施行数学教学语言,聋生的数学语言能力一定会大幅提高,解题能力与生活适应能力也会大大增强。
五、 聋校数学语言现实性与依赖性。
聋生数学语言的运用与当地区聋教育发展水平有关。我们通过调研得知,在沿海发达地区,聋校的手语用得很少,数学课上更是如此,书面语用得很多,而在内地,特别是到了边远山区,数学教学中手语就占有优势,这是因为发达地区的信息多元化让聋生知识积累更多,聋生交流能力已经很强了,手语不再是他们的主要语言。此外,即便在同一地区,不同的学校,因教育状况不同,甚至不同班级的聋生习惯性语言的不同,均会影响在数学课上的语言交流。我们在现实的数学教学中常常会发现,同一年级的不同数学老师,临时换班上数学课时,会在短时间内不太适应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正属于这种情况。聋校数学语言与某些学科应有机联系。至少依赖聋校开展的语文课、语训课。简言之,语文课会让聋生提高解读数学老师语言表达的水平,语训课反过来会增强聋生在数学课上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就聋人的残障特殊性而言,聋校数学教学是一门很讲究表达艺术的学科。它要求数学教师的表达做到直观、外显、形象,通过“聋教育综合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成聋生易于认读的具体概念。用语言唤起和组织聋生的表象活动,最终不仅仅是让聋生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强化他们的数学逻辑思维,让聋生活学活用,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为走出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在聋校数学教学中,应正确对待聋生残障现实,遵循聋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精心运用数学语言,让师生交流宽泛化,打破听障造成的一切阻碍。使聋生在发展语言思维的同时,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①《中国手语》
②《聋人心理学》王龙海
③《现代特殊教育》
关键词:聋生 手语 聋教育综合语
一、 聋校数学语言是有声与无声的结合。
在聋校数学课上,对于数学知识的引导,聋校老师要让自己变成一个“演绎大师”,不仅要用上手指语、手势语、体态语,还要坚持说标准的普通话。这样做大家可能会觉得有点疑惑。我不妨举一例:教学“小明50公斤,小红40公斤,小明比小红重多少?”。对于普通学生,这是一道简单的应用题,但对于初涉应用题的聋生而言,理解就有困难了。我是这样向学生演绎的——
题中的“小明、小红”用手指语表达,如此淡化处理,目的是要求学生了解这只个人名,不作深层次的探究。“50公斤、40公斤”用手势语和体态语结合表达,让聋生既看出数量的多少,又看出数量的差别。在用手语的同时,一定要用标准普通话同步说题,口形一定要夸张,这样可以强化语法,让聋生养成数学思维习惯,避免逻辑混乱,对以后解决多文字数学题有很大成绩帮助。
二、 聋校数学语言应该简洁、明确。
数学是科学性和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虽然聋生在语训阶段(3至5岁)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生活用语,其中不乏数学用语。但他们对数学语言的掌握是不稳定的,甚至于是片面的,对数学老师的表达仍然存在认读困难,这种现象在聋校低段十分突出。因此,聋校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简洁、明确,合乎聋生逻辑且系统连贯。例如,在教学“梯形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时,如果对每一个字词进行手语翻译,就很容易让聋生理解为:“有一组对边平形的四边形是梯形”,这是不准确的。有”与“只有”对于健听学生来说太好理解了,但对于聋生却十分困难,老师在讲述这个概念时,正确的做法是,尽可能少的用手语,用书面语强化关键字词“只有”二字,手语不能用得太多,太多会把问题复杂化,搞得聋生云里雾里,要尽量配以简图阐述,把概念具体化,这样聋生就会正确解读“只有一组对边平形的四边形是梯形”。对于其它较形象的问题,采用类似的办法,聋生就能很好掌握了。又如“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是两个很相近却又不同的概念,教师可以用体态语配以简图予以说明,此时不用手语反而利于问题的解决。所以,聋校数学课上的语言力求简洁,手语不是唯一的表达方式,也并非大家认为的最佳方式,只有合理运用,聋生掌握数学知识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聋校数学语言要区别对待。
聋校数学语言的运用也要根据聋生的年龄特征、认识规律,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在聋校低年级,每个数学知识的教学,都要借助教具、学具、作生动形象的讲述。这样可以帮助聋生建立表象,然后逐步脱离表象的支撑,引导聋生从熟悉的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的过渡。如教学“>、=、<”时,要手指语、手势语同时用上,让聋生在脑子里建立形象概念,同时还要出示对比鲜明的大小教具,让聋生明白“大口对大东西,尖尖对小东西”,从中理解“大于、小于”的涵义。随着聋生的数学词汇的积累,特别是到了聋校高段(八、九年级),可逐渐提高语言的抽象程度,减少上课时的辅助教具,适量控制手语的运用,在运用数学语言时,先让聋生模仿教师,后让聋生独立表述(最好是口语表达)对题的领会,鼓励创造性表达,这时的课堂语言就不再是单方面的教师语言了,而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语言交流了。多元化的交流手段会让聋生对数学知识的独立解决能力大大提高。
四、聋校数学语言要遵从汉语语法全面施行。
要发展聋生的数学语言,必须从看、说、读、写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入手,这些活动的训练需要协调进行。要聋生学会“看”老师讲话,理解语义,做出判断、分析、并能用手语或书面语表达出来,这是要求聋生模仿老师的表达,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训练聋生“说”是为了发展聋生的数学思维;让聋生“读”是为了强化训练他们的口语习惯,具有语训的同等效果,让聋生“写”,是为了强化他们的汉语语法,避免他们在作业时产生颠三倒四的“哑巴话”。例如在聋生学习应用题时,先让聋生默看,再要求聋生说一说题中的条件与数量关系,进而要求聋生读两遍题最后让聋生写出简单的解题思路,而且要写得简明,合乎汉语语法,不能前后矛盾。就高年级聋生而言,不仅要求独立阅题,还要理清题的前后逻辑关系,从而加深理解,巩固记忆。这就是在遵从汉语语法的情形下全面实施数学语言,对聋生解决应用题有很大帮助。如此施行数学教学语言,聋生的数学语言能力一定会大幅提高,解题能力与生活适应能力也会大大增强。
五、 聋校数学语言现实性与依赖性。
聋生数学语言的运用与当地区聋教育发展水平有关。我们通过调研得知,在沿海发达地区,聋校的手语用得很少,数学课上更是如此,书面语用得很多,而在内地,特别是到了边远山区,数学教学中手语就占有优势,这是因为发达地区的信息多元化让聋生知识积累更多,聋生交流能力已经很强了,手语不再是他们的主要语言。此外,即便在同一地区,不同的学校,因教育状况不同,甚至不同班级的聋生习惯性语言的不同,均会影响在数学课上的语言交流。我们在现实的数学教学中常常会发现,同一年级的不同数学老师,临时换班上数学课时,会在短时间内不太适应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正属于这种情况。聋校数学语言与某些学科应有机联系。至少依赖聋校开展的语文课、语训课。简言之,语文课会让聋生提高解读数学老师语言表达的水平,语训课反过来会增强聋生在数学课上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就聋人的残障特殊性而言,聋校数学教学是一门很讲究表达艺术的学科。它要求数学教师的表达做到直观、外显、形象,通过“聋教育综合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成聋生易于认读的具体概念。用语言唤起和组织聋生的表象活动,最终不仅仅是让聋生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强化他们的数学逻辑思维,让聋生活学活用,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为走出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在聋校数学教学中,应正确对待聋生残障现实,遵循聋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精心运用数学语言,让师生交流宽泛化,打破听障造成的一切阻碍。使聋生在发展语言思维的同时,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①《中国手语》
②《聋人心理学》王龙海
③《现代特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