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略论我国审计理论框架

【作者】 何 意

【机构】 云南省曲靖市麒麟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审计理论来源于审计实践,是对审计活动的概括总结,它可以指导审计人员合理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审计理论是一种系统化得理性认识,通过充分整体地认识,就可以把系统内众多的审计要素,用一定的逻辑思维方法进行排列和组合,形成审计理论框架。根据人们对审计要素的不断认识,以审计学和其他学科提供的丰富材料和成果,可以不断发展审计理论框架和协调其内外部关系,有利于审计人员遵循该框架形成的规则和原理,在实践过程中的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减少和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按审计规律办事,从而很好地实现审计目标。我国对审计理论框架的研究的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待走向成熟和完善。本文就从审计理论框架研究的逻辑起点,我国审计框架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对我国审计理论框架构建作一些简略的探讨。
  一、 审计理论框架研究的逻辑起点
  在着手研究我国审计理论框架体系之前,首先应确立研究审计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因为逻辑起点,是构造任何一门学科理论体系的出发点,是该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抽象、最简单的一个理论范畴,它对该其他理论要素的建立以及发展整个理论体系构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如何来审计理论框架研究的逻辑起点呢?根据逻辑起点的基本涵义我们不妨撷取审计理论体系众多审计要素中一个最基本、最抽象的最简单的一个要素作为逻辑起点。然后根据逻辑起点的正确方法是:把审计理论研究所提示的最终成果,作为构造理论体系原逻辑起点,这是因为:理论研究的最终成果是关于理论研究对象的理论范畴,因成果它是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抽象、最简单的一个理论。我们可以通过所研究的逻辑起点,导出所有的理论要素,并把它们有机地统一起来,构成具有一定逻辑结构,又不内外矛盾和相互排斥的体系。能否选好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它关系到审计理论是否具有生命力和延伸扩展能力。
  关于我国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众说纷坛 ,目前大致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经济责任关系,认为经济责任关系既是审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同时也是审计假设的山发点;第二种是协调起来,在明确审计目标的基础上,研究审计应怎样做;第三种是审计本质,它主要是在确定其为逻辑起点时,对审计对象、审计职能、审计任务、审计方法及审计作用进行研究;第四种是审计假设,从每一个假设中推导出审计基本概念,再将审计概念加以应用和推演,形成一系列审计准则,以这些审计准则指导审计实务,从而构造出整个审计理论框架。
  产生各种各样研究审计理论逻辑起点的原因是由于研究者所处的角度不同所致。后两种观点是深爱西方审计界构建审计理论框架起点的影响。西方出现的两种观点总是以审计假设和审计目标为逻辑起点。由于近几年中国会计改革和发展所选择的实际只是一条西方的道路,而这一道路的选择依据显然不是来自本土的经验和知识,深 会计发展道路的影响,审计理论也开始对西方审计理论进行移植。后两种观点,在审计 论界影响颇大,几乎已成为权威性的观点。
  我认为:(1)经济责任关系是审计产生的客观条件或确确实实的原因,而不具备作为审计理论框架逻辑起点的条件,不能作为逻辑起点。因为将经济责任关系作为逻辑起点虽然抽象,但比较复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责任关系将呈现多样化。(2)审计目标是审计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结果。从审计目标的定义来看,中西方的审计目标是不相同的。西方的审计目标主要是查实受托经济责任的发行情况,而我国的审计目标从宏观上看来是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维护财经法纪,确保市场经济机制和宏观经济的健康运行;微观上,查实企业财务报表的公纪性,并实施监督。既然中西方审计目标不一致,而将该观点人为移置到我国审计理论研究中,必然不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3)审计本质界定了审计是什么问题,它反映出敬贺其他事物的特性,然而将审计本质作为逻辑起点,具体阐述有余,抽象不够。(4)审计假设只是对的某些方面作出界定,它在阐述时也同样具体有余,抽象不够。
  综上所述,可认为他们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审计本身所具有的社会性和自然性形导出的审计环境。说审计环境是最简单的审计要素,是因为整个审计活动过程均受审计环境影响和制约。抽象是人们审计活动中随着对审计要素认识而提高而认为必须考虑审计环境因素。说审计环境是最基本的审计要素,是因为审计活动离不开认识的过程就是抽象人过程。无论审计本质,还是审计目标,它们都是在一定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环境下人们吃对审计行为的一种理性认识,有什么样人审计环境,就必然有什么样的审计理论。鉴于此,研究我过审计理论框架只有从审计环境入手,只有对审计环境有了充分的认识,才能构造出比较合理而能经受时间检验人审计理论框架。因此,将比较基本、抽象、简单的审计环境作为审计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符合作为逻辑起点的要求。
  二.我国研究审计理论框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不少的学者曾翻译和编著了不少审计专业书籍,由于深受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那是的审计理论研究工作很少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只是大量照搬。谈到研究我国审计理论框架,只是凤毛麟角,为数其少。
  在新中国成立后,在文化领域施行“双百方针”,伴随着1980年社会主义审计制
  度的确定推动了我国审计理论的研究工作,理论框架的研究也有了新的突破和进展。如:(1)萧英达教授主编的《比较审计学》认为,以审计目标为指导,以审计公认假设为基础,再加上各种审计概念(包括性质、对象、职能性),便可建造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体系;(2)审计署于培训中心编的《审计理论研究》中,也提出对理论框架的看法:以审计基本假设为一定时期一个国家出发点,将审计概念加以应用和推演,形成一系列准则;构造真个审计理论演绎体系;(3)蔡春博士在《审计理论结构研究》中,也捏出了自己的审计理论结构观点,他认为审计理论结构应由六个要素(审计本质、审计假设、审计目标、审计规划、审计信息和审计控制手段与方式)构成,审计理论结构作为一个理论系统与审计所依存的社会经济要发生相互作用关系;(4)胡良才教授在《审计理论与实务》中,也提出审计假设为基础构建理论框架。即以审计假设为基础,可以构建整个设计理论体系,从一个或几个审计假设出发,逻辑导出若干个审计基本概念;从审计假设体系导出所有的审计理论要素。等等。
  虽然我国审计理论框架的研究取得了上述的成绩,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现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即有些照搬西方民间审计理论的教条主义,又有套用会计理论框架构建检验的经验主义。具体表现为:
  1.借鉴西方的东西多,深入总结我国审计实践经验不够。就审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来说,许多专家学者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大多采用“审计目标起点论”来构建审计理论体系。但是我们从我国现行审计制度形成的历史来看,从客观上来看是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维护财经法纪,确保市场经济机制和宏观经济的健康运行;微观上查实企业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并实施监督。而现在“审计目标起点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借鉴西方“查实受托经济责任”的审计目标论。伴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我国国家审计的侧重总是实施宏观的审计目标,民间审计的侧重总是实施微观的审计目标,因此在研究我国审计理论时,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摸索前进。
  2.以个别为中心的理论多,深入系统研究建立审计理论框架不够。笔者曾经读过诸如“谈内部审计基础理论的研讨”等论文。很显然,这些学者将审计理论框架这一整体分割开来,以个别中心论进行研究。
  3.创新不够,套用会计理论框架构建经验较多。因为会计理论体系的“会计目标起点论”是把眼光纷纷投向会计理论结构的最高层次,会计理论界对“会计目标起点论”已达成共识,所以很多审计理论研究人员纷纷效仿,企图想从审计目标上面得到点什么。
  上述问题的存在,对我国审计理论框架研究的质量和应用价值均有一定影响。因此我们在对审计理论研究时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总结经验和成果的基础逐步完善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理论框架,对于西方审计理论只能有分析地借鉴,而不能盲目照搬或套用。
  三.对我国审计理论框架的构想
  审计理论框架是把审计理论系统内众多的审计要素用一定的逻辑思维方法进行排列和组合形成的理论框架。那么审计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可以认为至少应包括牢记环境、审计假设、审计本质、审计目标、审计准则、审计方法、内部控制体统评审、审计证据、审计评价依据和审计报告等诸要素。它们至少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基础性审计理论;二是应用性审计理论。基础性审计理论就如因微机操作的软件环境。软件环境只有在获得硬件环境支持是才能发挥作用;反过来,硬件环境不被软件所利用,也就不能发挥其存在的功能。当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活动时,根据所采用的硬、软件环境就能实现来自不同经济业务的要求,从而得出相应的审计结果,即穿过报告。下面就以审计环境为起点,辅之审计假设、审计目标、审计本质,形成基础性审计理论,然后又在基础性审计理论之后,结合从审计数据输入到审计信息的输出为逻辑主线,从而构建应用性审计理论。
  (一)基础性审计理论
  1.设计环境是审计主体所处的特定社会经济关系的总和。审计具有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就决定了审计环境有审计经济环境,审计法律环境、审计政治环境、审计社会文化环境和审计科学环境。从审计主题的立足点来看,审计环境可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特定的环境因素将对审计主体产生一定的影响。它可以是一一对应,也有可能“复合”影响。由于环境的影响,将在时间、空间方面对审计假设,审计目标和审计本质产生不同的影响。正是由于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而使得审计学科产生不同的分支,或是产生不同的审计行为。因此审计环境是制约成推动审计理论的巨大因素,将其作为审计理论框架的最高点——逻辑起点是再合适不过。
  2.审计的本质可以这样表述:专职机构和受委托的专业人员,以被牢单位的全部成一部分经济活动为对象,进行审核检查,收集和整理证据,确实其实际情况,对照一定的法规和一定的标准,以判断经济活动的合规性、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有关经济资料的真实性、和公允性的经济监督、评价、鉴证活动。不难看出,审计的本质回答了审计是什么,同时也回答了审计的对象、职能、任务的一系列问题。审计的本质对审计假设、审计目标都产生影响。审计明显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也决定了一定时期不同国家的审计本质的具体内容。可以这样说,审计的本质取决于审计环境。
  3.审计假设是审计人员对尚未得到充分解释或尚不知道的有关审计事项所作的合乎常规的推测。它具有最大的特点就是假设可能未被完全证实,但绝非主观臆造的。审计主体在面对来自外界数据的刺激,无法解释和理解数据,就可以依据审计环境结合审计目标和审计本质做出大胆推测,就可以获取有用的信息。
  4.审计目标是在一定的审计环境下,通过审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境地。它产生于客观经济社会环境的需求,体现了审计运行中的必然趋势,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审计行为。之所以将其置于   审计环境之后,原因就在于此。有什么样的审计环境、审计假设、审计本质就有什么样的审计目标。
  上述的审计目标,审计本质 回答了为什么要审计 ,审计的什么的问题。它是我们审计前必须搞懂的问题,可以称它们为基础性审计理论。我们启动审计微机的目的是为了对有关数据进行加工处理,最后得出相关有用的信息。构造完基础性审计理论后,接着就应构造应用性审计理论。
  (二)应用性审计理论
  1.审计准则是关于审计人员资格的职业要求和审计人员,从事审计工作时所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和指南,也是衡量审计工作质量的具体尺度或标准。它反映了人们对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基本准则主要是审计监督的总体要求和审计整个过程作出原则性规定;具体准则是对审计人员执行各填审计业务,具审计报告的具体规范。可以把审计准则看作是对审计人员审计判断所作的心理、思维和行动的审计事前界定它的制定是由审计环境而决定的。任何时总和空间上制订的审计准则都必须体现和反映审计环境的整体需要。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对审计主体的活动起规范和指导作用,是基础性审计理论和应用性审计理论的连接点。
  2.审计方法是审计人员为达到审计目标所采取的程序和一切技术手段的总称。它包括审计程序和审计技术方法。无论是再审计的准备阶段,还是在审计的实施阶段或终结阶段,都离不开一定的审计技术方法,可见审计技术方法涵盖整个审计过程,同时,审计方法是审计目的手段,审计方法的选择除受审计人员业务能力影响外还主要受审计目的的影响。由于本身就目的和审计人员业务能力受审计环境的影响,所以审计程序和审计技术方法也就受审计环境的影响。审计程序和审计技术方法是应用性审计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让审计人员知道审计时从何入手采用何种方法,而且还影响着对内部控制系统评审,鉴定评价审计证据的质量和能否公允全面地提出审计报告。
  3.内部控制系统评审时审计人人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价,以确定企业会计记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以及企业在经济活动中所进行的诸如综合计划、调节、评定 手段是否有效,根据以此来确定审计工作的范围和重点。因为它是审计方法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在我国现代化审计环境中的地位日益明确,所以将其列置于审计方法之后。
  4.审计证据是一种资料,即据以做出审计判断和结果的资料。它包括实物证据、文件证据、口头证据和环境证据等,即对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进行测试和评价的结果。审计的目的在于通过最经济的途径,获取足够的可靠的审计证据,同时审计目标的实现取于证据,故审计证据理论是整个审计理论的重点。审计人员为了支持审计结论,必须具有一定质量和必要数量的证据,它的来源包括审计证据,但同时又受评价标准的影响,而评价标准的受审计环境的影响,所以审计证据获取也受审计环境影响主。
  5.审计评价标准是指对被审单位进行审计后,进行评价的依据。审计证据的取证是以一定的标准去衡量,没有一定的衡量标准对所获得的数据取舍,那么审计人员就会陷入大量的数据的堆积之中,也无法提出审计意见。评价标准与审计证据的最终结合,就是形成具有可靠的足够的发表意见的根本数据的源。评价标准对审计证据直接产生作用。在一定审计环境中获取审计证据后,就可以实现审计目标,其具体的表与形成就是形成审计工作底稿,据此在审计报告中发表审计意见。
  6.审计报告是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即将结束时发表审计意见做出审计评价,并报送给审计机关或其他报告接受单位的一种书面总结文件。它是审计工作过程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整个审计工作的成果。因为所有审计查验工作所得也需要结论都在审计报告中得出体现,可以说第是审计行为阶段所有行为的概括,最后以出面形式反映的审计结果,也就是审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境地的具体表现。
  综上所述,在顺序注流入审计人面的头脑中,经过已固有的审计准则,辅之一定的审计方法刺激后,它就必将在头脑中进一步进行数据判断,并找出一定的依据进行证明其对证据判断的正确性,然后再将其形面的信息以书面的形式提供给特定环境的需求者,在这个过程中,也就推导出审计准则、审计方法、内部控制系统评审、审计证据、评价标准、审计报告和审计理论要素,构造出审计理论框架体系的应用性审计理论。
  参考文献:
  1.K .莫茨 . A  夏拉夫著《审计理论结构》,中国商业出版,1990年6月第一版。
  2.C.W.尚德尔著《审计理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1992年5月第一版。
  3.审计于部培训中心编《审计理论研究》,中国审计出版社出版,1992年8月第一版。
  4.刘俊彦等主编《审计手册》,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1994年12月第一版。
  5.胡良才、胡铮主编《审计理论与实务》,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95年10月第一版。
  6.刘正光,康顺平主编《审计学》,湖南出版社出版,1993年12月第一版.。
  7.《财会通讯》1996年第6期。
  8.《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版》1994处第6期。
  9.《财务与会计》1995年第5期、第8期。
  10.《湖北审计》1996年第3期、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