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创造教育”让“教学做合一”——借经典为习作注入创新的血液

【作者】 钱赛华

【机构】 靖江市马桥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是能借助经典诵读这一东风充分解放孩子,运用活动、续写和改写等一系列手段来辅助作文教学,创造性地开展习作教学,让经典诗文为习作注入创新的血液,引导学生多感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学生“在创造上学”, 教师“在创造上教”, 这将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这也正符合了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创造教育;经典诵读;习作教学
  “教学做合一”理论是陶行知在批判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传统教育弊端,不断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逐步提出并形成的,它的内涵是:“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1]“教学做合一”思想要求我们摒弃“死教书本知识”的传统观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目前,经典诵读之风盛行,而习作教学却仍是令教师们头疼的话题。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是能借助经典诵读这一东风充分解放孩子们的头脑、双手、嘴、眼睛、空间和时间,创造性地开展习作教学,运用活动、续写和改写等一系列手段来辅助作文教学,引导学生多感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学生“在创造上学”, 教师“在创造上教”, 这将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一、爱上经典诗文,创造习作灵感。
  1.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经典读物
  大量阅读是学生自主习作的重要基础。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仅仅留给时间让学生阅读是不够的。在诵读经典时,让学生读些自己喜欢的书,如果不加以引导,没有目标,很难有明显成效。因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2]学生的发展具有未定性,教师应给予耐心帮助和悉心指导,引领阅读,丰富他们的精神。《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教给学生坚强,《花环公主》教给学生善良,《爱的教育》教给学生关爱,四大名著让人掩卷长思,杨红樱的校园小说、曹文轩的《草房子》等等,这些都足以让人废寝忘食。经典名著散发出的光芒,它可以丰富人的情绪和人生历练……真是润物细无声啊!在与作品沟通和撞击的过程中,燃起写作的灵感,激发写作的热情。
  2.开展活动激发习作兴趣
  孩子都喜欢小动物,带学生摸摸兔子,养养金鱼,追追蝴蝶,乃至盯着蚂蚁看个老半天,让他们体验其中的乐趣。再读《昆虫记》、《列那狐的故事》这一类名著,他们就会发现动物世界里的奇闻趣事,悲欢聚散,其乐无穷。这时再让学生写写观察日记,谈谈看书心得,他们自然兴致盎然,兴趣浓厚,习作中不但有他们的独特发现,还多了很多具有科学性的语言。
  为了激起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还可以在教室黑板的一角设立专栏──“每日一诗”。同时,在班级开展诗词背诵和相关的竞赛活动,让学生的兴趣渐渐浓厚,并及时推出讲诗词故事、诵诗接龙比赛、郊游诵诗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孩子们一边积累着诗的语言,一边感受着诗的情怀。无论是晓风残月的清丽,还是大江东去的豪放,都印入了童真的记忆。在开展这些活动的同时,又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习作素材,学生对于这些亲身经历的活动,有话可写,习作的灵感自然也就被点燃了。
  二、整合经典诗文,创新习作语言。
  1.积累习作语言的重要性
  郭沫若写过这样一句诗:“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这句诗道出了积累对表达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说明丰富的个性化的语言靠的不是先天的遗传,而是后天的积累。《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阶段目标”中提到“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在第二学段“阶段目标”中提到“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在第三学段“阶段目标”中提到“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并明确提出了习作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3]由此可见,重视语言的积累,已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教师,就要引导孩子们学会积累,爱上积累,学生习作有了足够的材料,并逐步将积累的知识运用于习作,写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2.整合经典诗文的方法
  学生通过诵读积累了大量的经典诗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收集到的诗文分类归纳整合,这样既不易遗忘又能在对比中加深领悟。例如诗句可以按春夏秋冬季节归类,如描写春天的诗句有“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等。描写秋天的诗句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又如按内容可分为送别诗、思乡诗、边塞诗、田园山水诗等,如送别诗有《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送二元使安西》《芙蓉楼送辛渐》《别董大》《赠汪伦》等。还可将同一主题的名句归类,如惜时名句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花开堪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等。表达思乡之情的名句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等。这样一来,学生在写到某一方面的习作时,就能迅速打开记忆的大门,找到合适的诗文。
  整合经典诗文,积累习作语言多了,孩子积累的经典语言就像在天空撒云彩,说不定那块云彩就会下起及时雨、创新雨。无意间,诗文佳句会从他们的日常言语中脱口而出,名言警句也在他们的习作中会引用自如,甚至有人还会创造性地改编诗文佳句,巧妙地运用到习作中,为习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三、巧改经典诗文,训练求异思维。
  我们应该重视在创造教育中的“六给予”:“给予学生观察的条件;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给予学生练习的机会;给予学生说的权利;给予学生适当的宽容;给予学生创造的激励。”[4]写作教学也要关注学生成长,要让学生从陈旧的知识里解放出来,从僵化的教学里解放出来,从枯燥的分数里解放出来,“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5]
  吕淑湘说过:“改写,各种方式的改写,各种范围的改写,实在是作文的最好准备。”改写经典,需要运用新的语言表达形式,这就要开动脑筋,要靠思维,也属于一种创造性活动。有些经典文章结尾“文尽而意无穷”,留有大量的余地耐人回味,尤其是一些悬念性的结尾,大都可以进一步推测事物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文章,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事情的结局,对故事已有了大概的了解、掌握,主人公的命运也已明朗化,然而还可因势利导,逆向推行,启发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续编,对人物形象进行再造。因而,可根据文章提供的条件,进行续编故事,或补充情节,由此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
  如阅读《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时,“南郭先生今后的命运如何?”便是一个学生爱讨论又值得讨论的问题。这既能加深对文章寓意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的练笔机会,更重要的是还给学生又提供了学生放胆想象、放胆创新的机会。于是,我在此设计了《南郭先生续集》这样一次习作,让学生完成,由于学生生活积累不一样,理解文章角度不一样,再造人物形象也不同。
  学生根据阅读的材料,人物性格的逻辑,情节潜在的发展可能性,依托原故事人物加以丰富的想象改造而成了新情节、新情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说明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了充分发挥。
  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精品的古诗,年代久远,与儿童生活实际距离较远。如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人李白一首七言绝句中蕴含了迷人的春天美景和深厚的友情,让学生既感到熟悉又感到陌生,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为了让古诗的意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我让学生把古诗改写成一篇抒情散文,学生兴趣盎然展开了想象。
  学生在了解诗文大意的基础上,把古诗里的文字符合还原为物象,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具体描述,在练写中“入境”,读与写得益彰。在语文这片绚丽的天空,我们的孩子都有了求异思维,迸发出诗一般的个性表达。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在新世纪教育梦想快速腾飞的明天,学生创新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有了创新思维还必须拥有创新的方法,而借经典诗文为习作注入新鲜的血液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创新方法,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优秀的习作形式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作文教学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巨大功效。这也不正符合了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了吗?
  参考文献:
  [1]申林静.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4月19日第19页.
  [2]朱永新.改变,从阅读开始:重塑心的文化.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李海燕.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研究.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3月第13、30、31页.
  [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