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如何理解古诗词的内容

【作者】 李峰梅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一朵璀璨的奇葩,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不衰。但很多学生在欣赏这朵艳丽的奇葩时,却闻不到它的香,品不出它的味。根本原因是不能深透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就成了诗词教学的关键。教学时可根据命题角度的不同特点指导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容。
  【命题角度】1.字词
  【名题精选】(2004天津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 绿绮:古代名琴。    ②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种,霜降而鸣。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答: ——————
         【答题思路】这是一个词语理解题,这类问题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
  1、由题目(《听蜀僧睿弹琴》)入手,可以得知本诗的写作内容。
  2、由首句(“蜀僧抱绿绮”)分析,主语是“蜀僧”,动词动作是“弹琴(绿绮)”。
  3、从词语所在的诗句分析。(蜀僧)“为我一挥手”,即是为我“一弹琴”,(那琴声)便像千山万壑中的松涛一样雄浑壮阔。
  【参考答案】 “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魅力。
  【命题角度】2、句子
  【名题精选】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始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题思路】对诗词中句子的理解,只停留在句子的表层意思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深味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意,弄懂诗句的语境义和意境义。
  首先,诗句的语境义要从两个方面去把握:一、对上下文中的有关内容要联系起来理解,在整体把握全诗的前提下理解诗句。二、联系作者或所写事件的历史背景,注意诗词的用典。
   其次,体会诗句的意境,重要的是脑海中能浮现出作品中的所叙之事、所绘之景的画面,能设身处地地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作品的深层含义。
  再次,对诗句的分析一定要在全诗感情主旨的总领下正确分析。
  【参考答案】“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命题角度】3.上片、下片(内容、手法、作用)
  【名题精选】(2008重庆卷)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答题思路】一、通过题目、作者整体把握词作题材内容。
  二、利用词作结构上的特点、内容上的关联分析。
  三、抓住关键词、句分析。本词作者用两个“送”字递进,将作者“黯然销魂”的愁苦之情描写得极为深切。
  【参考答案】上片写浙东山水的美好;下片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景。
  【命题角度】4.赏析诗句描写景物的特点
  【名题精选】(2008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题思路】赏析诗句中的景物描写或整首写景诗,需注意以下四方面:
  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柴扉”松树”等都显现出作者抒写的是隐居山中的生活。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写景诗更是如此。
  3、知人论世,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与王维中年后隐居生活的闲适相联系来赏析这首诗,即可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旨。
  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命题角度】5.通过分析题目理解内容或分析标题在诗中的作用
  【名题精选】(2007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答题思路】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作者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作词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作者写出词的最后两句,包含了更多的伤心经历,展示了更广阔、更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情已淋漓,语仍含蓄。
  【参考答案】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命题角度】6.细节分析
  【名题精选】 (2004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题思路】此题考查诗歌的艺术技巧——细节描写的分析。首先要判断出运用细节描写的诗句并简析;然后要对这个细节描写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做分析,这就要求以理解全诗为前提进行分析。 第一问只要能判断出“行人临发又开封”属典型的细节描写即可。 第二问只要整体知道此诗是一首思乡怀人之作就容易组织答案了。
  【参考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