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语文合作学习的误区及对策
【作者】 严 丹
【机构】 马桥镇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小组合作学习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生生互动、竞争合作、常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但在教学一线,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目前相当一部分的语文课堂教学,片面追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成了“课改标签”,开课必贴,过多过滥;存在随意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合作目标不明确、合作的内容不合适、不能有效调控等问题。在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合作学习的内涵及优势后,我们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只有抓住合适的时机,安排恰当的内容,进行科学调控,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合作学习是上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受到国外教育界的普遍重视和广泛应用。这一教学理念,顺应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革新传统的单一接受式学习方式的要求,更引起我国一线教师的高度重视。随着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形式被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有些教师对合作学习还缺乏一定的理性认识,从而导致合作流于形式,实效性不强。本文就当前小语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现状、产生的误区作出剖析,并结合实际提出相应对策,对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合作学习的现状剖析
目前,相当一部分的语文课堂教学,片面追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存在“生搬硬套”,“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尤其是在公开课上,“合作学习”演变成为“灵丹妙药”,成了“课改标签”,开课必贴。教师不管需要不需要,应该不应该,合适不合适,一概用上,课堂教学表面看似热热闹闹,全员参与,实则一盘散沙,导致合作学习过于形式化、表演化。合作学习的低效性已经成为了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笔者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留心观察,仔细分析后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随意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合作小组组建要求成员在成绩、能力倾向、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方面具有异质性。为了便于管理,我们在平时上课时只是要求同桌或临桌组合为一合作小组,这有很大的偶然性。例如:有的小组优等生聚集,他们自我优越感强,合作时你争我抢,谁也不让谁,显得十分霸道;有的小组能力较弱,成员胆怯、自卑、缺乏信心,常常出现冷场,合作无法进行下去的局面。
(二)合作目标不明确
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是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展开的。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合作学习的基础。有些教师在布置任务时语言含糊、罗嗦,指向不明确。学生不明白教师到底要他们讨论什么,合作什么,因此只能是脱离主题的闲聊。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其实合作盲目、低效,毫无意义。
(三)合作的内容不合适
为了迎合形势,为了调节课堂气氛,有的教师动不动就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有的合作任务很简单,其实更适合自主学习,完全没必要合作学习;有的问题学生意见基本一致,也无需共同探讨;有些优美的文章,更适合通过朗读来体会文章的意境。
(四)缺乏有效调控
“合作学习是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指导与调控是分不开的。可惜我们的教师不能及时转变角色,溶入到讨论中,他们“袖手旁观”,甚至在做下一个环节的准备工作,因此出现了“表面繁荣”、“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
二、合作学习的内涵及优势
合作学习不是新课程的点缀和装饰。教师在运用合作学习时出现这些问题,我们认为主要是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不够全面,没能真正领会其中的精神实质,不明确它的优势在哪里。
1、什么是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美国的合作学习专家尼尔·戴维森曾提出了合作学习的七个要点:(1)小组合作完成、讨论、解决难题;(2)小组成员面对面交流;(3)小组中合作互助的气氛;(4)个人责任感;(5)混合编组;(6)直接教授合作技巧;(7)有组织的相互依赖。合作学习是相对“个体学习”而言的,它虽然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学习方式之一,但并非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需要合作学习,也并非每课必用。
2、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西方合作学习小组专家罗伯特·斯来文、罗杰、大卫·约翰逊等人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有助于促成富有成效的、积极活跃的学习,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投身到更多样的体验当中,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发表意见、采取主动、作出选择,能够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小组合作学习能起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即能引起了彼此思维的有效碰撞,产生高于个体先前认知水平的新思维。这一学习方式能强化学生的社会交往意识和社会角色规范,能培养儿童的协作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特别是差生的自尊,能够改善人际关系,培养儿童与他人平等相处的良好习惯等。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对于改善课堂心理气氛,促进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合作学习的提效策略
当我们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合作学习的内涵及优势有了了解以后,我们就可以采取一定的对策改进我们的合作学习,来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一)重视合作小组的组建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学生之间能力倾向、兴趣爱好、个性特征诸多方面存在差异,故合作小组应该灵活组建,遵循以学生发展需要为本的原则。在组建合作小组的时候,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尊重学生自愿,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通常4-6人为宜。为了让合作小组的所有成员人人有事可做,小组内还应有明确的分工,力求使每个学生体验到个人的价值。即小组里每个成员都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一项特殊的职责。如负责人要负责掌握小组学习的全局,分配发言机会,协调小组学习的进程;记录员要负责记录下小组学习的结果;报告员要负责向全班汇报小组学习的结果;检查员要负责检查、记录小组成员的学习时间、学习效果,确保每位成员完成学习任务。
需要说明的是,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身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为弥补学生的不同差异,可定期或针对性地进行角色轮换,让每个组员都有代表集体展现自我的机会。小组是由共同目标结合成的集体,如果每个人都有小组的归属感和荣誉感的话,成员将会团结一致,共同出谋划策,为小组目标的达成作出努力。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能把一个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二)明确提出合作目标
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学生合作的前提条件。在制定小组学习目标时,教师要根据课时计划的要求与学生学习实际,科学地设计语文基础训练目标与合作学习的情感和态度的培养目标等。
例如在教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时,我先让学生自主学习:读读诗句,观察插图、联系注释想想诗意;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小画家、翻译家、朗诵家、小老师中的一个角色,分别以特有的方式表达对诗的感悟。当小画家的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诗境,当翻译家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诗句所描绘的意境,当朗诵家的声情并茂地朗诵诗句,当小老师的负责解答小组成员遇到的一些简单疑难;然后再让学生推荐汇报学习结果,班中其他学生当小评委,与汇报的同学进行交流,教师只在关键处进行点拨、调控。这样,学生不仅各取所需,各展所长,在充分民主、轻松愉悦、乐于探究的氛围中学懂了古诗,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张扬,课堂呈现出精彩纷呈的多元化感悟。
合作学习的目标与要求不能定得过多过高。过多,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不能完成任务;过高,学生达不到学习要求。二者都影响合作学习的效益。
(三)敏锐捕捉合作时机和内容
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 选准小组合作的时机,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关键。合作学习应有明确的指向性、价值性,要在真正需要时用,不能频繁滥用。课堂上合作要抓住时机,不能单凭教师个人的愿望,不痛不痒地为合作而合作。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 当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愿望的时候;当一定数量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疑难问题,通过个人努力无法解决的时候;当学生的意见出现较大分歧,需要共同探讨的时候。这时的分组合作,才有效益,才能调动小群体集体的智慧,才能让学生感受合作的意义,享受合作成功的愉快。
应该说独立思考仍然是最佳的思维品质之一,能独立习得的一般就不要安排“合作学习”。我认为应尽可能在课文的重点处或难点处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在课文设置的空白处或悬念处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在课文看似矛盾的地方或易于引发争论的地方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在学生就某一问题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时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应始终瞄准文本这个靶子。
如在教完《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一文后,教师提问: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学生意见不一,教师抓住这个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学生一定会争论不休,兴趣盎然。
(四)适时科学调控
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取得实效,教师要适时变换角色,参与其中的学习、合作、交流,做个平等的参与者,耐心的引导者,热情的帮助者。
1、调控合作参与意识。当个别学生胆小或有自卑心理,羞于启齿时,则要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激励他们不要怕说错,暴露错误则有利于进步。当个别学生过分好胜,惟恐自己落在他人后面,以至于还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就抢先发表意见时,则要教育他们学会照顾和尊重他人。
2、调控合作中的矛盾与冲突。在合作学习中孩子们不可避免会发生冲突,教师不能为强调友好与合作而一味指责任何冲突,应鼓励他们去协调合作中的认知冲突。在学完《牛郎织女》一文时,教师让学生讨论现在科技发达了,可以用什么方法帮助他们团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选择一种小组成员最为认可的办法,在全班交流。然而小组内学生争论激烈,都认为自己的方法好,都想用自己的观点代表小组的观点加以陈述。至此,学生合作出现了冲突。我让同学们站到别人的角度想一想,找一找别人的方法有哪些优点,再想一想自己的想法有哪些缺点,然后再下结论。出现冲突到协调的过程中,我的这一引导促使孩子从更多角度、更细致地去考虑问题,促使他们学会反思自己的观点。
3、调控合作时间。合作前先要留有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再进行小组合作,并给学生留有松紧适度的时间。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当作一种时尚,看到热热闹闹的场面形成了,就以为合作起效果了,于是草草收场,也不管学生合作是否结束,也不管学生兴趣正浓。如果这样,就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抑制学生思维的发展。
4、应该允许小组之间的合作。合作学习并非单纯小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合作,应拓展到各个学习小组之间。当一组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难题时,可以向另一组请教。
(五)科学评价合作效果
我在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注重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参与积极性,合作诚意,合作技能技巧和小组总体成绩等方面作为评价的非常重要的方面。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只有抓住恰当的时机,安排合适的内容,进行科学调控,并与教师的讲解、指导有机结合,定能发挥其巨大作用,一定会收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效果。
合作学习是上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受到国外教育界的普遍重视和广泛应用。这一教学理念,顺应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革新传统的单一接受式学习方式的要求,更引起我国一线教师的高度重视。随着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形式被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有些教师对合作学习还缺乏一定的理性认识,从而导致合作流于形式,实效性不强。本文就当前小语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现状、产生的误区作出剖析,并结合实际提出相应对策,对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合作学习的现状剖析
目前,相当一部分的语文课堂教学,片面追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存在“生搬硬套”,“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尤其是在公开课上,“合作学习”演变成为“灵丹妙药”,成了“课改标签”,开课必贴。教师不管需要不需要,应该不应该,合适不合适,一概用上,课堂教学表面看似热热闹闹,全员参与,实则一盘散沙,导致合作学习过于形式化、表演化。合作学习的低效性已经成为了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笔者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留心观察,仔细分析后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随意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合作小组组建要求成员在成绩、能力倾向、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方面具有异质性。为了便于管理,我们在平时上课时只是要求同桌或临桌组合为一合作小组,这有很大的偶然性。例如:有的小组优等生聚集,他们自我优越感强,合作时你争我抢,谁也不让谁,显得十分霸道;有的小组能力较弱,成员胆怯、自卑、缺乏信心,常常出现冷场,合作无法进行下去的局面。
(二)合作目标不明确
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是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展开的。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合作学习的基础。有些教师在布置任务时语言含糊、罗嗦,指向不明确。学生不明白教师到底要他们讨论什么,合作什么,因此只能是脱离主题的闲聊。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其实合作盲目、低效,毫无意义。
(三)合作的内容不合适
为了迎合形势,为了调节课堂气氛,有的教师动不动就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有的合作任务很简单,其实更适合自主学习,完全没必要合作学习;有的问题学生意见基本一致,也无需共同探讨;有些优美的文章,更适合通过朗读来体会文章的意境。
(四)缺乏有效调控
“合作学习是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指导与调控是分不开的。可惜我们的教师不能及时转变角色,溶入到讨论中,他们“袖手旁观”,甚至在做下一个环节的准备工作,因此出现了“表面繁荣”、“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
二、合作学习的内涵及优势
合作学习不是新课程的点缀和装饰。教师在运用合作学习时出现这些问题,我们认为主要是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不够全面,没能真正领会其中的精神实质,不明确它的优势在哪里。
1、什么是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美国的合作学习专家尼尔·戴维森曾提出了合作学习的七个要点:(1)小组合作完成、讨论、解决难题;(2)小组成员面对面交流;(3)小组中合作互助的气氛;(4)个人责任感;(5)混合编组;(6)直接教授合作技巧;(7)有组织的相互依赖。合作学习是相对“个体学习”而言的,它虽然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学习方式之一,但并非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需要合作学习,也并非每课必用。
2、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西方合作学习小组专家罗伯特·斯来文、罗杰、大卫·约翰逊等人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有助于促成富有成效的、积极活跃的学习,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投身到更多样的体验当中,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发表意见、采取主动、作出选择,能够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小组合作学习能起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即能引起了彼此思维的有效碰撞,产生高于个体先前认知水平的新思维。这一学习方式能强化学生的社会交往意识和社会角色规范,能培养儿童的协作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特别是差生的自尊,能够改善人际关系,培养儿童与他人平等相处的良好习惯等。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对于改善课堂心理气氛,促进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合作学习的提效策略
当我们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合作学习的内涵及优势有了了解以后,我们就可以采取一定的对策改进我们的合作学习,来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一)重视合作小组的组建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学生之间能力倾向、兴趣爱好、个性特征诸多方面存在差异,故合作小组应该灵活组建,遵循以学生发展需要为本的原则。在组建合作小组的时候,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尊重学生自愿,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通常4-6人为宜。为了让合作小组的所有成员人人有事可做,小组内还应有明确的分工,力求使每个学生体验到个人的价值。即小组里每个成员都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一项特殊的职责。如负责人要负责掌握小组学习的全局,分配发言机会,协调小组学习的进程;记录员要负责记录下小组学习的结果;报告员要负责向全班汇报小组学习的结果;检查员要负责检查、记录小组成员的学习时间、学习效果,确保每位成员完成学习任务。
需要说明的是,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身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为弥补学生的不同差异,可定期或针对性地进行角色轮换,让每个组员都有代表集体展现自我的机会。小组是由共同目标结合成的集体,如果每个人都有小组的归属感和荣誉感的话,成员将会团结一致,共同出谋划策,为小组目标的达成作出努力。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能把一个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二)明确提出合作目标
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学生合作的前提条件。在制定小组学习目标时,教师要根据课时计划的要求与学生学习实际,科学地设计语文基础训练目标与合作学习的情感和态度的培养目标等。
例如在教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时,我先让学生自主学习:读读诗句,观察插图、联系注释想想诗意;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小画家、翻译家、朗诵家、小老师中的一个角色,分别以特有的方式表达对诗的感悟。当小画家的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诗境,当翻译家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诗句所描绘的意境,当朗诵家的声情并茂地朗诵诗句,当小老师的负责解答小组成员遇到的一些简单疑难;然后再让学生推荐汇报学习结果,班中其他学生当小评委,与汇报的同学进行交流,教师只在关键处进行点拨、调控。这样,学生不仅各取所需,各展所长,在充分民主、轻松愉悦、乐于探究的氛围中学懂了古诗,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张扬,课堂呈现出精彩纷呈的多元化感悟。
合作学习的目标与要求不能定得过多过高。过多,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不能完成任务;过高,学生达不到学习要求。二者都影响合作学习的效益。
(三)敏锐捕捉合作时机和内容
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 选准小组合作的时机,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关键。合作学习应有明确的指向性、价值性,要在真正需要时用,不能频繁滥用。课堂上合作要抓住时机,不能单凭教师个人的愿望,不痛不痒地为合作而合作。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 当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愿望的时候;当一定数量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疑难问题,通过个人努力无法解决的时候;当学生的意见出现较大分歧,需要共同探讨的时候。这时的分组合作,才有效益,才能调动小群体集体的智慧,才能让学生感受合作的意义,享受合作成功的愉快。
应该说独立思考仍然是最佳的思维品质之一,能独立习得的一般就不要安排“合作学习”。我认为应尽可能在课文的重点处或难点处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在课文设置的空白处或悬念处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在课文看似矛盾的地方或易于引发争论的地方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在学生就某一问题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时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应始终瞄准文本这个靶子。
如在教完《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一文后,教师提问: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学生意见不一,教师抓住这个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学生一定会争论不休,兴趣盎然。
(四)适时科学调控
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取得实效,教师要适时变换角色,参与其中的学习、合作、交流,做个平等的参与者,耐心的引导者,热情的帮助者。
1、调控合作参与意识。当个别学生胆小或有自卑心理,羞于启齿时,则要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激励他们不要怕说错,暴露错误则有利于进步。当个别学生过分好胜,惟恐自己落在他人后面,以至于还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就抢先发表意见时,则要教育他们学会照顾和尊重他人。
2、调控合作中的矛盾与冲突。在合作学习中孩子们不可避免会发生冲突,教师不能为强调友好与合作而一味指责任何冲突,应鼓励他们去协调合作中的认知冲突。在学完《牛郎织女》一文时,教师让学生讨论现在科技发达了,可以用什么方法帮助他们团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选择一种小组成员最为认可的办法,在全班交流。然而小组内学生争论激烈,都认为自己的方法好,都想用自己的观点代表小组的观点加以陈述。至此,学生合作出现了冲突。我让同学们站到别人的角度想一想,找一找别人的方法有哪些优点,再想一想自己的想法有哪些缺点,然后再下结论。出现冲突到协调的过程中,我的这一引导促使孩子从更多角度、更细致地去考虑问题,促使他们学会反思自己的观点。
3、调控合作时间。合作前先要留有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再进行小组合作,并给学生留有松紧适度的时间。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当作一种时尚,看到热热闹闹的场面形成了,就以为合作起效果了,于是草草收场,也不管学生合作是否结束,也不管学生兴趣正浓。如果这样,就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抑制学生思维的发展。
4、应该允许小组之间的合作。合作学习并非单纯小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合作,应拓展到各个学习小组之间。当一组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难题时,可以向另一组请教。
(五)科学评价合作效果
我在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注重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参与积极性,合作诚意,合作技能技巧和小组总体成绩等方面作为评价的非常重要的方面。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只有抓住恰当的时机,安排合适的内容,进行科学调控,并与教师的讲解、指导有机结合,定能发挥其巨大作用,一定会收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