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谈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对话

【作者】 张 雪

【机构】 滨州市无棣县鲁北工业园实验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教师作为师生平等对话中的“首席” ,在语文课堂上,要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赏识鼓励学生,努力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对话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住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阅读心理过程,或激发兴趣,或启迪思维,或引导点拨,给学生倾注浓浓的人文关怀。
  一、对话启迪智慧
  真正意义上的师生间教学对话,是一种多层次多角度的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好的对话是对学生智慧的启迪,教师不能轻易的放过去,要抓住这样的点,或提醒,或总结,整合学生混杂的语言、思路,唤醒学生智慧的大门。
  在教学古诗《寻隐者不遇》时,有学生问:这位隐者是谁?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侠客、高僧、道士、神仙……大家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我引导大家再仔细地读一读古诗,边读边想,诗中的哪些词语可以透漏出这位隐者的身份?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大增,讨论十分热烈。有的说:“我从‘采药’这个词里想象隐者一定是个医术高超的人。”有的说:“‘云深’说明隐者为了救济他人不辞劳苦,不怕艰险,到云雾缭绕的高山上采药,这种品格让我感动。”有的还说:“我觉得‘云’‘松’这两个词象征隐士的品格像松树像白云一样高洁。”
  在《庐山云雾》的教学中,我引领学生通过品词析句,领会文章的语言美,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时,连续有两位学生读课文“雨后的夕阳如同一轮火球……”时,都念成了“雨后的夕阳如同一团火球……”。我便趁势让学生讨论:
  “一轮和一团有什么区别?作者为何不用一团而用一轮?”然后,请大家先认真读课文,再在四人小组讨论。经过读文、思考、讨论,学生提出了很多有创意的回答:生a:“一轮”与“一团”都能形容太阳,但“一轮”写出了上升的太阳似乎像滚动的车轮。生b:因为当时太阳周围云雾翻飞,波涛起伏,在它们的映衬下,朦胧中的太阳不正像滚动着的车轮吗?所以用“一轮”更合适。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恰切地把握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灵活地调整课堂教学,并恰如其分地开发利用,使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走向深入,课堂上学生才会意趣横生,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二、对话呵护心灵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孩子的内心世界其实是敏感而脆弱的,嘲讽和冷漠足以扼杀灵魂,我们要用真情去为他们建筑一座爱的堡垒。尊重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这是教育成功的一件法宝。
  在教学《可贵的沉默》时,我组织学生交流“爸爸妈妈是怎么给自己过生日的?”学生们回答的很精彩,有一个小女孩这样回答“每个同学过生日这天,有爸爸妈妈的陪伴都特别开心。可是我的爸爸妈妈离婚了,谁都不愿意要我,生日这天冷冷清清的,我很难过……”我鼻头一酸,轻轻地走过去,把她搂在怀里,安慰说:“孩子,别难过,虽然他们离婚了,但是你要相信他们对你的爱并没有减少半分。”也许我的话语并不能完全消除孩子内心的伤痛,但这份情,这份抚慰,在心灵的尊重中,化解成对孩子未来鼓舞的无限力量。
  曾经我听过一节很出色的课,课题是《最大的麦穗》。教学中有一段精彩的师生对话,我们一起来品悟品悟。
  师:请你们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让大家共同分享你“收获”的快乐!
  生:苏格拉底要求其弟子去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表面上是提出一种要求,实际上是告诉弟子们:时间不能倒流,生命不能重复!有句话说得好:“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人生的路上,我们要把握住每一次机会,不要错失良机。因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
  师:你理解透彻,语言精当,表达流畅,且自信满怀。老师非常欣赏你,咱们握握手!(老师在用心表扬学生。)
  生:苏格拉底是一位好老师,他教导弟子,不在教室,在麦田;不用课本,用麦穗;不是直接告诉他们一个道理,而是让他们亲自实践,自己悟出道理。
  师:你不是在批评我吧!(学生都笑了)的确,“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应该向苏格拉底学习,同时也应该向你学习,因为你会读书,能够读出文字背后的声音。
  (“你不是在批评我吧”,小小的幽默让心与心的距离更近了!)
  生:课文最后一句话——“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让我懂得“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也应该注重现实。比如,我的追求是考上北大,如果南大录取了我,我首先要上,以后还可以再考北大的研究生呀!
  师:这样,你既读了南大又读了北大,如此的大学经历,是美妙的,也是双赢的!(从书中取出一片竹叶)这是我去年从清华校园摘的,我想赠给你,希望六年后,能读到一封来自高校的信,而这封信正是你写的。
  生(激动地从老师的手中接过竹叶):一定会的!
  生:我认为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很笨,他们太听老师的话了,只知道去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结果两手空空。他们为什么不留下一穗呢?因为一大于零呀!
  师:好一个“一大于零!”(从课本里拿出一片银杏叶,走到学生的面前)知道这是什么吗?
  生:银杏叶!
  师:这可不是一片普通的银杏叶,它是我从家乡百年的银杏树上采下来的。我一直把它珍藏在书本中,想着如果有一天哪位同学的语言触动了我的思维,震撼了我的心灵,我就将这片叶子赠给他。(说完,双手递过这片银杏叶)(学生激动地双手捧起这片叶子!)(全体师生热烈鼓掌!)
  老师赠的哪里是一片叶子呀!他把自己对学生的欣赏,把自己一颗喜爱的心送给了孩子!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灵魂唤醒另一颗灵魂。“爱是教育的润滑剂”, 它潜移默化地浸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三、对话流淌真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在教学《水》这篇文章时,对第二自然段我主要是通过师生对话来体现水的重要性。
  师:作者对水的感受是那样真切,尤其是下了一场雨,在他们看来感觉过节一样。我们过节的时候是怎么样的?
  生:我们会在过节的时候燃放烟花爆竹,街上挤满了人。
  师:这叫热闹。
  生:我们小孩子都穿上了新衣服,能收到红包。
  师:这叫快乐。
  生:过节的时候,父母都不催我们上床睡觉了,想玩多久就多久。
  师:这叫痛快。
  师:请同学们大声地读一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用心感受下场雨像过节一样的感觉?
  学生的自我感受,包括阅读疑问和阅读体会。阅读的初始感受往往还没有被概念化的认识所遮蔽,可能幼稚,也可能独创。从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出发,学生自己的不够深刻认识,胜过别人的深刻认识。有个性的独创的理解,是对文本意义的丰富和创造。
  再如在教学《凡卡》一课,体会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辛时,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童年生活在比较中来谈体会,可以自己对自己说,也可以对别人说,然后组织集体讨论交流。学生的情绪受到文字的感染,热烈的进行交流,言辞之间是真情的流露。有的说:凡卡每天只能吃一点面包,一点稀粥,而我却每天大鱼大肉,还挑食,不吃这个不吃那个,太不应该了。有的说:我在温暖的被窝里,太阳出来了还不想起床。凡卡却睡在过道里阴暗潮湿,老板的小崽子一哭,他就不能睡觉。这样的折磨对一个孩子来说太残忍了。还有的想对老板、老板娘说:“你们对凡卡也太狠毒了,他只是一个九岁的孩子,你们就这样对他,你们也有你们自己的孩子,要是有人这样打你们的孩子,你们能受的了吗?”对话的过程是承载着情,只有情才能打动学生,只有真情才能打动每个听众。
  印度诗人泰戈尔有这样一句名言:“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在平等对话中,思想与思想碰撞,情感与情感交融,心灵与心灵拥抱,一颗颗童心才得以无拘束地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