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析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中现存的一些误区

【作者】 刘雪英

【机构】 蓬安县锦屏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生活化教学本是数学提质和让学生看到数学知识实用性的有效方法,但由于我们一些教师认知上的不足和做法的偏激导致了一些误区出现,致使数学教学不高效。本文就此探讨了把生活等同于数学、举例脱离实际和情境过于牵强等一些教学不当的做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误区;现存
  古今中外不乏倡导生活化的教育家及教育理论,其中最为我们中国教师熟知的便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及他所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培植学生生活力”、“教学做合一”等生活化教学主张。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数学教育过多地注重了纯知识的传授与灌输,忽视了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走上了“应试化”之路。在新的课程改革和“五育合一”课堂改革中数学教学生活化再次成为了一线教师关注的热点,特别是在实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重视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要求之后很多教师更加推崇了生活化这种教学思想的指导实践。“生活化”在数学课堂、教材和试题中随处可见。我们知道,来源于生活的数学应反哺于生活并做服务生活的利器,但教学不仅是为解决生活问题而来,更多的要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各门知识提供方法和数据论证能力。因此,过于生活化的教学就难免出现一些不当。下面,本文将结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对其中的一些误区谈一些拙见。
  一、把生活等同于数学,忽视数学本质
  数学是对生活的抽象概括,虽源于生活但已不是生活。很多教师认为生活化教学就是把数学当作生活或者更加错误地认识生活就是数学,这是对数学本质的误解。而有些教师放大生活情境应用,把情境作为引进生活入课堂的容器,长时间地停留在生活情境中,导致课堂时间安排极为不合理,特别是在导入环节中,过长的情境实施不但不能很好地导入新知还分散了学生注意力以及对新知的需求。这样的教学除了表面的热闹没有大大实际的教学意义。正是在这儿过多的耗了时间又导致后面的流程受挤压,学生独立思考时间也被挤占,教学小结也得不到保证。这样的生活化是典型的误区,是效率低下、效果不足的代名词,应给予否定。
  例如在教学《负数的初步认识》时我们如果利用现实中“买东西”或“卖东西”这样的场景来教学未必能收到好的效果,因为学生不能从这样的事件中看到正反面,虽然结合了现实有真实性,但情境不利于学生发现有正的一面也有负的一面。但如果我们从“说反话”的游戏情境来导入,如师说“前进100米”学生说反话就是“后退100米”,这样的情境却大不一样,又如电梯上升5层、零上5摄氏度、从银行取出1000元等话语中要求学生“说反话”。这样的游戏情境就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一种特殊的表示一正一反的两个量,即正负数就出现了。这样的生活情境才是“现实”的,有意义的,而不是人为编造地视生活为数学。
  二、举例脱离实际,分散学生注意力
  课堂中我们教师所举之例虽然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影子,但我们发现,这些影子只能在我们成人视域中找到。新课标倡导的生活化教学首要要求就是要立足学生经历,符合他们认知特点。否则就会贴上脱离生活实际和学生数学现实的标签。这样的教学运用不仅不能把学生认知触觉引向对知识的发现,还分散了注意力,把对知识的需求改变成了对生活事件的解决或判断等方向上去了。例如在教学“加减乘除”为主题的四则运算题目时,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就会营造超市购物的情境来展开,通过多媒体呈现啤酒、篮球、钢笔、白菜、大米等以及它们价格,要求学生完成用50元钱去购买几种商品回家的题目。从题目面看,学生解决这个题目并不难,也能帮助学生有选择地完成题目任务,有一定开放性,看似可好,但在实际中我们发现该课堂上学生并不没有对此去思考,而是过多地争论50钱连一个儿童篮球就买不到的事。这种注意力的转向最终还不得不使教师把50元改成200元,而一数字的扩大又带来了学生计算上的难度,过大的买的空间又却让学生不好把握。这样的生活化所带来的误区在现实生活中还有过多表现,值得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静下心来思考和选择。不论偏离生活还是脱离生活的素材引用我们都必须谨防它出现在我们有效课堂之中。
  三、情境过于牵强,阻碍学生数学能力发展
  数学知识是发展的,其逻辑性不能由生活的逻辑来替代,也找不到完全对应的现实事件或生活现象。课堂上创设的情境无论多么完整都不能完全包含一个完整的知识点。我们教学时把生活引进课堂通过情境方式呈现出来,很多时候为了教学需要而只能“断章取义”,从某一个侧面去挖掘我们需要的意义,以帮助我们新知导入或教与学。否则就只能人为编造情境,使情境变得牵强,生活性不足,数学化严重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射线的认识”这一课时我曾看到一位年轻老师为了生活化竟把直线、射线、线段这三种并不相干的“线型”却分别比作成“线爸爸”、“线妈妈”和“线宝宝”这样的一家三口。这种情境看似符合小学低段学生认知特点,既亲切又生活化,但我们发现,这样的情境不真实,很牵强。原因在于这三种线型在生活中本身就是无处不在,生活中的实例利用多媒体就可有效唤醒学生经历,何必多吃一举地这样来打比方,而且学生还不好理解,甚至还会引起谁当爸妈谁扮儿子的讨论思考,反而不助于学生学习和能力发展的需要。
  的确,数学高效教学应走生活化之路。这个一个好理念和策略,但进课堂的生活能成为高效教学的素材必须要经过科学化选择和处理,才能更好地助力我们提效提质,否则,仍然会使我羁绊,进入到误区中。
  参考文献:
  [1]王中正,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误区及对策初探[J].中小学教育,2018年。
  [2]蔡静萍,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