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作者】 田俊辉

【机构】 蓬安县桑梓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良好的教育是关键。而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关键词:学前儿童       家庭教育    误区       原则      
        什么是学前儿童? 按照国内外现行的医学以及心理学的分类:出生和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婴儿期(1个月—1岁)学步儿期(1—2岁)早期儿童期(2—6岁).通常把这几个阶段统称为儿童期,即把正式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前的儿童统称为学前儿童。
  那什么是“家庭”?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开始生产另一些人,即增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这就是家庭。”
  《汉语大辞典》关于家庭使这样定义的:“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单位,成员包括父母、子女和其他共同生活的亲属。①
  下面我们将简单探讨下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一、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定义
        学者们众说纷纭,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由家庭里的长者(其中主要是父母)对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② “家庭教育应当是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实施的一种教育。”家庭教育包括父母教育子女和家庭成员之间互相教育两个方面。其中主要是父母教育子女”③等等。
        二、家庭教育误区 
        小婴儿在家庭的怀抱里逐渐长大,然后融入社会。家庭使儿童从生物的人发展成为社会的人。而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所以父母的儿童观、教育观、人才观,对孩子都将产生重要作用。
  我针对我班做了简单调查,归纳总结其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并简单分析原因。
        (一)误区
        1.过分溺爱:学前儿童以自我为中心去认识事物。但是,有些家长对这种情况没有把握“尺度”。事事顺从孩子,满足孩子所有的需要,孩子逐渐形成“我想要什么,就一定能得到”的思维逻辑。家长的无原则的爱,使孩子成为了家庭里的小公主,小皇帝。
        2.期望过高:很多孩子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变现为目标过高,错误的认为孩子一定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盲目的制定发展目标。
        3.包办替办:父母不明确自己应尽的责任,不清楚自己的角色,不懂得做父母的责任是应该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孩子。事事都替孩子完成。
        4.严格管教:有些家长认为,父母是一家之主,孩子应该惟命是从,孩子有一点不符合家长的期望,就横加指责或者打骂,这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心里压力。
        5.重养育轻教育;我们班许多孩子由老人养育,他们重养育,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但却忽略孩子心里关爱。他们只是认为学前教育就是让孩子们满足身体需求就好,而忽略对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培养。
        6.重智轻能:家长总是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特别重视孩子的智育。有些家长甚至不顾孩子的身心发展,过早实行小学教育。而对于能力的培养则比较忽视,不重视孩子的社交、动手等方面的能力。
        7.重言传轻身教:许多家长认为教育孩子就是“说”孩子,把“言教”作为家庭教育的唯一方式或主导方式,而忽略“身教”。
        (二)原因
        1.家长的主观随意性。
        有的家长自以为最了解孩子,而忽视沟通,甚至拒绝交流,只是轻信,胡乱猜测。这样就错过了许多关于孩子的重要“情报”。当孩子有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恶性循环。如孩子的安全感的得不到满足时,不仅会影响孩子的性格的发展,而且可能影响到孩子今后的社会化及对人生、家庭、社会的看法等。
        2.家长缺乏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及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特点的知识。
        有些家长缺乏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特点的相关知识,就阻碍了家长对孩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孩子,孩子在发展速度与程度上不同;孩子在兴趣爱好和需求方面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3.亲子关系没有一定的宽容和宽松度。
  在学龄前期,家长与幼儿相处的时间最长,如果亲子关系没有一定的宽容和宽松度,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思想、空间、时间,我们要尊重他们。
  4.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和人才观。
   家长不同的儿童观,不同的家庭教育模式,不同的教育行为,将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许多家长将子女视为小大人,谓之“三岁看老”,认为幼小不成器,长大难成才,从而放弃对子女的教育培养。  
        学前儿童家长的人才观,主要集中体现在学前儿童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上,不同的期望会产生不同的教育行为。
        5、祖辈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占主要作用
        许多父母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于是把孩子托付给家里的老人。老人的教育过程中,感情多余理智。如具体表现为老年人对孙辈疼爱过度事事包办替办等。
        6、家长忽视自身对孩子的影响
  学前儿童学习主要是以模仿为主,而家庭教育渗透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家长更应该重视“身教”,处处给孩子做出榜样,使孩子信服,使孩子学习家长,从而自我教育。
        三、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
        1.寓教于生活和娱乐中的原则
        学前儿童在身体和心理发展均不成熟,这一阶段的幼儿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社会生活技能的,所以要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2.理性施爱与要求适度相结合
        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家长要用无私的爱和热情来对待子女,但同时也要理智与情感相结合。
        没有要求就没有教育。过度放纵,会使孩子随波逐流,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而学前儿童家长对孩子教育要求的适当合理,可以转换为孩子的自身需求。这对孩子的个性培养和行为习惯培养作用重大。
        3.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相结合
        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不能只单纯的重视某一方面的技能,而忽略其全面发展。比如:有些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艺术培养,单纯的学习某些艺术技能。这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对孩子的成长也是不利的。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德智体美劳能够全面发展,但是却忽略了孩子自身的差异性。这需要家长正视、了解孩子的个性,因材施教。
        4.家庭教育要与幼儿园教育相结合
  幼儿园教育在学前儿童也是不可忽略的。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家长应该多与幼儿园联系,在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要求与做法上与幼儿园保持一致,实施同步化教育,使孩子更快、更有效的形成良好的习惯。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家庭教育对人一生所产生的作用,是其他教育所无法替代的。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家庭的幸福美满,请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参考文献:        
        ①罗竹风,《汉语大辞典》[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年3月第一版,第1469页
        ②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5页
        ③《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编辑,《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M],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1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