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作者】 冯 灵
【机构】 神木第六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事物,进行某种活动的一种意识倾向。教学中要认真挖掘,善于利用多种形式使学生产生兴趣,从课堂教学做起,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始终处于积极兴奋、迫切索取知识的心里状态,充分发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作用。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事物,进行某种活动的一种意识倾向。这种兴趣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的。目前,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提倡减负增效的教改形式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现就这一问题本人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直观操作,引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的直观操作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手段。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操作教具,给学生直观演示,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后,再组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摆一摆、拼一拼、分一分、移一移,使学生在亲自经历和创设的直观形象中愉快地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首先用实物演示,把8支彩笔平均分给4个小学生,让学生注意观察教师的分法,学生通过观察,初步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再让学生用学具小棒分一分,边分边说说“平均分”的方法。这样留给学生的印象比较形象和深刻,学生在饶有兴趣的直观操作中体会除法的含义,既学的轻松、愉快,又能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
二、创设悬念,增进学习兴趣
教学中,教师创设一些启发性、趣味性的悬念题让学生思考,可以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养成努力探索知识的行为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时,教师先写出几个数,让学生计算,学生算完后,告诉他们老师不用计算便可知道哪个数能否被2、3、5整除。也可以让学生随意说数,老师来判断,学生对此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老师不用计算,是怎样判断出来的?”这一悬念有机地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其中的奥秘。这样就可以在轻松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精心设问,调动学习兴趣
设置一定的疑问,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启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好奇心,调动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可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教学中多问几个为什么,问得有意义,问在关键处,能使学生学得顺利,理解得透彻。如在学习“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时,先让学生计算几道有余数的算式后,观察结果并提问:“比较每道题中的除数和余数,看看能否发现什么规律?”此时学生处于积极思考的思维状态中,争先恐后地回答自己所发现的规律。又如在教学“倒数”时,在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后,改变过去由教师出题让学生求出倒数的做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出题。第一个学生出题,同学们争先恐后、兴致盎然地很快说出它的倒数,当第二个学生出题后,教师便开始伺机发问:能不能出有新意的题目?这一富有“挑战性”的提问,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激励学生凝聚认知注意力去另辟蹊径。这时学生积极动脑,出的数有假分数、带分数、小数、整数以及特殊的数“1”“0”等,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学生求例数的积极性,从而把创新意识转化为创新行为。
四、游戏竞争、激励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进行一些有趣的游戏,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气氛中掌握数学知识,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教学中,采用“开火车”、“对口令”、“找朋友”、“夺红旗”等游戏形式的教学,学生喜爱,学的也轻松。如在教学“相遇应用题”时,可以先拟出一道习题:一段路长600米,老师和同学同时相向而行,老师每分钟走 80米,是学生每分钟走的速度的2倍,几分钟后老师和学生相遇?对这样的题目,先让学生分组进行相互讨论,采用竞赛的形式,既可以培养和提高其运用数学的能力,又可以解决一些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教学中要认真挖掘、加工教材,善于利用多种形式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特征,从课堂教学做起,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处于积极兴奋、迫切索取知识的心理状态,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使他们“愿学”、“会学”,充分发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作用。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事物,进行某种活动的一种意识倾向。这种兴趣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的。目前,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提倡减负增效的教改形式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现就这一问题本人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直观操作,引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的直观操作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手段。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操作教具,给学生直观演示,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后,再组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摆一摆、拼一拼、分一分、移一移,使学生在亲自经历和创设的直观形象中愉快地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首先用实物演示,把8支彩笔平均分给4个小学生,让学生注意观察教师的分法,学生通过观察,初步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再让学生用学具小棒分一分,边分边说说“平均分”的方法。这样留给学生的印象比较形象和深刻,学生在饶有兴趣的直观操作中体会除法的含义,既学的轻松、愉快,又能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
二、创设悬念,增进学习兴趣
教学中,教师创设一些启发性、趣味性的悬念题让学生思考,可以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养成努力探索知识的行为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时,教师先写出几个数,让学生计算,学生算完后,告诉他们老师不用计算便可知道哪个数能否被2、3、5整除。也可以让学生随意说数,老师来判断,学生对此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老师不用计算,是怎样判断出来的?”这一悬念有机地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其中的奥秘。这样就可以在轻松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精心设问,调动学习兴趣
设置一定的疑问,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启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好奇心,调动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可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教学中多问几个为什么,问得有意义,问在关键处,能使学生学得顺利,理解得透彻。如在学习“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时,先让学生计算几道有余数的算式后,观察结果并提问:“比较每道题中的除数和余数,看看能否发现什么规律?”此时学生处于积极思考的思维状态中,争先恐后地回答自己所发现的规律。又如在教学“倒数”时,在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后,改变过去由教师出题让学生求出倒数的做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出题。第一个学生出题,同学们争先恐后、兴致盎然地很快说出它的倒数,当第二个学生出题后,教师便开始伺机发问:能不能出有新意的题目?这一富有“挑战性”的提问,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激励学生凝聚认知注意力去另辟蹊径。这时学生积极动脑,出的数有假分数、带分数、小数、整数以及特殊的数“1”“0”等,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学生求例数的积极性,从而把创新意识转化为创新行为。
四、游戏竞争、激励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进行一些有趣的游戏,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气氛中掌握数学知识,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教学中,采用“开火车”、“对口令”、“找朋友”、“夺红旗”等游戏形式的教学,学生喜爱,学的也轻松。如在教学“相遇应用题”时,可以先拟出一道习题:一段路长600米,老师和同学同时相向而行,老师每分钟走 80米,是学生每分钟走的速度的2倍,几分钟后老师和学生相遇?对这样的题目,先让学生分组进行相互讨论,采用竞赛的形式,既可以培养和提高其运用数学的能力,又可以解决一些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教学中要认真挖掘、加工教材,善于利用多种形式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特征,从课堂教学做起,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处于积极兴奋、迫切索取知识的心理状态,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使他们“愿学”、“会学”,充分发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