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初探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的新教学模式
【作者】 马 荣
【机构】 神木第四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因此,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创设一种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并不断地自我反思,最终能灵活解决数学问题。多年来,笔者一直致力于初中数学课堂教改实践,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确立了以“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我反思”四步教学为基本流程的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通过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下面就与大家一起分享我在数学课堂四步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明确学习目标
在众多教学改革的原则中,情境教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在课堂上营造一个个富有情境的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投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情境教学讲究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强调兴趣的培养,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提倡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实践感觉中逐步认知、发展、乃至创造,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实践中,我经常巧妙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害怕数学——厌恶数学——喜欢数学——爱好数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创设情境可通过动手操作、看动画演示、做数学游戏、讲数学故事、联系实际生活等多种方式进行。可以是教师在课前设计的,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为研究需要而临时产生的尝试性研究活动。好的问题情境,必须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从知识的形成过程出发,贴近学生生活,带有激励性,挑战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统一起来。
二、自主探究,激发学习欲望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理念的最高境界。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所做的备课、组织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教学方法的选用等等工作,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使学生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教师适当地组织引导,让学生自主地尝试、操作、观察、动手、动脑,完成探究活动,并和学生一起分享数学发现的欢乐,一起为解决某些数学问题而思考、猜测和尝试,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自主探究性学习应体现以下几个原则:(1)情感性原则——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宽松、和谐的环境和氛围;(2)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3)指导性原则——教师要通过巡视,及时捕捉学生探究的各种信息,并进行针对性、适度性的点拨和指导;(4)培养兴趣原则——兴趣是探究的前提;(5)创新性原则——给学生充分自由想象的空间,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6)分步完成原则——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局限,教学中的探究不是一次就能完成,而是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产生矛盾——继续探究”的形式分步多次完成。
三、合作交流,提高数学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合作小组内自主探究,交流、对话,获得成效。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评价,达到教学互动、互促,形成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要注意以下几点:(1)合理分组。按学生学习可能性水平与学生品质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实行最优化组合,组建“学生合作小组”;(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且有思考价值,使得学生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尤其是提出的问题是“生长”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上的,这样学生对问题的钻研是一种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主动建构”;(3)小组合作交流和体现学生的自主性相结合; (4)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应是更多地对小组的评价,注重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及活动中的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缩小优差生的距离;(5)教师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教师既要巡视并检查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又要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引导、点拨,促进其思维的不断深化。
四、自我反思,深化知识结构
元认知理论认为:反思是学生对自己认识过程,认知结果的临控和体验。数学的理解要靠学生自己的领悟才能获得,而领悟又靠对思维过程的不断反思才能达到。如没有这一理性的反思,以上的方式就会流于表面化。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可以使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使认识上一个台阶,逐步完善认知结构,并进一步开拓探究的空间。因此,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是教学获得成功的保障。为有效培养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和能力,教师可在课堂上许多环节适时“布白”,如在出现规律处留下思考的空白,在创设情境留下悬念的空白,在新授部分结束后留下回味的空白……并给学生适度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或质疑问题,或自我发现,或答疑解难。让他们对自身活动进行回顾、总结以及具有批评性的再思考,求得新的、深入的认识或提出疑问作为新的教学起点,从而他们的思维得到了碰撞,认识得到了升华,体验得到了丰富,“元认知”能力得到了培养。
五、思考与体会
在实施上述四步流程的课堂教学模式时,应注意以下五个问题:
1.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并非是全盘否定传统的,而是应批判地吸收和继承。如学生对知识的必要模仿、记忆、听讲和练习,教师的启发诱导等都不能丢。
2.在教学活动中,应建立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在充分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中,表现自己的才能,发展自己的个性。
3.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教师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如教师应及时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和表扬学生的积极表现,从而使师生感情融洽形成共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数学能力。
4.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从而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锁,打开思维的大门,使学生愿意自我表现。
5.教师要及时了解、研究并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学中要鼓励和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水平,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发展的需要。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而言,不可能存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善于充分挖掘每种教学模式的功效,避免陷入教学模式单一僵化的误区。另外,从教学改革的角度看,教学模式的综合、灵活运用,本身就是创新和发展。优秀的初中数学教师,要在继承和发扬每种教学模式传统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整合与创建新的教学模式,注重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其它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衍生和发展更新更有效的教学模式,形成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
一、创设情境,明确学习目标
在众多教学改革的原则中,情境教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在课堂上营造一个个富有情境的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投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情境教学讲究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强调兴趣的培养,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提倡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实践感觉中逐步认知、发展、乃至创造,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实践中,我经常巧妙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害怕数学——厌恶数学——喜欢数学——爱好数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创设情境可通过动手操作、看动画演示、做数学游戏、讲数学故事、联系实际生活等多种方式进行。可以是教师在课前设计的,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为研究需要而临时产生的尝试性研究活动。好的问题情境,必须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从知识的形成过程出发,贴近学生生活,带有激励性,挑战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统一起来。
二、自主探究,激发学习欲望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理念的最高境界。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所做的备课、组织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教学方法的选用等等工作,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使学生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教师适当地组织引导,让学生自主地尝试、操作、观察、动手、动脑,完成探究活动,并和学生一起分享数学发现的欢乐,一起为解决某些数学问题而思考、猜测和尝试,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自主探究性学习应体现以下几个原则:(1)情感性原则——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宽松、和谐的环境和氛围;(2)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3)指导性原则——教师要通过巡视,及时捕捉学生探究的各种信息,并进行针对性、适度性的点拨和指导;(4)培养兴趣原则——兴趣是探究的前提;(5)创新性原则——给学生充分自由想象的空间,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6)分步完成原则——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局限,教学中的探究不是一次就能完成,而是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产生矛盾——继续探究”的形式分步多次完成。
三、合作交流,提高数学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合作小组内自主探究,交流、对话,获得成效。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评价,达到教学互动、互促,形成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要注意以下几点:(1)合理分组。按学生学习可能性水平与学生品质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实行最优化组合,组建“学生合作小组”;(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且有思考价值,使得学生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尤其是提出的问题是“生长”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上的,这样学生对问题的钻研是一种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主动建构”;(3)小组合作交流和体现学生的自主性相结合; (4)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应是更多地对小组的评价,注重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及活动中的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缩小优差生的距离;(5)教师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教师既要巡视并检查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又要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引导、点拨,促进其思维的不断深化。
四、自我反思,深化知识结构
元认知理论认为:反思是学生对自己认识过程,认知结果的临控和体验。数学的理解要靠学生自己的领悟才能获得,而领悟又靠对思维过程的不断反思才能达到。如没有这一理性的反思,以上的方式就会流于表面化。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可以使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使认识上一个台阶,逐步完善认知结构,并进一步开拓探究的空间。因此,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是教学获得成功的保障。为有效培养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和能力,教师可在课堂上许多环节适时“布白”,如在出现规律处留下思考的空白,在创设情境留下悬念的空白,在新授部分结束后留下回味的空白……并给学生适度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或质疑问题,或自我发现,或答疑解难。让他们对自身活动进行回顾、总结以及具有批评性的再思考,求得新的、深入的认识或提出疑问作为新的教学起点,从而他们的思维得到了碰撞,认识得到了升华,体验得到了丰富,“元认知”能力得到了培养。
五、思考与体会
在实施上述四步流程的课堂教学模式时,应注意以下五个问题:
1.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并非是全盘否定传统的,而是应批判地吸收和继承。如学生对知识的必要模仿、记忆、听讲和练习,教师的启发诱导等都不能丢。
2.在教学活动中,应建立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在充分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中,表现自己的才能,发展自己的个性。
3.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教师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如教师应及时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和表扬学生的积极表现,从而使师生感情融洽形成共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数学能力。
4.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从而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锁,打开思维的大门,使学生愿意自我表现。
5.教师要及时了解、研究并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学中要鼓励和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水平,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发展的需要。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而言,不可能存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善于充分挖掘每种教学模式的功效,避免陷入教学模式单一僵化的误区。另外,从教学改革的角度看,教学模式的综合、灵活运用,本身就是创新和发展。优秀的初中数学教师,要在继承和发扬每种教学模式传统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整合与创建新的教学模式,注重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其它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衍生和发展更新更有效的教学模式,形成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