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初中英语新课程实施遇到的问题

【作者】 梅 梅

【机构】 八堡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初中英语新课程已经全面铺开了,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方面的问题,这是我们不能回避的,我们需要的是找出问题,解决问题。
  1.初中英语新课程目标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新课程针对传统课堂教学过于关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提出了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是使教师在关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或策略;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实现“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但实际的情形是教师们要么习惯性地回到一维目标,追求的是知识的容量、课堂的秩序、最终的考分。要么是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流于形式,质量不高。人们这样评说:不仅把传统的优势丢失了,而且新的体系也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
  2.初中英语新课程结构和内容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初中英语新课程在内容上注重基础的同时,还增加了体现时代性的内容:如“What’s the best radio station?”,增加了实践方面的内容:如“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这样一来,教材内容变化很大,纵深面广,而教师在实施过程中不仅把过去旧的知识体系一点不少地补充给学生,此外还挖掘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编出更多所谓的“新题”来应对未来的变化。学生学习难度不降反升,学习内容没减反多,学习负担没轻反重。喊着“高素质教育的口号”其实质却是把“应试教育”搞到极致。
  新课程中加入了不少研究性、探讨性课题,有些课题特别强调实践和调查,这些课题是学生形成探究方法,体验过程,走近生活的好素材,但对教师而言,这些活动过程把握难度大,结果可预测性差,还由于表面上投入的课时多,产出少(指的是考试基本不考),再加上客观条件的一些限制,教师对这类课题也只是嘴上说说,根本不去落实,关于新课程主张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更是有名无实。
  英语新课程内容针对学生的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需求,设计供学生选择的英语课程模块,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促进学生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一设计也同样在实践中遇到了问题,教师们“仔细琢磨,认真专研”课程中哪一模块难学,难考,尽挑容易的来教,而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此过程中没有一点选择性,让学生在考试时挑会做的那个题,以不变应万变,实则是教育投机的充分体现。
  3.新课程倡导的教与学的方式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初中英语新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英语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这就要求改变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和角色,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改变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实践中出现以“形式代替实质”。由原来的“满堂灌”发展为“满堂问”,“满堂问”发展为“满堂跑”,提问了多少个学生是互动的评价指标,跑了多少回是合作的重要体现,课堂并没有达到新课程的预期。另一种现象“穿新鞋,走老路”,教师仍然是教材的忠实的执行者,课堂仍然是教学的主阵地,学生仍然是教师教的对象,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机械式的训练,反复的强化(无论是“少讲多练”,还是“精讲精练”),仍然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应付考试的“机器”。学生们是越学越没有兴趣,越学越厌学,更不要谈培养起终身学习习惯。
  4.初中英语新课程评价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新课程在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关注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通过评价还应促进教师的提高以及教学实践的改进。在实践中发现,评价几乎成为制约课程改革理念真正落实的一个瓶颈。
  首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仍然抱着精英主义教育价值观。对学生的教育、教学都围绕着“把学习成绩搞上去”这一中心,以分数论英雄。“素质教育”成为一句口号。
  其次,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以所任班级均分、排名为标准,甚至出现末位淘汰制,还说成是科学管理。这都充分反映出对教师评价中以奖惩为目的的鉴定选择功能发挥到了极致。由于人本身的特殊性,决定着中学生的发展必然有着许多的分化。而不能像工厂流水线一样,在有些时候,会出现教师投入很多,效果并不明显等现象。这种评价使得教师在教学中保守退缩,循规蹈矩,尤其是一些年青教师,本来他们刚刚走出校门,有着较先进的教育理论,有创新意识、敢于尝试,但这种评价方法束缚住他们的手脚,迫使他们追随老教师的足迹,学的是如何把握教材,把握课堂,提高教学成绩,早日成为一个“熟练工”而已。
  再次,家长对学校的评价:家长在孩子升学选择学校的时候,关注的就是这所学校每年中考中的大学本科上线率是多少? 一旦家长把孩子送人心仪的学校,就像跟学校签了合同,学校如果不把自己的孩子送进理想的中学就是“违约”,其他都不是家长关注的了。结果学生成子学校的上帝,是教师的衣食父母,家长成了孩子的保姆,孩子成了成就教育的物化工具。
  还有,各级政府把学校作为政绩工程,还冠以“关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美名。与其说是关心学校教学质量,还不如说是关心自己的前程。
  此外,中考作为一种导向,一个指挥棒,一种最主要的评价方法,对于课程改革已经成为巨大的羁绊与束缚,学校教育变成“一切为了中考,为了中考而做一切。”
  总之,教育改革是时代的要求,是一个必须进行的事情,然而我们只能占一定的时间、空间中完成一定的任务,改革中的问题只能在改革中得以解决,主观上拒绝教育改革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