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让初中古诗文教学绽放光彩
【作者】 张晓蓉
【机构】 甘井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在初中古诗文中,满纸“之乎者也”,僻字生词较多,教师讲授极难生动,学生学习也觉得枯燥乏味。近几年来,笔者参与学校新课程教学特色研究,对初中古诗文教学进行了诵读教改研究,狠下功夫,潜心备讲,课堂上“口舌生花”,往往让初中古诗文教学的课堂妙趣横生。
一、语言生动化、口语化、幽默化。
古诗文是古人的书画语言,我们不了解当时人们的语言习惯,写作风格,古诗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较多,初中学生的文言词汇、语法积累较少,初涉古诗文,十个学生九个“头痛”。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把作品中比较难懂的字眼换成相对风趣通俗的口语,充分表达出作者的感情意思。如李煜的《虞美人》中“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时,紧紧抓住李煜国亡身俘后那种悔恨交加、痛不欲生、“往事只堪哀”的情感,在课堂上这样讲:“春天那艳丽的花儿,秋天那明媚的月儿,你们啥时不再出现?看到你们,我就想起那万万千千往事,心如刀剜!”这种完全进入人物内心深处的讲述和那种由生活中提炼出的精美、抒情、押韵的口语,就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了。
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时难免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欲睡,笔者就来点幽默,用它吸引学生,调节气氛。记得在讲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时,课堂上有一位学生“衣衫不整,两眼欲闭,将与周公会”,于是笔者随即快速地在黑板上写了一首“词”:
如梦令
课堂铃声响,沉睡不想醒悟。
本想抬头时,又到周公住处。
惊醒,惊醒,课桌当作床铺。
同学们看到黑板上的“词”都笑了,那位同学的“瞌睡虫”也就被大家的笑声赶跑了。这堂课后,笔者还收到好几位同学仿写的幽默版的“如梦令”。
二、讲讲故事,让课堂增趣。
古诗文中常有典故,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用了典故的诗文常以讲故事的方法导课,既集中学生注意力,增加课堂学习兴趣,也让课堂教学活泼生动。譬如教学韩愈的短文《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时,用给学生讲春秋战国时期乐毅、高渐离、庆忌等“屠狗者”的故事导入新课,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大意和作者对董生入河北的含蓄劝诫。又如在教学《木兰诗》之前讲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教学《晏子故事两篇》时先让学生讲一讲他们知道的晏子的故事等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引入诗联,渲染课堂气氛。
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引用一些描摹传神、议论精警的短诗和对联,可以达到说明事理或渲染气氛效果的目的。在教学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时,给学生介绍了杜甫《登岳阳楼》领联“吴楚东南圻,乾坤日月浮。”让学生欣赏品味,体会孟虽气势阔大,但一时独步,终不如杜的想落天外,壮绝古今,二者虽可媲美,然杜甫仍技高一筹……这种巧以名诗、名联的比衬渲染,极大地增加了课堂魅力,也让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知识的渊博,学生对老师人格魅力的钦佩也转化为学习动力。
四、多种教学手段的课堂运用。
在初中古诗文的教学中,若采用传统的“阅读、翻译、背诵”三步曲教学,学生很快就会索然无味,丧失学习兴趣。作为农村初中,条件虽有限,但也可因地制宜,随机应变,尽可能地多运用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隆中对》就准备一幅《三国形势图》;讲《蒹葭》准备了《在水一方》歌曲VCD光盘;教学《爱莲说》拿了一幅《荷花图》等等。学校远程教育网的开通和多功能教室建成后,在古诗文教学中,笔者还尽可能的利用下载软件,采用多媒体教学,使古诗文课堂教学更生动多彩。
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传统古诗文课堂“三步曲”教学模式,师生之间有一条巨大“鸿沟”,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自学能力的提高,压抑了学生的个性,不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笔者在古诗文课堂教学中认真践行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本,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培养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如教学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时,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坐在教室四周,然后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之中当主持人,采用“诵读比赛”、“问倒对方”、“诗改故事”、“默写争先”四个环节教学,课堂活了,学习效果非常好。
一、语言生动化、口语化、幽默化。
古诗文是古人的书画语言,我们不了解当时人们的语言习惯,写作风格,古诗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较多,初中学生的文言词汇、语法积累较少,初涉古诗文,十个学生九个“头痛”。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把作品中比较难懂的字眼换成相对风趣通俗的口语,充分表达出作者的感情意思。如李煜的《虞美人》中“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时,紧紧抓住李煜国亡身俘后那种悔恨交加、痛不欲生、“往事只堪哀”的情感,在课堂上这样讲:“春天那艳丽的花儿,秋天那明媚的月儿,你们啥时不再出现?看到你们,我就想起那万万千千往事,心如刀剜!”这种完全进入人物内心深处的讲述和那种由生活中提炼出的精美、抒情、押韵的口语,就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了。
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时难免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欲睡,笔者就来点幽默,用它吸引学生,调节气氛。记得在讲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时,课堂上有一位学生“衣衫不整,两眼欲闭,将与周公会”,于是笔者随即快速地在黑板上写了一首“词”:
如梦令
课堂铃声响,沉睡不想醒悟。
本想抬头时,又到周公住处。
惊醒,惊醒,课桌当作床铺。
同学们看到黑板上的“词”都笑了,那位同学的“瞌睡虫”也就被大家的笑声赶跑了。这堂课后,笔者还收到好几位同学仿写的幽默版的“如梦令”。
二、讲讲故事,让课堂增趣。
古诗文中常有典故,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用了典故的诗文常以讲故事的方法导课,既集中学生注意力,增加课堂学习兴趣,也让课堂教学活泼生动。譬如教学韩愈的短文《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时,用给学生讲春秋战国时期乐毅、高渐离、庆忌等“屠狗者”的故事导入新课,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大意和作者对董生入河北的含蓄劝诫。又如在教学《木兰诗》之前讲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教学《晏子故事两篇》时先让学生讲一讲他们知道的晏子的故事等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引入诗联,渲染课堂气氛。
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引用一些描摹传神、议论精警的短诗和对联,可以达到说明事理或渲染气氛效果的目的。在教学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时,给学生介绍了杜甫《登岳阳楼》领联“吴楚东南圻,乾坤日月浮。”让学生欣赏品味,体会孟虽气势阔大,但一时独步,终不如杜的想落天外,壮绝古今,二者虽可媲美,然杜甫仍技高一筹……这种巧以名诗、名联的比衬渲染,极大地增加了课堂魅力,也让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知识的渊博,学生对老师人格魅力的钦佩也转化为学习动力。
四、多种教学手段的课堂运用。
在初中古诗文的教学中,若采用传统的“阅读、翻译、背诵”三步曲教学,学生很快就会索然无味,丧失学习兴趣。作为农村初中,条件虽有限,但也可因地制宜,随机应变,尽可能地多运用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隆中对》就准备一幅《三国形势图》;讲《蒹葭》准备了《在水一方》歌曲VCD光盘;教学《爱莲说》拿了一幅《荷花图》等等。学校远程教育网的开通和多功能教室建成后,在古诗文教学中,笔者还尽可能的利用下载软件,采用多媒体教学,使古诗文课堂教学更生动多彩。
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传统古诗文课堂“三步曲”教学模式,师生之间有一条巨大“鸿沟”,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自学能力的提高,压抑了学生的个性,不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笔者在古诗文课堂教学中认真践行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本,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培养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如教学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时,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坐在教室四周,然后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之中当主持人,采用“诵读比赛”、“问倒对方”、“诗改故事”、“默写争先”四个环节教学,课堂活了,学习效果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