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作者】 陈晓娟
【机构】 迎宾路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总目标强调,我们的教学必需以人为本,人的因素第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该是我们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入手,从学生的学习习惯抓起,以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为起点,以思考题和开放题加强训练,这几个步骤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自学能力 思维习惯 审题习惯 问题习惯 探究习惯 探索创造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总目标,把实验版的“双基”改为了“四基”,在试验版的“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新增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原因在于:某些教师片面地理解双基,往往在实施中以本为本,而我们的教学必需以人为本,人的因素第一,新增的“数学思想”和“活动经验”就直接与人相关,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其中的“数学思想”应该是一个人完成学业,进入社会以后当他已经忘记了所有的数学知识,却还能让他继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这种能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自学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倍增的周期越来越短,人类真正进入了知识爆炸时代。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任何人想靠学校所学的知识维持自己的一生,已经完全不可能了,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新观念,不断增长新技能,不断开拓新思维,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培养学生的终生自学能力,应该是我们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数学教学中,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供大家商阙:
一. 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入手
自信是成功的开始,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培养孩子自学能力不可缺少的首要条件。许多老师都意识到,夸奖和鼓励是培养孩子自信的手段和法宝,但怎样的鼓励和夸奖才能让孩子变得自信,对孩子产生积极的作用,应该是我们老师要把握的重点。美国一家机构的专家,为了找到能使消极、被动、自卑的人变得积极主动并且有自信的人的方法,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找了一些世界上最不积极、最不自信,身体健全的街头流浪汉,分为三个组,干一些难度相同的手工活,并用不同的激励方法激发他们的干劲。但是过段时间后,尴尬的事情发生了,那些被表扬和鼓励最多的小组,却成了退出实验人数最多的小组,那些被经常要求向榜样学习的小组,也是退出人数较多的组,而真正能坚持到最后的是工作难度和他们能力相当的小组。由此,给我们教师一个警示:对学生的夸奖和鼓励一定要建立在学生的实际能力之上,脱离实际的廉价夸奖只会给学生增加心理负担,使其变得气馁,而最能增加学生自信的是不断的进步和成功。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难度的教学,并适时作出相应的鼓励和夸奖。例如:教学生预习新课的方法,我分为几个步骤,刚开始,只要学生能找出新课中的几个重点词语或者重点句子,我就给予鼓励。几天后,在此基础上鼓励引导学生慢慢总结新课的主要内容,并且第二天在班上相互交流。再过几天,鼓励学生通过预习尝试完成后面的习题。最后,让学生能根据理解,试着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且请其他的学生来解答。这样一步一步慢慢深入,逐步打消了学生对预习的恐惧,而一次次的成功,不但增强了学生去自学的信心,更让学生牢固掌握了预习的方法。
二. 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抓起
自学能力,就是让学生不依赖家长和老师,通过独立学习而获得知识的能力,它的前提条件是,孩子必须要有一定的知识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基础。所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一定要从平时的学习习惯抓起。低年级是学生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我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习惯。
思维习惯: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学习数学的核心,一个不会思考的人更不会去自学。所以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应贯穿于每个教学内容每堂课的每一个环节中。例如:教学“9+几”的进位加法时,以往的教学都是直接告诉学生:因为9和1组成10,所以把后面的加数去掉“1”是几,得数就应该是十几。而我,先是让学生动手摆小棒,在摆的过程中自己发现9再加1个就是10,后面的加数去掉“1”剩几得数就是十几。学生理解了算理,根据推理为后面的“8+几”“7+几”的教学打好了基础。在练习中不仅让学生算出得数,还让他们说一说自己想的过程。当学生计算方法掌握熟练后,再引导学生简缩自己的思维过程,找出能又对又快计算的巧妙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审题习惯:审题就是读题和理解题意的过程。如果学生的理解能力差,就会约束自学的效率。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要养成反复、仔细、边读边想的读题习惯,能做到不多字,不漏字,不错字,不断句。其次,让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以及题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最后,引导学生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理解已知条件可以解决怎样的问题,或者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需要哪些已知条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审题方法,为学生今后的自学新知识做好了铺垫。
问题习惯:问题是创新的起点,是一种求知的状态。如果没有问题意识,也就不会有去自学和探究的意识和动力。教学中,我多鼓励多表扬敢发问的学生,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敢问;提供恰当的条件和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能问;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方法让学生会问。这样逐步培养了学生一定的问题意识和提问技巧。
探究习惯:探究习惯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核心习惯。一个没有探究精神和探究意志的人,不可能有自学的毅力,教学中我尽力避免给学生讲授知识,而多是鼓励他们自己去探究新知。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我先给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根据前一节课周长的概念,让学生小组合作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各小组得出的答案有:长+宽+长+宽,长+长+宽+宽,长×2+宽×2,(长+宽)×2。接着让学生讨论哪种方法最简便,学生大多数都认为是最后一种,我夸奖他们很会动脑筋,学生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接着放手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去探究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学生很快便得出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4。慢慢的学生探究的兴趣浓厚了,探究的意识增强了,探究的方法掌握了,为今后的自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 以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为起点
预习能力是孩子养成自学能力的初始阶段,当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后,到二年级第二学期就可以逐步培养孩子的预习能力。预习可以让学生通过以前知识的迁移,发现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把理解不了的问题带到课堂上以便更好的听老师讲解,即提高了学生听课的兴趣和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分为四个步骤:第一,阅读例题,理解新知;第二,尝试完成基本的练习题;第三,标出不会的问题;第四,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四. 从思考题和开放题加强训练
教学中设计一定的思考题和开放题,可以促使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所学知识,把机械模仿转换为探索创造,有利于开发和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
现实告诉我们,今后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把让学生“学会知识”变为“会学知识”是课标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飞跃,更是今后对我们教师的一个挑战,我们广大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来迎接这个挑战。
关键词:自学能力 思维习惯 审题习惯 问题习惯 探究习惯 探索创造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总目标,把实验版的“双基”改为了“四基”,在试验版的“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新增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原因在于:某些教师片面地理解双基,往往在实施中以本为本,而我们的教学必需以人为本,人的因素第一,新增的“数学思想”和“活动经验”就直接与人相关,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其中的“数学思想”应该是一个人完成学业,进入社会以后当他已经忘记了所有的数学知识,却还能让他继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这种能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自学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倍增的周期越来越短,人类真正进入了知识爆炸时代。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任何人想靠学校所学的知识维持自己的一生,已经完全不可能了,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新观念,不断增长新技能,不断开拓新思维,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培养学生的终生自学能力,应该是我们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数学教学中,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供大家商阙:
一. 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入手
自信是成功的开始,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培养孩子自学能力不可缺少的首要条件。许多老师都意识到,夸奖和鼓励是培养孩子自信的手段和法宝,但怎样的鼓励和夸奖才能让孩子变得自信,对孩子产生积极的作用,应该是我们老师要把握的重点。美国一家机构的专家,为了找到能使消极、被动、自卑的人变得积极主动并且有自信的人的方法,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找了一些世界上最不积极、最不自信,身体健全的街头流浪汉,分为三个组,干一些难度相同的手工活,并用不同的激励方法激发他们的干劲。但是过段时间后,尴尬的事情发生了,那些被表扬和鼓励最多的小组,却成了退出实验人数最多的小组,那些被经常要求向榜样学习的小组,也是退出人数较多的组,而真正能坚持到最后的是工作难度和他们能力相当的小组。由此,给我们教师一个警示:对学生的夸奖和鼓励一定要建立在学生的实际能力之上,脱离实际的廉价夸奖只会给学生增加心理负担,使其变得气馁,而最能增加学生自信的是不断的进步和成功。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难度的教学,并适时作出相应的鼓励和夸奖。例如:教学生预习新课的方法,我分为几个步骤,刚开始,只要学生能找出新课中的几个重点词语或者重点句子,我就给予鼓励。几天后,在此基础上鼓励引导学生慢慢总结新课的主要内容,并且第二天在班上相互交流。再过几天,鼓励学生通过预习尝试完成后面的习题。最后,让学生能根据理解,试着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且请其他的学生来解答。这样一步一步慢慢深入,逐步打消了学生对预习的恐惧,而一次次的成功,不但增强了学生去自学的信心,更让学生牢固掌握了预习的方法。
二. 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抓起
自学能力,就是让学生不依赖家长和老师,通过独立学习而获得知识的能力,它的前提条件是,孩子必须要有一定的知识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基础。所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一定要从平时的学习习惯抓起。低年级是学生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我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习惯。
思维习惯: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学习数学的核心,一个不会思考的人更不会去自学。所以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应贯穿于每个教学内容每堂课的每一个环节中。例如:教学“9+几”的进位加法时,以往的教学都是直接告诉学生:因为9和1组成10,所以把后面的加数去掉“1”是几,得数就应该是十几。而我,先是让学生动手摆小棒,在摆的过程中自己发现9再加1个就是10,后面的加数去掉“1”剩几得数就是十几。学生理解了算理,根据推理为后面的“8+几”“7+几”的教学打好了基础。在练习中不仅让学生算出得数,还让他们说一说自己想的过程。当学生计算方法掌握熟练后,再引导学生简缩自己的思维过程,找出能又对又快计算的巧妙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审题习惯:审题就是读题和理解题意的过程。如果学生的理解能力差,就会约束自学的效率。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要养成反复、仔细、边读边想的读题习惯,能做到不多字,不漏字,不错字,不断句。其次,让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以及题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最后,引导学生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理解已知条件可以解决怎样的问题,或者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需要哪些已知条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审题方法,为学生今后的自学新知识做好了铺垫。
问题习惯:问题是创新的起点,是一种求知的状态。如果没有问题意识,也就不会有去自学和探究的意识和动力。教学中,我多鼓励多表扬敢发问的学生,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敢问;提供恰当的条件和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能问;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方法让学生会问。这样逐步培养了学生一定的问题意识和提问技巧。
探究习惯:探究习惯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核心习惯。一个没有探究精神和探究意志的人,不可能有自学的毅力,教学中我尽力避免给学生讲授知识,而多是鼓励他们自己去探究新知。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我先给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根据前一节课周长的概念,让学生小组合作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各小组得出的答案有:长+宽+长+宽,长+长+宽+宽,长×2+宽×2,(长+宽)×2。接着让学生讨论哪种方法最简便,学生大多数都认为是最后一种,我夸奖他们很会动脑筋,学生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接着放手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去探究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学生很快便得出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4。慢慢的学生探究的兴趣浓厚了,探究的意识增强了,探究的方法掌握了,为今后的自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 以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为起点
预习能力是孩子养成自学能力的初始阶段,当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后,到二年级第二学期就可以逐步培养孩子的预习能力。预习可以让学生通过以前知识的迁移,发现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把理解不了的问题带到课堂上以便更好的听老师讲解,即提高了学生听课的兴趣和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分为四个步骤:第一,阅读例题,理解新知;第二,尝试完成基本的练习题;第三,标出不会的问题;第四,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四. 从思考题和开放题加强训练
教学中设计一定的思考题和开放题,可以促使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所学知识,把机械模仿转换为探索创造,有利于开发和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
现实告诉我们,今后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把让学生“学会知识”变为“会学知识”是课标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飞跃,更是今后对我们教师的一个挑战,我们广大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来迎接这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