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初中古典诗歌教学方法略谈
【作者】 宋朝俊
【机构】 贵定县第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诗歌,以其丰富的想象、起伏的节奏、韵律美的语言吸引了千千万万的读者。古典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殿堂里的一朵瑰丽的奇葩。语文教学该如何尽显古典诗歌的魅力,让学生在美妙的文字世界里徜徉,思想和灵魂接受美的浸润和洗礼。学习古代诗歌,是了解承传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初中语文教材中,每册书集中一个单元来学习古代诗歌,增加了古代诗歌在教材中的比重。这充分体现了古诗词教学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怎样依据教学大纲搞好古代诗歌教学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设想。
关键词:古典诗歌;背景;换读;语言教学
一、 带领学生探究背景,进入诗境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性格根源,因此,必须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作一详细介绍,从中获悉作者的性情特点及写作特色,这样对于诗歌的理解就更加全面而具体了,而且对情感的把握拿捏得更准,为诗歌的吟诵和理解垫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充分了解诗歌写作时的历史背景,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前提,也是一把进入诗歌意境的钥匙。如教学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如果不对孟浩然官场失意和唐代诗人入仕情怀的介绍,我们就无从捕捉孟浩然那种“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急切的入仕心情。
二、换读
古人写诗是很讲究推敲字句和字斟句酌的。有些字词反复推敲,讲究炼字,很见功力。如果只是教师做讲解、分析,学生是很能体会到其中之美的。因为这些不是他们的发现,故而自然很难体会到其中的妙处。但如果我们让学生将原句中的有关字句进行替换,让学生在替换以后读读、比比,学生便能很快发现其中的妙处。例如,我在教授《次北固山下》一诗时,就让学生把原诗中“风正一帆悬”中的“正”字换成“顺”或其它字,试着比一比。将“海日生残夜”一诗中的“生”字进行替换,再比比。在学生将原字换成“升”、“出”等字后,自然能品出原字的妙处。另外在学生的反复换读中,学生还会有许多新的发现,这会让他们更加兴奋和激动。
三、从语言赏析技巧
诗歌中的写作技巧是学生在赏析和答题过程中感到比较棘手的一个问题,学生对这个概念老是感到模糊,所以在我们的诗歌鉴赏教学中应引领学生通过语言分析,把握写作技巧,熟记诗歌鉴赏中的一些常用的术语。如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四、诗词教学侧重点应出现偏差。
古代诗词是一般是诗人在特定的环境下,对当时社会、个人情感的陈述,是一种感性的直观表达。现代古典诗词教学,侧重于理性的教学。教师主要关注于对诗词中的字词的解释,把整个诗词分解开来的进行剖析,而不是侧重于对诗词的意境分析、感受,打乱了诗词的结构,使得诗词变得零零碎碎。当然,对诗词中字词的了解、掌握,是感悟诗词的基础。但是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于古典诗词的认识非常片面,不利于学生对诗词进行整体的把握。例如,在对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的鉴赏中,只是对其中的难字、生字进行清扫,学生很难从教师的讲解中感受到词人对国家处于一种动乱的而抒发的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感。学生的感性思维不能得到锻炼,只是单纯的理解诗词中的生僻字、字面意思。
五、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欣赏能力训练的一种延伸。诗歌的意象和诗人的形象在最初的理解中,只是一些零散的印象,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理解,把这些意象进行组合,创造出一些有条理的生活图景和画面来,把自我融入诗歌中去,从而把握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好的体会诗人在诗歌中创造的意境,这是一种很好的欣赏能力培养方法。例如教授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把握诗人的形象,融入自我的情感,用自己的语言描摹一幅这首诗的画面,使学生充分感受其苍凉意境;教授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就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用语言来刻画诗人月夜无眠,在月光的清晖中低吟、徘徊,怀人思远的情景和远方的爱人揽镜自怜的相思之苦,从而深刻感受作者在诗歌中营造的刻骨铭心的哀婉气氛。
以上是关于古诗歌教学中欣赏和训练的过程和方法。在教学中,还有一个具体的环节就是导入,导入不能看作一种形式,而是要看作审美的准备,所以在导入过程中,应该创造一点审美的气氛。如果是由旧课导入,可让学生吟诵或提出赏析性的问题让学生作答;利用情景导入则应叙述得生动些,要有点诗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古典诗歌;背景;换读;语言教学
一、 带领学生探究背景,进入诗境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性格根源,因此,必须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作一详细介绍,从中获悉作者的性情特点及写作特色,这样对于诗歌的理解就更加全面而具体了,而且对情感的把握拿捏得更准,为诗歌的吟诵和理解垫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充分了解诗歌写作时的历史背景,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前提,也是一把进入诗歌意境的钥匙。如教学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如果不对孟浩然官场失意和唐代诗人入仕情怀的介绍,我们就无从捕捉孟浩然那种“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急切的入仕心情。
二、换读
古人写诗是很讲究推敲字句和字斟句酌的。有些字词反复推敲,讲究炼字,很见功力。如果只是教师做讲解、分析,学生是很能体会到其中之美的。因为这些不是他们的发现,故而自然很难体会到其中的妙处。但如果我们让学生将原句中的有关字句进行替换,让学生在替换以后读读、比比,学生便能很快发现其中的妙处。例如,我在教授《次北固山下》一诗时,就让学生把原诗中“风正一帆悬”中的“正”字换成“顺”或其它字,试着比一比。将“海日生残夜”一诗中的“生”字进行替换,再比比。在学生将原字换成“升”、“出”等字后,自然能品出原字的妙处。另外在学生的反复换读中,学生还会有许多新的发现,这会让他们更加兴奋和激动。
三、从语言赏析技巧
诗歌中的写作技巧是学生在赏析和答题过程中感到比较棘手的一个问题,学生对这个概念老是感到模糊,所以在我们的诗歌鉴赏教学中应引领学生通过语言分析,把握写作技巧,熟记诗歌鉴赏中的一些常用的术语。如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四、诗词教学侧重点应出现偏差。
古代诗词是一般是诗人在特定的环境下,对当时社会、个人情感的陈述,是一种感性的直观表达。现代古典诗词教学,侧重于理性的教学。教师主要关注于对诗词中的字词的解释,把整个诗词分解开来的进行剖析,而不是侧重于对诗词的意境分析、感受,打乱了诗词的结构,使得诗词变得零零碎碎。当然,对诗词中字词的了解、掌握,是感悟诗词的基础。但是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于古典诗词的认识非常片面,不利于学生对诗词进行整体的把握。例如,在对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的鉴赏中,只是对其中的难字、生字进行清扫,学生很难从教师的讲解中感受到词人对国家处于一种动乱的而抒发的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感。学生的感性思维不能得到锻炼,只是单纯的理解诗词中的生僻字、字面意思。
五、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欣赏能力训练的一种延伸。诗歌的意象和诗人的形象在最初的理解中,只是一些零散的印象,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理解,把这些意象进行组合,创造出一些有条理的生活图景和画面来,把自我融入诗歌中去,从而把握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好的体会诗人在诗歌中创造的意境,这是一种很好的欣赏能力培养方法。例如教授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把握诗人的形象,融入自我的情感,用自己的语言描摹一幅这首诗的画面,使学生充分感受其苍凉意境;教授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就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用语言来刻画诗人月夜无眠,在月光的清晖中低吟、徘徊,怀人思远的情景和远方的爱人揽镜自怜的相思之苦,从而深刻感受作者在诗歌中营造的刻骨铭心的哀婉气氛。
以上是关于古诗歌教学中欣赏和训练的过程和方法。在教学中,还有一个具体的环节就是导入,导入不能看作一种形式,而是要看作审美的准备,所以在导入过程中,应该创造一点审美的气氛。如果是由旧课导入,可让学生吟诵或提出赏析性的问题让学生作答;利用情景导入则应叙述得生动些,要有点诗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