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指向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情境教学设计
【作者】 段友超
【机构】 莒南县洙边镇新华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培养初中生地理核心素养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当前最为符合要求的是主体教学理念,可以帮助学生将知识与具体的情景进行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思维。主体教学理念的实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地理核心素养,提高地理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一、追根溯源,提高对地理大单元情境教学设计的认识
(一)立足三个角度,形成对大单元情境教学的初步认识
一是从课程角度,大单元情境教学设计提升教学设计的站位格局,指向学科核心素养本质。大单元情境教学设计改变学科教学碎片化单一化局限,指向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倡导大观念、大项目、大任务与大问题的设计,其出发点不是一个知识点、技能点。
二是从教师角度,大单元情境教学设计改变了教师的教材观、学生观和教学观。大单元情境教学设计有利于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反映教师对整个大单元的构思。尤其是从关注知识、习题、分数等,到着眼于关键能力、学科思维、品格与观念的培养。
三是从学生角度,大单元情境教学设计与实施确立了“学生是学习主体”,“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观念。大单元情境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地理学科知识重难点,有利于学生构建系统知识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探究能力。
(二)确定大单元情境教学主题内容
大单元情境教学主题内容的确定是教学设计的第一个步骤。它与课程标准、学段目标、教材编排关系密切,如何确定大单元情境教学主题内容,可以从以下四点出发。一是研读分析教材的内部逻辑关系与内容结构,理清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分析学生的认知准备,利用可得到的课程资源等,按照规定的课时,确定本学期本学科的单元数。二是依据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理清一个阶段的大单元逻辑以及单元名称,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解读与分析,确定单元主题。三是一个单元至少要对接一个学科核心素养,依据某个核心素养的要求,根据主题范围结合学生学情设计单元核心教学目标,进行单元课程内容重构。四是确定与大单元教学内容相关联的真实情境,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将相关知识或内容结构化。
(三)探索地理大单元教学真实情境的来源
一是选取生活化情境,增强直观性。地理来源于生活,把课堂教学目标与生活相结合,创设生活化的熟悉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强直观性,拉近学生与地理之间的距离,引发学生的共鸣,同时还可以让他们领悟如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培养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
二是引用热点话题创设情境,增强时效性。分析历年地理中考试题不难发现,无论是选择题还是综合题,引用的材料都来源于最新的时政热点、热门话题,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经常关注时政热点话题,并以此为切入点,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情境,增强时效性,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家乡情怀,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是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增强生动性。多媒体设备可以将形象的图片、美妙的声音和各种风格的视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符合初中生喜欢直观、趣味性知识的特点。在地理课堂中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可以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易懂的知识,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生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在大单元情境教学中发展学生能力,落实地理核心素养
一是借助工具,帮助学生理清空间解题思路。地图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中非常重要,也是学习地理的一个十分有效的工具。在初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生无法看懂地图,导致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的降低,这是学生空间分析能力不足导致的。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理清空间解题的思路,从对地图的观察到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形象记忆,学会使用地图,帮助学生学好地理。例如,在学习中国地图时,教师可以先从世界地图中简略地讲解中国的位置,让学生有个大致的印象,然后再对中国地图进行详细的讲解。同时教师在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借助教具进行,可以使用地球仪进行讲解,可以更加直观地让学生掌握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特点等,然后再投射到平面的世界地图上,帮助学生更加简单、快速地掌握中国在世界地图上的位置。之后再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中国地图上不同的地形、不同的经纬度、不同的气候环境等,帮助学生理清空间思路。
二是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和现实性,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和多媒体中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得解决问题的方向及方法,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地形”相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的地形图片,更加直观地让学生观察地形的特点,之后利用视频将不同地域中人们生活的不同景象进行展现,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地形、地貌给生活带来的影响,更加容易获得地形、地貌特点及产生的影响。学生面对多媒体呈现的内容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学习兴趣会不断提高,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之后,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地形如今的状况有选择地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了解到人类的生产生活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是问题探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初中地理知识相对于其他科目来说内容难度不是太大,但是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学生需要学习地图,掌握空间思维,要记忆不同地形的特点,要学习经纬度,要掌握气候变化特点等知识内容,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分散的。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梳理和整合,帮助学生更加方便、快捷地记住更多的知识内容,促进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探究的方式帮助学生在探究问题中梳理出一个框架,形成有序的知识网络,帮助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例如在学习“长江三角洲地区”时,教师可以从地形、气候、经纬度、风土人情等方面提出一系列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在对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在学生思考问题后,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直观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将课本内容与之进行结合,逐渐解决出现的问题,梳理出解题思路及知识框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影响大单元情境教学设计的可能因素
一是教师的理念转变,对教材的认识,对大单元的理解把握,对真实情境的选择。这些都是对教师教学能力、教材把控能力的考验。大单元情境教学设计需要优化教材结构,宏观审视教材,沟通教材之间的联系,超越常规课和小单元设计。从单元教学到大单元教学,是把教学纳入大空间中,把教学引到深入有效深度学习中,需要教师提升教学设计的站位高度,更要有宏观博大的视野。
二是大单元情境教学对教学资源的占有和利用不同于课时设计,实现教学改革三大转变。第一,从知识点的线性排列、分点训练、单个文本的教学走向大单元整体教学;第二,摒弃知识取向、教师讲授、操练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深度学习;第三,给学生的学习提供资源、工具、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实现教学评一致。
总之,大单元情境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整体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它是一个需要经历种种迷茫、冲突、困惑、感悟、发现的过程,据此产生新的变化、拓展、升华、创造,作为一线教师正是也应当在这样的过程中修炼自己的教学水平,提升教育智慧,感悟教育真谛。
一、追根溯源,提高对地理大单元情境教学设计的认识
(一)立足三个角度,形成对大单元情境教学的初步认识
一是从课程角度,大单元情境教学设计提升教学设计的站位格局,指向学科核心素养本质。大单元情境教学设计改变学科教学碎片化单一化局限,指向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倡导大观念、大项目、大任务与大问题的设计,其出发点不是一个知识点、技能点。
二是从教师角度,大单元情境教学设计改变了教师的教材观、学生观和教学观。大单元情境教学设计有利于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反映教师对整个大单元的构思。尤其是从关注知识、习题、分数等,到着眼于关键能力、学科思维、品格与观念的培养。
三是从学生角度,大单元情境教学设计与实施确立了“学生是学习主体”,“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观念。大单元情境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地理学科知识重难点,有利于学生构建系统知识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探究能力。
(二)确定大单元情境教学主题内容
大单元情境教学主题内容的确定是教学设计的第一个步骤。它与课程标准、学段目标、教材编排关系密切,如何确定大单元情境教学主题内容,可以从以下四点出发。一是研读分析教材的内部逻辑关系与内容结构,理清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分析学生的认知准备,利用可得到的课程资源等,按照规定的课时,确定本学期本学科的单元数。二是依据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理清一个阶段的大单元逻辑以及单元名称,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解读与分析,确定单元主题。三是一个单元至少要对接一个学科核心素养,依据某个核心素养的要求,根据主题范围结合学生学情设计单元核心教学目标,进行单元课程内容重构。四是确定与大单元教学内容相关联的真实情境,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将相关知识或内容结构化。
(三)探索地理大单元教学真实情境的来源
一是选取生活化情境,增强直观性。地理来源于生活,把课堂教学目标与生活相结合,创设生活化的熟悉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强直观性,拉近学生与地理之间的距离,引发学生的共鸣,同时还可以让他们领悟如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培养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
二是引用热点话题创设情境,增强时效性。分析历年地理中考试题不难发现,无论是选择题还是综合题,引用的材料都来源于最新的时政热点、热门话题,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经常关注时政热点话题,并以此为切入点,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情境,增强时效性,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家乡情怀,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是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增强生动性。多媒体设备可以将形象的图片、美妙的声音和各种风格的视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符合初中生喜欢直观、趣味性知识的特点。在地理课堂中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可以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易懂的知识,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生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在大单元情境教学中发展学生能力,落实地理核心素养
一是借助工具,帮助学生理清空间解题思路。地图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中非常重要,也是学习地理的一个十分有效的工具。在初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生无法看懂地图,导致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的降低,这是学生空间分析能力不足导致的。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理清空间解题的思路,从对地图的观察到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形象记忆,学会使用地图,帮助学生学好地理。例如,在学习中国地图时,教师可以先从世界地图中简略地讲解中国的位置,让学生有个大致的印象,然后再对中国地图进行详细的讲解。同时教师在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借助教具进行,可以使用地球仪进行讲解,可以更加直观地让学生掌握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特点等,然后再投射到平面的世界地图上,帮助学生更加简单、快速地掌握中国在世界地图上的位置。之后再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中国地图上不同的地形、不同的经纬度、不同的气候环境等,帮助学生理清空间思路。
二是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和现实性,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和多媒体中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得解决问题的方向及方法,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地形”相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的地形图片,更加直观地让学生观察地形的特点,之后利用视频将不同地域中人们生活的不同景象进行展现,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地形、地貌给生活带来的影响,更加容易获得地形、地貌特点及产生的影响。学生面对多媒体呈现的内容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学习兴趣会不断提高,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之后,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地形如今的状况有选择地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了解到人类的生产生活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是问题探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初中地理知识相对于其他科目来说内容难度不是太大,但是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学生需要学习地图,掌握空间思维,要记忆不同地形的特点,要学习经纬度,要掌握气候变化特点等知识内容,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分散的。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梳理和整合,帮助学生更加方便、快捷地记住更多的知识内容,促进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探究的方式帮助学生在探究问题中梳理出一个框架,形成有序的知识网络,帮助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例如在学习“长江三角洲地区”时,教师可以从地形、气候、经纬度、风土人情等方面提出一系列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在对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在学生思考问题后,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直观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将课本内容与之进行结合,逐渐解决出现的问题,梳理出解题思路及知识框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影响大单元情境教学设计的可能因素
一是教师的理念转变,对教材的认识,对大单元的理解把握,对真实情境的选择。这些都是对教师教学能力、教材把控能力的考验。大单元情境教学设计需要优化教材结构,宏观审视教材,沟通教材之间的联系,超越常规课和小单元设计。从单元教学到大单元教学,是把教学纳入大空间中,把教学引到深入有效深度学习中,需要教师提升教学设计的站位高度,更要有宏观博大的视野。
二是大单元情境教学对教学资源的占有和利用不同于课时设计,实现教学改革三大转变。第一,从知识点的线性排列、分点训练、单个文本的教学走向大单元整体教学;第二,摒弃知识取向、教师讲授、操练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深度学习;第三,给学生的学习提供资源、工具、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实现教学评一致。
总之,大单元情境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整体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它是一个需要经历种种迷茫、冲突、困惑、感悟、发现的过程,据此产生新的变化、拓展、升华、创造,作为一线教师正是也应当在这样的过程中修炼自己的教学水平,提升教育智慧,感悟教育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