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农村学生良好习惯的引领
【作者】 王江洲
【机构】 长乐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在我们农村小学生中,吃零食已经成为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有些孩子上学的路上吃、课间也在吃;有的孩子经不住零食的诱惑,课堂上还偷偷的吃上几口。以至有的学生,常常以家中的饭菜不合自己的口味为由,直接以零食果腹。有的家长送学生上学时,也必须给其买上点零食拿着,才能送进学校门口,否则孩子就要耍小脾气……零食啊,真是令学生成瘾、家长花钱、教师费心!
吃零食不仅仅是要花钱,而且还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更重要的是还给学生养成了不良的习惯。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花钱,改掉吃零食的习惯?我针对这一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紧密配合学校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明确吃零食的利害关系,自觉矫正自己的行为习惯,把兴趣转移到读书学习上来,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一、学生吃零食的现状认识
1、父母图清闲,学生不吃早餐,以零食果腹。
儿童在小学阶段,正是身体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早餐,是儿童身体成长发育必不可少的呈现形式。可是农村小学生的家长中,有不少从事的是上班不受时间限制的自主职业,而且家庭收入相对充足。这就使得他们为图清闲,常常不给孩子做早饭,随手给孩子几块钱,叫孩子买点吃。于是,就有许多孩子叼着零食、带着零花钱上学。有的学生在路上买了就吃,并带到了学校。由于零食不顶饥,一两节课下来就饿得受不了了,课间便急急匆匆地拿出来吃上几口。孩子以零食果腹,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家长不仅鲜有制止,甚而攀比、纵容。
2、厂家诱惑,学生竞买零食。
有些厂家眼睛盯准了儿童手中零花钱这块“大蛋糕”,极尽所能出奇招,诱惑学生们竞买零食。食品袋中的小玩具被广告幻化的神乎其神,电视上到处是捧着新玩具,乐得眉开眼笑的小朋友,逗得看电视的孩子也喊:“妈妈我也要”。因为包装袋上明确写着:“集齐后可得大奖”!使得孩子们买食品并不是真想吃,而只是为凑齐一幅完整的图画,或者是发现一张“幸运卡”,最终赢得“大奖”。他们为了收集《西游记》卡通画片中的“孙悟空、猪八戒、哪吒、托塔李天王”等人物形象,大量购买方便面,然后把面丢掉,只留其中的卡通片。并互相攀比谁的画片多、品种全,甚至出现“炒” 画片的现象。
3、社会上的小商店、小商贩,更是把孩子手中的零花钱看成是唐僧肉。
新农村建设的“五化”工程让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道路硬化通畅了,环境整洁优美了,个体经营更加便利,摊点、门面村街、道旁。一些没有食品许可证的“三无”食品店,随便挂一个木牌子就是招牌。小烤炉把火一点,肉的香味就飘出来了,不管是辣的还是咸的糊的,都能把孩子的嗅觉给吸引住,引的他们口水直流,寻味而至。这些小商店、小商贩无人管理,也难以管理。他们的目的是盈利,根本不管对孩子饮食安全的危害,更不会顾及到对孩子不良习惯的诱导,只盯着孩子们手中的钱。
4、家长以孩子为中心,不问原因,有求必应。
在我们学校里,节假日或“六一”儿童节的前后几天,许多父母总免不了对孩子搞一次高消费。在相当多的家庭里,对孩子的消费,不管是否真的需要,家长几乎是有求必应。这种逐渐形成的,在家庭生活中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的现代家庭新格局,促成了一种畸形的消费观念。
那么,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哪里呢?究其根源还在于学生手中有钱了,有了可支配的零花钱。
首先,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发展了,经济腾飞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有的家长手里有钱了,正确的教子意识没有跟上,觉得苦了谁也别苦了孩子。于是孩子要就随便给,孩子不要有的家长还主动给,不问什么原因,要多少就给多少,这样孩子就会轻而易举地把钱弄到自己的手里。
其次是家长用钱来引诱孩子好好学习、听话、帮家长做事情等。如考试前有的家长许愿,如果这次考试得前十名,爸爸奖励50元,妈妈奖励50元,爷爷、奶奶都有重奖。结果考了一个前十名就能拿到几百元的奖金。这样孩子认为钱是自己挣来的,理所当然的应归自己支配。
再则,逢年过节,许多家庭的长辈、亲朋好友,总免不了要给孩子们“红包”、压岁钱,动辄几十元、上百元,有的甚至上千元。这一笔收入,有的家长会统一保管,但有的家长则一概不管不问,任由学生自己支配。这无形中就给孩子们营造了乱花钱、乱吃零食的氛围。
长此以往,不但使学生们的身体得不到良好的营养补给,影响了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还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浪费了钱财、浪费了粮食,而且还养成了一种不良的消费习惯。更为严重的是,这将直接影响着学生价值观、消费观、人生观的正确形成。
二、我的思考
作为从教多年,一直担任班主任的我,整天看到的是孩子们忙着乱花钱,买零食、吃零食,课前课后,争相比较谁得的“奖品多”。不仅由此产生的垃圾日渐增多,污染了教室的环境,而且也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被分散了,正常的兴趣被取代了,正面的竞争心淡了,进取意识弱了。可见,学生的不良生活习惯已经侵蚀到了学生的学习习惯。为此我焦急、忧虑,在班级里多次强调,不准随便买零食、乱花钱。可喊破了嗓子,收效却不大,过段时间,学生们又恢复如初。
我不禁深深地问自己:自己的做法是否得当?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走出这一“怪圈”,从根本上扭转这一现象?得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乱花钱、乱买零食对自己人生成长的不良影响;得让学生转移兴趣,把买零食、搞攀比、得大奖这一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转移到读书积累上来。只要我们引导得法,坚持不懈,相信学生们一定会逐步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在自我认识和选择的基础上,建立和形成自己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确定对策,持续引领
正当我带着自己的思考开始行动的时候,我们学校的领导、老师也认识到学生中存在的这一现象,引起了足够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教育措施,用活动引导学生正确使用零花钱,从兴趣入手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于是,我便和老师们一起出谋划策,开始了多方引领。我们先是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对家长进行指导,让家长明确,孩子乱花钱、乱买零食的现实危害和长远影响;让家长知道自己对造成这一现象的责任,认识到自己对孩子手中的零花钱的放纵是在拿孩子的前途做儿戏;使家长明白,一种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孩子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同时,我们还专门印发了致家长的一封信,分析孩子乱花钱、乱买零食的现状,分析孩子成长阶段需要的合理膳食结构,建议家长认真对待孩子的合理饮食,科学搭配,并推荐了一些中外教育名家的教育方法供家长借鉴。首先让家长自觉行动起来,控制和指导学生的零花钱数额、用途,保证学生的正常饮食,引导孩子适当吃零食。与家长形成合力,从源头上疏导和调控学生乱花钱、乱吃零食这一不良习惯。
接着,我在班级里,用多种教育方式,引导学生明确:乱吃零食对正处在成长阶段的身体带来的严重后果,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良好习惯,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不能把心思整天花在吃零食、搞攀比上。为了帮助学生改变吃零食的习惯,我在班会上,用小品的形式演绎吃零食的闹剧,引导学生相互评价,让学生知道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给贪吃的学生一个小小的“惩戒”——负责清扫一次垃圾,闻闻那些食品垃圾的味道。通过“垃圾筐的对话”主题班会,让学生明白乱花钱、乱吃零食对自己、对他人的危害,对环境的污染。渐渐地学生认同了这些道理,有了改变的意愿。
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正确的引领,要让学生的不良习惯逐渐转移到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兴趣上来,就必须为他们提供形成良好的兴趣爱好的平台。为此,我根据学校开展的“打造书香校园,用活零用钱,做出有益事”主题活动,组织引导我班级的学生开展“省下一分零用钱,买来好书大家看”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到书店、书摊等场所淘书,每月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一至两本自己喜欢的图书,自己看后,就放到我们班级设立的图书角。图书角选派有学生管理图书员,进行登记管理,负责实行“好书换着看”。同学们可以在课余时间到图书角选择自己喜欢的图书来读,我则定期组织交流展示活动,让大家说书中事,讲书中人,描书中景,抒书中情……每个月底我们还要评出五名“读书小能手”做榜样。这样以来,学生们吃零食的少了,比画片的不见了,大家的兴趣逐渐转移到读书上来了。
现在,班级图书角的书已经由刚开始的二十几本,达到了近两百本,什么《成语故事》、《安徒生童话》、《寓言故事》、《小神算》等书目还真不少。大家不仅将零用钱主要用在买书上了,也将心思用在读书上了。他们的作文也慢慢发生了变化,以前的寥寥数语,现在变长了,言之有物了,用词也生动形象了。就连课堂发言也变得活跃了,积极了。而且,吃零食的也越来越少了。我班的王康以前是出了名的“吃零食大王”,现在他在日记里写到:“读书就像蚂蚁啃苹果,刚开始果皮很坚硬,但是只要啃破了皮,很快就会尝到甜头,并且会享用不尽。读书,我真的喜欢!”。
近来,有许多家长也反应:你们班级中搞的读书活动真好,尽管孩子回家也要零花钱,但他们用钱买书读,而不是买零食吃。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大有益处的。
一段时间的实践,已使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思考和行动所带来的变化,这不仅是眼前的欣喜,更是对未来意义的展望。因此,我将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并将自己的行动之路拓展开来,为自己的学生做出更多的引领,让他们拥有更多的良好习惯。
吃零食不仅仅是要花钱,而且还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更重要的是还给学生养成了不良的习惯。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花钱,改掉吃零食的习惯?我针对这一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紧密配合学校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明确吃零食的利害关系,自觉矫正自己的行为习惯,把兴趣转移到读书学习上来,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一、学生吃零食的现状认识
1、父母图清闲,学生不吃早餐,以零食果腹。
儿童在小学阶段,正是身体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早餐,是儿童身体成长发育必不可少的呈现形式。可是农村小学生的家长中,有不少从事的是上班不受时间限制的自主职业,而且家庭收入相对充足。这就使得他们为图清闲,常常不给孩子做早饭,随手给孩子几块钱,叫孩子买点吃。于是,就有许多孩子叼着零食、带着零花钱上学。有的学生在路上买了就吃,并带到了学校。由于零食不顶饥,一两节课下来就饿得受不了了,课间便急急匆匆地拿出来吃上几口。孩子以零食果腹,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家长不仅鲜有制止,甚而攀比、纵容。
2、厂家诱惑,学生竞买零食。
有些厂家眼睛盯准了儿童手中零花钱这块“大蛋糕”,极尽所能出奇招,诱惑学生们竞买零食。食品袋中的小玩具被广告幻化的神乎其神,电视上到处是捧着新玩具,乐得眉开眼笑的小朋友,逗得看电视的孩子也喊:“妈妈我也要”。因为包装袋上明确写着:“集齐后可得大奖”!使得孩子们买食品并不是真想吃,而只是为凑齐一幅完整的图画,或者是发现一张“幸运卡”,最终赢得“大奖”。他们为了收集《西游记》卡通画片中的“孙悟空、猪八戒、哪吒、托塔李天王”等人物形象,大量购买方便面,然后把面丢掉,只留其中的卡通片。并互相攀比谁的画片多、品种全,甚至出现“炒” 画片的现象。
3、社会上的小商店、小商贩,更是把孩子手中的零花钱看成是唐僧肉。
新农村建设的“五化”工程让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道路硬化通畅了,环境整洁优美了,个体经营更加便利,摊点、门面村街、道旁。一些没有食品许可证的“三无”食品店,随便挂一个木牌子就是招牌。小烤炉把火一点,肉的香味就飘出来了,不管是辣的还是咸的糊的,都能把孩子的嗅觉给吸引住,引的他们口水直流,寻味而至。这些小商店、小商贩无人管理,也难以管理。他们的目的是盈利,根本不管对孩子饮食安全的危害,更不会顾及到对孩子不良习惯的诱导,只盯着孩子们手中的钱。
4、家长以孩子为中心,不问原因,有求必应。
在我们学校里,节假日或“六一”儿童节的前后几天,许多父母总免不了对孩子搞一次高消费。在相当多的家庭里,对孩子的消费,不管是否真的需要,家长几乎是有求必应。这种逐渐形成的,在家庭生活中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的现代家庭新格局,促成了一种畸形的消费观念。
那么,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哪里呢?究其根源还在于学生手中有钱了,有了可支配的零花钱。
首先,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发展了,经济腾飞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有的家长手里有钱了,正确的教子意识没有跟上,觉得苦了谁也别苦了孩子。于是孩子要就随便给,孩子不要有的家长还主动给,不问什么原因,要多少就给多少,这样孩子就会轻而易举地把钱弄到自己的手里。
其次是家长用钱来引诱孩子好好学习、听话、帮家长做事情等。如考试前有的家长许愿,如果这次考试得前十名,爸爸奖励50元,妈妈奖励50元,爷爷、奶奶都有重奖。结果考了一个前十名就能拿到几百元的奖金。这样孩子认为钱是自己挣来的,理所当然的应归自己支配。
再则,逢年过节,许多家庭的长辈、亲朋好友,总免不了要给孩子们“红包”、压岁钱,动辄几十元、上百元,有的甚至上千元。这一笔收入,有的家长会统一保管,但有的家长则一概不管不问,任由学生自己支配。这无形中就给孩子们营造了乱花钱、乱吃零食的氛围。
长此以往,不但使学生们的身体得不到良好的营养补给,影响了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还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浪费了钱财、浪费了粮食,而且还养成了一种不良的消费习惯。更为严重的是,这将直接影响着学生价值观、消费观、人生观的正确形成。
二、我的思考
作为从教多年,一直担任班主任的我,整天看到的是孩子们忙着乱花钱,买零食、吃零食,课前课后,争相比较谁得的“奖品多”。不仅由此产生的垃圾日渐增多,污染了教室的环境,而且也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被分散了,正常的兴趣被取代了,正面的竞争心淡了,进取意识弱了。可见,学生的不良生活习惯已经侵蚀到了学生的学习习惯。为此我焦急、忧虑,在班级里多次强调,不准随便买零食、乱花钱。可喊破了嗓子,收效却不大,过段时间,学生们又恢复如初。
我不禁深深地问自己:自己的做法是否得当?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走出这一“怪圈”,从根本上扭转这一现象?得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乱花钱、乱买零食对自己人生成长的不良影响;得让学生转移兴趣,把买零食、搞攀比、得大奖这一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转移到读书积累上来。只要我们引导得法,坚持不懈,相信学生们一定会逐步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在自我认识和选择的基础上,建立和形成自己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确定对策,持续引领
正当我带着自己的思考开始行动的时候,我们学校的领导、老师也认识到学生中存在的这一现象,引起了足够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教育措施,用活动引导学生正确使用零花钱,从兴趣入手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于是,我便和老师们一起出谋划策,开始了多方引领。我们先是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对家长进行指导,让家长明确,孩子乱花钱、乱买零食的现实危害和长远影响;让家长知道自己对造成这一现象的责任,认识到自己对孩子手中的零花钱的放纵是在拿孩子的前途做儿戏;使家长明白,一种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孩子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同时,我们还专门印发了致家长的一封信,分析孩子乱花钱、乱买零食的现状,分析孩子成长阶段需要的合理膳食结构,建议家长认真对待孩子的合理饮食,科学搭配,并推荐了一些中外教育名家的教育方法供家长借鉴。首先让家长自觉行动起来,控制和指导学生的零花钱数额、用途,保证学生的正常饮食,引导孩子适当吃零食。与家长形成合力,从源头上疏导和调控学生乱花钱、乱吃零食这一不良习惯。
接着,我在班级里,用多种教育方式,引导学生明确:乱吃零食对正处在成长阶段的身体带来的严重后果,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良好习惯,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不能把心思整天花在吃零食、搞攀比上。为了帮助学生改变吃零食的习惯,我在班会上,用小品的形式演绎吃零食的闹剧,引导学生相互评价,让学生知道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给贪吃的学生一个小小的“惩戒”——负责清扫一次垃圾,闻闻那些食品垃圾的味道。通过“垃圾筐的对话”主题班会,让学生明白乱花钱、乱吃零食对自己、对他人的危害,对环境的污染。渐渐地学生认同了这些道理,有了改变的意愿。
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正确的引领,要让学生的不良习惯逐渐转移到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兴趣上来,就必须为他们提供形成良好的兴趣爱好的平台。为此,我根据学校开展的“打造书香校园,用活零用钱,做出有益事”主题活动,组织引导我班级的学生开展“省下一分零用钱,买来好书大家看”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到书店、书摊等场所淘书,每月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一至两本自己喜欢的图书,自己看后,就放到我们班级设立的图书角。图书角选派有学生管理图书员,进行登记管理,负责实行“好书换着看”。同学们可以在课余时间到图书角选择自己喜欢的图书来读,我则定期组织交流展示活动,让大家说书中事,讲书中人,描书中景,抒书中情……每个月底我们还要评出五名“读书小能手”做榜样。这样以来,学生们吃零食的少了,比画片的不见了,大家的兴趣逐渐转移到读书上来了。
现在,班级图书角的书已经由刚开始的二十几本,达到了近两百本,什么《成语故事》、《安徒生童话》、《寓言故事》、《小神算》等书目还真不少。大家不仅将零用钱主要用在买书上了,也将心思用在读书上了。他们的作文也慢慢发生了变化,以前的寥寥数语,现在变长了,言之有物了,用词也生动形象了。就连课堂发言也变得活跃了,积极了。而且,吃零食的也越来越少了。我班的王康以前是出了名的“吃零食大王”,现在他在日记里写到:“读书就像蚂蚁啃苹果,刚开始果皮很坚硬,但是只要啃破了皮,很快就会尝到甜头,并且会享用不尽。读书,我真的喜欢!”。
近来,有许多家长也反应:你们班级中搞的读书活动真好,尽管孩子回家也要零花钱,但他们用钱买书读,而不是买零食吃。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大有益处的。
一段时间的实践,已使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思考和行动所带来的变化,这不仅是眼前的欣喜,更是对未来意义的展望。因此,我将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并将自己的行动之路拓展开来,为自己的学生做出更多的引领,让他们拥有更多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