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论社会变革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作者】 刘少芹

【机构】 神木第四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我国的社会变革正像一把“双刃剑”,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既有正面的推动,又有负面冲击。它在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社会条件的同时,也因为社会变革涉及范围和程度的广泛性、深刻性和复杂性,将不可避免地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的困难。
        关键词:社会变革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 负面影响
        我国的社会变革正像一把“双刃剑”,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既有正面的推动,又有负面冲击。它在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社会条件的同时,也因为社会变革涉及范围和程度的广泛性、深刻性和复杂性,将不可避免地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构成了对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教育的严重冲击。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革的深度和广度是史无前例的。社会的改革实际上是政治利益、经济利益的重新调整,必然导致社会整个利益格局发生激烈的嬗变。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了,由国家、集体、个人三层利益主体变为多层利益主体。新的利益群体的涌现,使新的利益格局在重建、重组之中。由于在现有生产力条件下,我们必须坚持所有制的多元结构,以及相应的经济形式多元结构,实行发展多种经济形式的政策,其必然的结果,是社会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利益集团或利益阶层,由此相应地出现了新的利益主体,在社会实践中便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这是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起决定作用的反映,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必然现象。由此打破了以往社会意识形态一元化的格局,形成了社会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存在的新局面。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社会目前正处于过渡期,社会尚具有不成熟性、不定型性,因而社会存在多变性的特点,与之相联系的社会的主体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出现了多变性的特点。有些观念昨天认为是不光彩的、不正确的、不合理的;而今则可能是正确的、合理的,反之亦然。这加剧了各种观念的摩擦和碰撞,并对社会主导价值观产生侵蚀的作用,如对集体、国家、全局、责任感等观念的冲击而造成各种观念鱼目混珠、良莠混杂的情形,导致社会主体容易产生迷惘浮躁的心理。
        第二,社会腐败现象的滋生以及一些消极社会现象的存在对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具有负面影响。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发展阶段,中心任务是实现经济的转轨即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因而社会存在过渡型的显著特点。在转轨过程中,社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无序性。因为在改革过程中原有的社会结构体系被打破,而新的社会结构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原有的社会机制难以继续存在,而新的运行秩序的产生仍需一个过程。因此,复杂性、非规范性、不确定性和弱防护性是当前我国社会变革的主要特点。严格地说,目前我们所建立的市场经济仍是不成熟的市场经济。例如,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市场交换行为不规范,权力介入市场情况严重,竞争不均等,分配的不平等,等等。不成熟的市场经济必将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它的负面作用。同时,我国是一个超大型的国家和超大型的社会,管理的难度是举世罕见的。在社会转型过程,出现了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社会结构不断分化,社会规范正处在构建之中,新的社会要素与旧的社会要素之间处于磨合状态,社会整合工作极其繁重。因此,国家权力的行使经历了一个大幅度的调整。在这个过程里,难免会造成权力的“缺位”和“越位”,该管的没有管好,不该管的又管得太多。经济、政治领域的这种特殊情况衍生了各种社会腐败和消极现象。在经济领域中,严重存在着信用危机、偷税漏税、假冒伪劣、损公肥私、国有资产流失、分配不公、贫富悬殊等不良状况;在政治领域中,存在着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卖官鬻爵、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现象;在社会生活方面,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滋生,社会价值观混乱,道德失落,社会不公,黄赌毒泛滥,犯罪率上升,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等等。这些不良社会现象的存在不仅对广大青少年带来消极的影响,形成许多不良的社会示范效应,而且还对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产生一定的障碍,大大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多年来一直困扰着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高的问题,其症结恐怕与整个社会环境中严重不良现象的存在不无关系。
  第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盛行,造成对社会主义义利价值观教育的严峻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曾被长期过度压抑的个人利益得到应有的释放,这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从而大大地激发了社会的活力,各项改革措施由此获得了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但是,小部分人走过了头,把个人利益发展为崇尚自我、个人本位的倾向,把“自我实现”作为人生信条,把权衡个人得失利弊作为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有的甚至达到置集体、社会和国家利益于不顾的地步。在这种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有不少人信奉“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钱成为财富的体现,拥有金钱就意味着拥有各种社会财富,这种状况极容易导致青少年产生拜金主义的倾向。传统教育中倡导的重义轻利思想,在不少学生心目中已转变为重利轻义,甚至是见利忘义、惟利是图。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的人已滋生了享乐主义思想,穿名牌、讲派头、搞攀比,进行超前消费,等等。这种情况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也造成了严重的冲击。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主张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有机统一。而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不良价值观却是与之对立的。这种不良价值观对青少年的严重腐蚀成为学校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四,社会利益格局的变动,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复杂的影响。
        青少年的成长依附于相应的家庭之中,家庭利益的变化直接影响着青少年价值观念的变化。随着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利益格局在不断地进行着多层次、多方面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各利益群体的利益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一部分人可能因此而获得较大的利益,一部分人也可能因此而丧失原有的利益,还有一些可能因改革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遭到暂时或长久的损失而造成生活发生困难。这种利益的调整难免对青少年的思想带来极为深刻的影响。因家庭获得较多利益的青少年会亲身感受到社会主义改革的优越而更加信仰社会主义,而因改革给自己家庭带来损失并造成种种困难的青少年可能由此对改革感到困惑,甚至对社会主义价值产生怀疑。这种复杂的情况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值得指出的是,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相当数量的企业效益下降,并产生了一批下岗人员,这难免波及到一定层面的家庭收益的下降,成为社会面临的热点问题,而且这个问题恐怕在短时期内也难以彻底解决必将会影响到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