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
【作者】 魏丽萍
【机构】 蓬安县锦屏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朗读是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基本手段,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语感、激发情感,是学生应具备的语文基本功之一。在语文朗读课程教学上,教师要进行更多的创新,研究更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帮助小学生提高朗读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语文课堂;朗读能力;策略探讨
朗读是学生感受文字的优美和其中蕴含丰富情感的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办法。随着新课改对语文学科教学明确要求的提出、落实和不断推进,朗读教学的重要性逐渐被教育者所认识,广大教师也开始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办法和策略。在朗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所作为,根据编者意图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承担起指导和训练学生朗读的责任。
1、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意义
1.1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理解力
从学生角度来说,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朗读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小学生朗读的过程就是进一步去体会和理解的过程。而且小学语文教师重视并不断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将能够让他们快速积累语言材料,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另外,由于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和快速集中精力的能力正处于初步培养阶段,朗读则是一种较好协助他们集中注意力的方法。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将能够帮助学生更快速且更准确的理解语文知识。
1.2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到朗读,部分教师想到的只是让学生完成对文章的阅读,但这样的理解是不够全面的。真正有价值的朗读教学并不是让学生单纯地完成文章阅读的任务,而是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让自己的思绪和情感随阅读内容发生相应的变化。不仅仅是发出声音,还要求学生用心感受文章内容,感悟其中包含的各样情感,探索其中的哲理,跟作者产生一定的共情,这样才能真正感知文章的美。而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文章的语言美、哲理美和情感美,就能进一步升华自己的思维。由此可见,朗读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用心去品味文章,而并非是单纯地开口读书。让小学生长期进行朗读练习,能让他们充分提高对文字的感知力,并能让他们的思维得到充分的锻炼。
2、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策略
2.1 朗读目的不明确
有目的的教学与无目的教学是完全不一样的教学过程,带来的后果是大不相同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如果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就需要教师在学习中不断地引导监督,明确学习目的,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虽然有意明确朗读的目的,但教师在学生朗读的时候,仅仅是明确了朗读第一阶段的要求,并没有根据学生年纪、学段给出不一样的朗读要求和目的。因此,教师要加强自身对于朗读教学目的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要对朗读教学的目的有着明确的要求。
2.2 缺少朗读时间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朗读教学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但在设计教学大纲时,忽视了朗读教学的重要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为朗读教学规划出专门的时间。然而因为实际的教学时间限制,很少有教师在课堂上占用时间要求学生进行专业的朗读训练,朗读任务大多存在于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的过程中,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并没有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指导,这些都是因为教师没有正确认识朗读教学,从而导致学生缺乏朗读意识。
2.3 朗读学习方式单一
朗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成效,教师需要采取不同方式加以正确引导,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朗读过程中来。通过提高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对于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从而改善语文教学现状。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把朗读作为衡量学生基础知识水平的手段,利用朗读的方式解决其中的问题。很多教师过于关注语文课本内容,只围绕它开展朗读活动,使朗读内容变得越来越单一化。
3、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
3.1 丰富朗读素材,培养小学生浓厚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动力,是保证高质高效学习的核心。对于小学生来说,丰富的朗读素材不但符合其当下成长和发展的特点及需求,更能够满足学生对于丰富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作为教师应该做好对课外优秀朗读素材的筛选工作,根据学生学习、性格以及兴趣特点为其筛选出一些结构鲜明、字数适中、生字较少且具有较强代入感的易于学生理解的素材,让学生进行自由选择,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去进行朗读。如此一来,不仅学生的朗读能力会有很大程度上的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索欲,主动参与朗读的积极性也会随之增强,对于其日后语文知识的学习将会大有裨益。值得注意的是,因优秀的朗读素材不胜枚举,种类也丰富繁杂,教师在筛选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做好分类,明确知识内容的指向性。
3.2 明确朗读目的,正确引导学生
当下一些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对于朗读目的明确的不具体,使得一些学生在读完一篇课文之后还“云里雾里”,不知道自己具体要做什么。其实教师可以把朗读教学的目标分为低较的目标和较高的目标以及最高目标。只有把朗读教学的目标明确之后,才能在此基础上运用自己的朗读能力,将课文中的情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读出课文的意境,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进一步引导他们来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与情感体验、理解的能力。
3.3 多媒体营造氛围,深化情感体验
一般情况下,每篇课文都蕴含着深厚的情感,而对于小学生来说,课文中的情感元素,他们很难提炼出来。如何做到朗读的最高层要求“有感情地读”,教师就要开动脑筋,寻求与学生情感共鸣的方式。而多媒体的有效运用,通过视频、图片、音效等方式能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更好地调动起自身的情感体验,促发他们用饱满的情感完成朗读任务,抓住并诠释出文本的情感主题,进而提升朗读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设计各种朗读情境,让学生在朗读时受到情感渲染,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技能。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朗读培养学生审美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打开学生情感的大门,激发学生的思维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未来教学之路,审美教育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完美融合还需要进一步升华。
3.4 结合文本内容,丰富朗读方式
在开展朗读活动期间,教师要围绕文本内容,丰富学生的朗读方法、技巧。在以往的朗读活动中,教师一致认为朗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形式,把朗读作为语文学习任务中的一种附属品,无法体现朗读的优势和作用。教师一定要改变以往的教育理念,强化对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结合小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设定多元化的朗读教学模式,让学生掌握多种朗读方式与技巧。教师要引导小学生深入感知人物的情感,在分角色朗读中感知人物话语、文章背景,深入挖掘文章中人物内心的真实情感。教师也可以设定自由读教学活动,让学生融入情感,在朗读中积极反馈与理解,做到相互借鉴与学习,促进共同进步。同时,教师可以采用竞赛读的方式开展朗读实践活动,让学生用心去朗读,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除此之外,教师要升华文章中的情感,要让朗读过程更加具体化、生动化,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全面刻画人物形象,让学生多层面、多角度分析文本内容,升华思想情感,展现朗读的德育功能,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
3.5 加强情感引导,提升感知能力
语文学科本质上属于语言文学类课程,其重要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习者的沟通能力和增强他们的情感感知力,而小学阶段的学生有较强的模仿能力,也十分喜欢表演。基于这一点,语文教师可以在设计的课堂教学内容中增加一些游戏环节和表演环节,让小学生结合所学习的课程内容进行现场表演,这些环节能让小学生的天性得到充分释放。而所有的小学生都喜欢玩游戏,也热衷于模仿,这样的方式能激发他们参与语文课堂的兴趣,唤起他们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并且能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另外,通过这一过程,小学生的想象能力也能得到充分锻炼。教师则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加以引导,让小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表演跟童话故事有密切的联系,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
3.6 根据朗读内容,增强朗读指导
要想提升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在朗读教学活动中必须要依据朗读学习的内容,增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充分做到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开展个别化、个性化的朗读指导,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地投入朗读活动之中,提高朗读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在诗歌朗读教学活动中,由于诗歌具有简练、含蓄的特点,教师要让学生深入感知作者的情感,掌握表达美好事物的技巧与方法。教师可以采用示范读的形式,再加以一定的点拨,让学生深刻感知文章的意境,注重情感与节奏的融入,吟诵出自己的朗读风格,在朗读中构建美好的情境。在记叙文朗读中,教师要注重朗读与写作的融合,让学生在朗读中总结写作经验与写作技巧,在写作中回忆朗读中积累的词汇,提高朗读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展开朗读,增强小学生的朗读体验,让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朗读教学活动中。
3.7 组织质量评价活动,引导学生读思结合
如前文所述,课堂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是检验教师上课水平及学生接受情况的重要指标,因此必须要加强对课堂评价的创新与完善。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也应当注重评价体系的建立,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发展情况,比如语音清晰性、语调适宜性等。在进行朗读质量评价时,应当从学生角度、教师角度以及学生互评角度出发,对学生的朗读情况做出综合性的评价,为下一阶段的朗读活动指明方向,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极大提高。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必不可少,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养,其中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感知能力。因此,语文教师要重视朗读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学习心理设计教学内容,提高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从而积极进行朗读活动,不断提升朗读能力,进而提升语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何晓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2021(30):173.
[2]马冠男.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天津教育,2021(21):163-164.
[3]王娟.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21(53):43-44.
关键词:语文课堂;朗读能力;策略探讨
朗读是学生感受文字的优美和其中蕴含丰富情感的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办法。随着新课改对语文学科教学明确要求的提出、落实和不断推进,朗读教学的重要性逐渐被教育者所认识,广大教师也开始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办法和策略。在朗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所作为,根据编者意图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承担起指导和训练学生朗读的责任。
1、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意义
1.1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理解力
从学生角度来说,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朗读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小学生朗读的过程就是进一步去体会和理解的过程。而且小学语文教师重视并不断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将能够让他们快速积累语言材料,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另外,由于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和快速集中精力的能力正处于初步培养阶段,朗读则是一种较好协助他们集中注意力的方法。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将能够帮助学生更快速且更准确的理解语文知识。
1.2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到朗读,部分教师想到的只是让学生完成对文章的阅读,但这样的理解是不够全面的。真正有价值的朗读教学并不是让学生单纯地完成文章阅读的任务,而是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让自己的思绪和情感随阅读内容发生相应的变化。不仅仅是发出声音,还要求学生用心感受文章内容,感悟其中包含的各样情感,探索其中的哲理,跟作者产生一定的共情,这样才能真正感知文章的美。而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文章的语言美、哲理美和情感美,就能进一步升华自己的思维。由此可见,朗读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用心去品味文章,而并非是单纯地开口读书。让小学生长期进行朗读练习,能让他们充分提高对文字的感知力,并能让他们的思维得到充分的锻炼。
2、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策略
2.1 朗读目的不明确
有目的的教学与无目的教学是完全不一样的教学过程,带来的后果是大不相同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如果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就需要教师在学习中不断地引导监督,明确学习目的,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虽然有意明确朗读的目的,但教师在学生朗读的时候,仅仅是明确了朗读第一阶段的要求,并没有根据学生年纪、学段给出不一样的朗读要求和目的。因此,教师要加强自身对于朗读教学目的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要对朗读教学的目的有着明确的要求。
2.2 缺少朗读时间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朗读教学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但在设计教学大纲时,忽视了朗读教学的重要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为朗读教学规划出专门的时间。然而因为实际的教学时间限制,很少有教师在课堂上占用时间要求学生进行专业的朗读训练,朗读任务大多存在于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的过程中,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并没有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指导,这些都是因为教师没有正确认识朗读教学,从而导致学生缺乏朗读意识。
2.3 朗读学习方式单一
朗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成效,教师需要采取不同方式加以正确引导,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朗读过程中来。通过提高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对于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从而改善语文教学现状。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把朗读作为衡量学生基础知识水平的手段,利用朗读的方式解决其中的问题。很多教师过于关注语文课本内容,只围绕它开展朗读活动,使朗读内容变得越来越单一化。
3、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
3.1 丰富朗读素材,培养小学生浓厚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动力,是保证高质高效学习的核心。对于小学生来说,丰富的朗读素材不但符合其当下成长和发展的特点及需求,更能够满足学生对于丰富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作为教师应该做好对课外优秀朗读素材的筛选工作,根据学生学习、性格以及兴趣特点为其筛选出一些结构鲜明、字数适中、生字较少且具有较强代入感的易于学生理解的素材,让学生进行自由选择,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去进行朗读。如此一来,不仅学生的朗读能力会有很大程度上的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索欲,主动参与朗读的积极性也会随之增强,对于其日后语文知识的学习将会大有裨益。值得注意的是,因优秀的朗读素材不胜枚举,种类也丰富繁杂,教师在筛选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做好分类,明确知识内容的指向性。
3.2 明确朗读目的,正确引导学生
当下一些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对于朗读目的明确的不具体,使得一些学生在读完一篇课文之后还“云里雾里”,不知道自己具体要做什么。其实教师可以把朗读教学的目标分为低较的目标和较高的目标以及最高目标。只有把朗读教学的目标明确之后,才能在此基础上运用自己的朗读能力,将课文中的情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读出课文的意境,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进一步引导他们来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与情感体验、理解的能力。
3.3 多媒体营造氛围,深化情感体验
一般情况下,每篇课文都蕴含着深厚的情感,而对于小学生来说,课文中的情感元素,他们很难提炼出来。如何做到朗读的最高层要求“有感情地读”,教师就要开动脑筋,寻求与学生情感共鸣的方式。而多媒体的有效运用,通过视频、图片、音效等方式能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更好地调动起自身的情感体验,促发他们用饱满的情感完成朗读任务,抓住并诠释出文本的情感主题,进而提升朗读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设计各种朗读情境,让学生在朗读时受到情感渲染,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技能。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朗读培养学生审美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打开学生情感的大门,激发学生的思维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未来教学之路,审美教育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完美融合还需要进一步升华。
3.4 结合文本内容,丰富朗读方式
在开展朗读活动期间,教师要围绕文本内容,丰富学生的朗读方法、技巧。在以往的朗读活动中,教师一致认为朗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形式,把朗读作为语文学习任务中的一种附属品,无法体现朗读的优势和作用。教师一定要改变以往的教育理念,强化对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结合小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设定多元化的朗读教学模式,让学生掌握多种朗读方式与技巧。教师要引导小学生深入感知人物的情感,在分角色朗读中感知人物话语、文章背景,深入挖掘文章中人物内心的真实情感。教师也可以设定自由读教学活动,让学生融入情感,在朗读中积极反馈与理解,做到相互借鉴与学习,促进共同进步。同时,教师可以采用竞赛读的方式开展朗读实践活动,让学生用心去朗读,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除此之外,教师要升华文章中的情感,要让朗读过程更加具体化、生动化,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全面刻画人物形象,让学生多层面、多角度分析文本内容,升华思想情感,展现朗读的德育功能,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
3.5 加强情感引导,提升感知能力
语文学科本质上属于语言文学类课程,其重要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习者的沟通能力和增强他们的情感感知力,而小学阶段的学生有较强的模仿能力,也十分喜欢表演。基于这一点,语文教师可以在设计的课堂教学内容中增加一些游戏环节和表演环节,让小学生结合所学习的课程内容进行现场表演,这些环节能让小学生的天性得到充分释放。而所有的小学生都喜欢玩游戏,也热衷于模仿,这样的方式能激发他们参与语文课堂的兴趣,唤起他们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并且能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另外,通过这一过程,小学生的想象能力也能得到充分锻炼。教师则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加以引导,让小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表演跟童话故事有密切的联系,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
3.6 根据朗读内容,增强朗读指导
要想提升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在朗读教学活动中必须要依据朗读学习的内容,增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充分做到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开展个别化、个性化的朗读指导,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地投入朗读活动之中,提高朗读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在诗歌朗读教学活动中,由于诗歌具有简练、含蓄的特点,教师要让学生深入感知作者的情感,掌握表达美好事物的技巧与方法。教师可以采用示范读的形式,再加以一定的点拨,让学生深刻感知文章的意境,注重情感与节奏的融入,吟诵出自己的朗读风格,在朗读中构建美好的情境。在记叙文朗读中,教师要注重朗读与写作的融合,让学生在朗读中总结写作经验与写作技巧,在写作中回忆朗读中积累的词汇,提高朗读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展开朗读,增强小学生的朗读体验,让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朗读教学活动中。
3.7 组织质量评价活动,引导学生读思结合
如前文所述,课堂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是检验教师上课水平及学生接受情况的重要指标,因此必须要加强对课堂评价的创新与完善。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也应当注重评价体系的建立,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发展情况,比如语音清晰性、语调适宜性等。在进行朗读质量评价时,应当从学生角度、教师角度以及学生互评角度出发,对学生的朗读情况做出综合性的评价,为下一阶段的朗读活动指明方向,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极大提高。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必不可少,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养,其中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感知能力。因此,语文教师要重视朗读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学习心理设计教学内容,提高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从而积极进行朗读活动,不断提升朗读能力,进而提升语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何晓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2021(30):173.
[2]马冠男.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天津教育,2021(21):163-164.
[3]王娟.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21(53):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