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自主互助”教学法探究
【作者】 李 杰 张海峰
【机构】 神木第四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面对教育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如何实施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如何把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落到实处,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我一直探索的课题,在探索中寻找到了一种高效的教学法——小学数学“自主互助”教学法。
一、创设情境,呈现问题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开始,没有问题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而产生问题的条件主要是好奇和怀疑,也只有好奇和怀疑才可能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所以教师要精心给学生创设各种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刻意制造悬念,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产生问题的联想。使之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在这一过程中,要尽量把新授知识点创设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践中,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教师进行筛选,确定解决本节课知识点的必要信息,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问题。这样做,让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自己提出的问题,最容易产生解决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学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
二、独立思考,自主尝试
问题呈现出来以后,教师不要急于点拨讲解,更不要立即让学生小组讨论。一定要留给学生适当的时间,独立思考,自己解决。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难易,出示自学指导。学生通过努力可能自己就能把问题解决,这是最好的结果,也是最有成效的结果。也可能学生通过思考,自己不能解决,但这为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师一定不要忽视这静静的2——3分钟,这是解决问题的开头,开好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三、合作探究,互帮互助
自主互助式教学法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小组学习。教师可把学生划分成四人一组的学习互助组,选拔责任心强的学生当小组长。小组人数不要过多,否则讨论时就有的只当听众,小组长也照顾不过来。这一过程分两个环节:
1.组长交流,统一结论
学生自主尝试后,小组长要首先及时交流结论,若班额较大,分组较多,小组长可再分组,3——4人一组为宜。因为小组长都是比较出色的学生,他们的结论若一致,就能说明结论是正确的。若不一致,立即讨论,统一思想。这时教师要及时掌握情况,保证小组长带回各组的结论准确无误。这个环节用时不会太多,但却非常关键,它关系着结论的准确性。
2.小组交流,查缺补漏
小组长回到各组后,要立即检查组内成员的自学成果,若知识比较简单,都能理解掌握,检查一下就可以了。若存在问题,小组长和学会的学生就要充当“小老师”该讲的讲,该说的说,该做的做,直到每一个学生都没有问题为止。
四、汇报交流,点拨归纳
汇报交流是建立在小组学习基础上进行的。找2至3个小组的学生代表汇报小组研究成果(不要总是安排组长)。教师根据汇报情况,将本节课知识重点、难点纲要信号性地进行板书,并加以归纳总结,使学生便于理解、记忆。
五、题组训练,巩固提高。
练习题设计要有层次,第一组练习题以填空、判断为主要形式,是较简单的基础性题目,第二组练习题以思考、计算为主要形式,是应用性题目,第三组练习题以自编、研究为主要形式,是发展实践性题目。
这一环节的操作过程与第二、三个环节是类似的,出示几组题,就有几个反复。流程为:教师出示练习题组——学生自主尝试解决——组长交流统一答案——组内互助,全部过关。
六、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是一节课的总结与提升,是教学落实的重要环节。对于定理、公式课的总结,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来做。在开始的时候,老师要教给他们怎样总结,总结什么?如:教给他们要总结的主要内容包括:本节课自己的收获,这些收获包含对定理、公式的理解,规律的总结,解题方法、技巧的运用,今后学习应该注意的问题等等。
课堂小结标志着本堂课的结束,但知识是需要实践的,是服务于生活的。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布置适当的知识延伸课下作业。让学生通过学习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小组自主合作使实验教师置于学生之中,在与学生讨论、交流中,在师生易位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交流。学生对教师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促使学生自动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达到肯学、爱学。学生自学能力有较大提高,互助交流的意识、习惯逐步养成,特别是下游学生不再是旁观者,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并能站起来勇敢地发言,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即使有些学生没有得到发言的机会,也在学生间的互相交流中得到了表现。同时,小组合作自主学习,促使学生学会交际,在活动中学习其它同学的学习方法和品质意志,在帮助别人共同进步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社会活动能力。
一、创设情境,呈现问题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开始,没有问题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而产生问题的条件主要是好奇和怀疑,也只有好奇和怀疑才可能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所以教师要精心给学生创设各种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刻意制造悬念,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产生问题的联想。使之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在这一过程中,要尽量把新授知识点创设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践中,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教师进行筛选,确定解决本节课知识点的必要信息,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问题。这样做,让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自己提出的问题,最容易产生解决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学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
二、独立思考,自主尝试
问题呈现出来以后,教师不要急于点拨讲解,更不要立即让学生小组讨论。一定要留给学生适当的时间,独立思考,自己解决。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难易,出示自学指导。学生通过努力可能自己就能把问题解决,这是最好的结果,也是最有成效的结果。也可能学生通过思考,自己不能解决,但这为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师一定不要忽视这静静的2——3分钟,这是解决问题的开头,开好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三、合作探究,互帮互助
自主互助式教学法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小组学习。教师可把学生划分成四人一组的学习互助组,选拔责任心强的学生当小组长。小组人数不要过多,否则讨论时就有的只当听众,小组长也照顾不过来。这一过程分两个环节:
1.组长交流,统一结论
学生自主尝试后,小组长要首先及时交流结论,若班额较大,分组较多,小组长可再分组,3——4人一组为宜。因为小组长都是比较出色的学生,他们的结论若一致,就能说明结论是正确的。若不一致,立即讨论,统一思想。这时教师要及时掌握情况,保证小组长带回各组的结论准确无误。这个环节用时不会太多,但却非常关键,它关系着结论的准确性。
2.小组交流,查缺补漏
小组长回到各组后,要立即检查组内成员的自学成果,若知识比较简单,都能理解掌握,检查一下就可以了。若存在问题,小组长和学会的学生就要充当“小老师”该讲的讲,该说的说,该做的做,直到每一个学生都没有问题为止。
四、汇报交流,点拨归纳
汇报交流是建立在小组学习基础上进行的。找2至3个小组的学生代表汇报小组研究成果(不要总是安排组长)。教师根据汇报情况,将本节课知识重点、难点纲要信号性地进行板书,并加以归纳总结,使学生便于理解、记忆。
五、题组训练,巩固提高。
练习题设计要有层次,第一组练习题以填空、判断为主要形式,是较简单的基础性题目,第二组练习题以思考、计算为主要形式,是应用性题目,第三组练习题以自编、研究为主要形式,是发展实践性题目。
这一环节的操作过程与第二、三个环节是类似的,出示几组题,就有几个反复。流程为:教师出示练习题组——学生自主尝试解决——组长交流统一答案——组内互助,全部过关。
六、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是一节课的总结与提升,是教学落实的重要环节。对于定理、公式课的总结,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来做。在开始的时候,老师要教给他们怎样总结,总结什么?如:教给他们要总结的主要内容包括:本节课自己的收获,这些收获包含对定理、公式的理解,规律的总结,解题方法、技巧的运用,今后学习应该注意的问题等等。
课堂小结标志着本堂课的结束,但知识是需要实践的,是服务于生活的。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布置适当的知识延伸课下作业。让学生通过学习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小组自主合作使实验教师置于学生之中,在与学生讨论、交流中,在师生易位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交流。学生对教师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促使学生自动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达到肯学、爱学。学生自学能力有较大提高,互助交流的意识、习惯逐步养成,特别是下游学生不再是旁观者,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并能站起来勇敢地发言,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即使有些学生没有得到发言的机会,也在学生间的互相交流中得到了表现。同时,小组合作自主学习,促使学生学会交际,在活动中学习其它同学的学习方法和品质意志,在帮助别人共同进步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社会活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