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论音乐教师的语言艺术
【作者】 金 鑫
【机构】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音乐是美的艺术,因此音乐教师课堂语言的艺术性就尤为重要。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要有激情和极大的艺术魄力,要做到像旋律那样优美,象歌声那样句句动听,朗诵歌词时,在语调、力度、速度、音量上都要做到恰到好处,力求生动、悦耳。因此,音乐课堂教学的课堂语言,其节奏感和韵律感是非常重要的的。
关键词:音乐教师 语言艺术 形体语言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知识、心理和情感相互交织并相互促进的一种综合交流,这是任何教学媒体所不能替代的。而语言艺术的目的就是使这一交流工具达到最理想的状态。课堂语言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课堂语言艺术则无疑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这一双向活动的效果。
一、音乐教师的课堂文学语言艺术
1.具有准确性。虽然语言并不是音乐课的主要内容,但标准、准确、生动、组织有序的语言可以为一堂音乐课增色不少。
音乐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相同,课堂的语言表达要准确。一个职能“茶壶里煮饺子”的人是无力胜任音乐教师这个职业的。或者,虽然能作口头表达,但是自己明白的意思却无力使学生明白,心中所想的与语言表达不相一致,“词不达意”等现象都是缺乏表达能力的表现。
所以教学语言即要有书面语言的准确,又要有口头语言的明白易懂,易于被学生所接受。教学实践表明,不成功的教学往往是教师不能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图,颠三倒四、词不达意、含糊不清。教师要做到自己的教学语言通俗易懂,就必须对教材上的书面语言进行加工、改造,这样才能使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
准确性是教学语言的灵魂,没有“灵魂”教学语言就没有生命。缺乏科学性的语言,不论用词如何考究、语句怎样华美,都会显得苍白无力。在音乐教学中,任何模棱两可、含糊其词都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在讲课时注意语言的科学性和条理性,每个有关音乐概念,都要讲解准确。
2.具有艺术性
语言表达的艺术性,是对语言表达的高层次的要求,从教育的高要求来看,课堂语言是教师的一种表现艺术,它包括教师要讲究说话的表情、语气、语调以及伴随的手势、姿势等等。音乐作品是通过旋律、节奏、和声、曲式、配器等因素来塑造艺术形象的。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的语速、语调也要与这一塑造手法相一致、轻重一致、高低一致,使语言氛围与音乐氛围相互交融、浑然一体。
音乐是美的艺术,因此音乐教师课堂语言的艺术性就尤为重要。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要有激情和极大的艺术魄力,要做到像旋律那样优美,象歌声那样句句动听,朗诵歌词时,在语调、力度、速度、音量上都要做到恰到好处,力求生动、悦耳。因此,音乐课堂教学的课堂语言,其节奏感和韵律感是非常重要的的。节奏感个韵律感把握得好、应用得恰如其分,能使音乐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更加鲜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具有教育性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认为,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虽然,它是以动听的音响、优美的曲调、鲜明的节奏、生动的形象等特殊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教育,所以,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不仅要富于情感,还要具有教育性,使学生在知识能力上得益,在思想情感上得到陶冶。音乐教师要用高尚的情感引起学生在思想、感情上的共鸣,以感染学生。
4.具有启发性
在音乐教学中,运用积极的启发性语言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学语言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思维。灵活地运用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积极地启发性教学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并能开拓思维境界,领悟知识的内涵,这样就有可能使教学效率提高,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
二、音乐教师的形体语言艺术
要上好音乐课,音乐教师除了要有美的文学语言,还应有恰到好处的形体语言,即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适当的肢体动作以及丰富的眼神、口型和面部表情。
1.肢体动作语言。肢体语言不仅可帮助教师表情达意,还可使教师利用学生肢体语言的反馈信息更好地“解读”学生。在音乐知识、技能的讲解和示范中,学生做出的点头、微笑或目不转睛地注视教师等积极的反应,都说明教师所讲的内容与学生的求知欲融合在了一起。合唱时的指挥就是显而易见的肢体语言。除此之外,在教唱一首歌曲或者是欣赏一部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教师都不可避免地需要用一些手势或身体语言来传达作品的情感,以便学生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作品。例如欣赏《瑶族舞曲》时,教师的几个简单的瑶族舞动作,再加上相关的词语,就能使学生很快地随教师一起进入欢快的音乐氛围之中,并准确地掌握瑶族音乐的主要节奏。所以,教师必须善于把握好课堂气氛,正确地通过学生体态语言的反馈信息“解读”学生内心世界,以提高教学质量。当然,肢体动作的运用一定要恰如其分,若是过于夸张或准备不够,就会导致喧宾夺主,甚至适得其反,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眼神。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利用眼神与学生交流,是音乐教师应该具备的一项本领。教师在音乐教学课堂上,要合理调控眼的视角、视域和视线,特别是视角应呈正视,这样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对我们讲”。眼神的积极作用可涉及音乐教学课堂的各个环节。如教师提出某个问题让学生给予解答时,不论答得对与否,都应给以赞许或鼓励的目光,以激发起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师指挥学生歌唱时,要通过眼睛进行观察示意,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并用眼神来表达和暗示音乐情感的变化,提示声部的进入。当教师对音乐作品理解深刻时,这部作品的音乐情绪就可以从教师的眼神中流露出来。
3.口型、身体姿态与表情。口型、身体姿态与表情是肢体语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音乐教师应该像一个演员,用自己精湛的技艺牢牢地吸引住每一个学生。在音乐教学课堂上,教师姿态端正、动作稳健,会增加讲课的吸引度和知识的可信度,能保持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教学的姿态表达,是教师的素质修养和精神内涵的审美提示。因此,教师必须讲究姿态美,力求自己的姿态自然、大方、得体,给学生以稳重的感觉。
总之,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除了要重视音乐教学法的研究外,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与文学修养,使有声语言与肢体语言在每一节课上都有完美的结合,并与学生融为一体。只有这样,音乐教学才能切实让学生感受美,才更有吸引力,也才能更好地达到美育的目的。音乐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将会像音乐作品美一样,给学生以艺术的享受和美的启迪,这是一种无形的艺术教育。这就对音乐教师本身在师德修养、音乐素质以及对文学内涵的理解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音乐教师只有具备了这些综合素质,才有可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艺术的语言、丰富的教学经验,使课堂丰富多彩,富于艺术性和感染力,使语言美与音乐美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关键词:音乐教师 语言艺术 形体语言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知识、心理和情感相互交织并相互促进的一种综合交流,这是任何教学媒体所不能替代的。而语言艺术的目的就是使这一交流工具达到最理想的状态。课堂语言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课堂语言艺术则无疑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这一双向活动的效果。
一、音乐教师的课堂文学语言艺术
1.具有准确性。虽然语言并不是音乐课的主要内容,但标准、准确、生动、组织有序的语言可以为一堂音乐课增色不少。
音乐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相同,课堂的语言表达要准确。一个职能“茶壶里煮饺子”的人是无力胜任音乐教师这个职业的。或者,虽然能作口头表达,但是自己明白的意思却无力使学生明白,心中所想的与语言表达不相一致,“词不达意”等现象都是缺乏表达能力的表现。
所以教学语言即要有书面语言的准确,又要有口头语言的明白易懂,易于被学生所接受。教学实践表明,不成功的教学往往是教师不能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图,颠三倒四、词不达意、含糊不清。教师要做到自己的教学语言通俗易懂,就必须对教材上的书面语言进行加工、改造,这样才能使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
准确性是教学语言的灵魂,没有“灵魂”教学语言就没有生命。缺乏科学性的语言,不论用词如何考究、语句怎样华美,都会显得苍白无力。在音乐教学中,任何模棱两可、含糊其词都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在讲课时注意语言的科学性和条理性,每个有关音乐概念,都要讲解准确。
2.具有艺术性
语言表达的艺术性,是对语言表达的高层次的要求,从教育的高要求来看,课堂语言是教师的一种表现艺术,它包括教师要讲究说话的表情、语气、语调以及伴随的手势、姿势等等。音乐作品是通过旋律、节奏、和声、曲式、配器等因素来塑造艺术形象的。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的语速、语调也要与这一塑造手法相一致、轻重一致、高低一致,使语言氛围与音乐氛围相互交融、浑然一体。
音乐是美的艺术,因此音乐教师课堂语言的艺术性就尤为重要。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要有激情和极大的艺术魄力,要做到像旋律那样优美,象歌声那样句句动听,朗诵歌词时,在语调、力度、速度、音量上都要做到恰到好处,力求生动、悦耳。因此,音乐课堂教学的课堂语言,其节奏感和韵律感是非常重要的的。节奏感个韵律感把握得好、应用得恰如其分,能使音乐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更加鲜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具有教育性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认为,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虽然,它是以动听的音响、优美的曲调、鲜明的节奏、生动的形象等特殊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教育,所以,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不仅要富于情感,还要具有教育性,使学生在知识能力上得益,在思想情感上得到陶冶。音乐教师要用高尚的情感引起学生在思想、感情上的共鸣,以感染学生。
4.具有启发性
在音乐教学中,运用积极的启发性语言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学语言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思维。灵活地运用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积极地启发性教学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并能开拓思维境界,领悟知识的内涵,这样就有可能使教学效率提高,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
二、音乐教师的形体语言艺术
要上好音乐课,音乐教师除了要有美的文学语言,还应有恰到好处的形体语言,即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适当的肢体动作以及丰富的眼神、口型和面部表情。
1.肢体动作语言。肢体语言不仅可帮助教师表情达意,还可使教师利用学生肢体语言的反馈信息更好地“解读”学生。在音乐知识、技能的讲解和示范中,学生做出的点头、微笑或目不转睛地注视教师等积极的反应,都说明教师所讲的内容与学生的求知欲融合在了一起。合唱时的指挥就是显而易见的肢体语言。除此之外,在教唱一首歌曲或者是欣赏一部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教师都不可避免地需要用一些手势或身体语言来传达作品的情感,以便学生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作品。例如欣赏《瑶族舞曲》时,教师的几个简单的瑶族舞动作,再加上相关的词语,就能使学生很快地随教师一起进入欢快的音乐氛围之中,并准确地掌握瑶族音乐的主要节奏。所以,教师必须善于把握好课堂气氛,正确地通过学生体态语言的反馈信息“解读”学生内心世界,以提高教学质量。当然,肢体动作的运用一定要恰如其分,若是过于夸张或准备不够,就会导致喧宾夺主,甚至适得其反,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眼神。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利用眼神与学生交流,是音乐教师应该具备的一项本领。教师在音乐教学课堂上,要合理调控眼的视角、视域和视线,特别是视角应呈正视,这样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对我们讲”。眼神的积极作用可涉及音乐教学课堂的各个环节。如教师提出某个问题让学生给予解答时,不论答得对与否,都应给以赞许或鼓励的目光,以激发起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师指挥学生歌唱时,要通过眼睛进行观察示意,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并用眼神来表达和暗示音乐情感的变化,提示声部的进入。当教师对音乐作品理解深刻时,这部作品的音乐情绪就可以从教师的眼神中流露出来。
3.口型、身体姿态与表情。口型、身体姿态与表情是肢体语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音乐教师应该像一个演员,用自己精湛的技艺牢牢地吸引住每一个学生。在音乐教学课堂上,教师姿态端正、动作稳健,会增加讲课的吸引度和知识的可信度,能保持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教学的姿态表达,是教师的素质修养和精神内涵的审美提示。因此,教师必须讲究姿态美,力求自己的姿态自然、大方、得体,给学生以稳重的感觉。
总之,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除了要重视音乐教学法的研究外,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与文学修养,使有声语言与肢体语言在每一节课上都有完美的结合,并与学生融为一体。只有这样,音乐教学才能切实让学生感受美,才更有吸引力,也才能更好地达到美育的目的。音乐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将会像音乐作品美一样,给学生以艺术的享受和美的启迪,这是一种无形的艺术教育。这就对音乐教师本身在师德修养、音乐素质以及对文学内涵的理解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音乐教师只有具备了这些综合素质,才有可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艺术的语言、丰富的教学经验,使课堂丰富多彩,富于艺术性和感染力,使语言美与音乐美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