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对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三条建议
【作者】 崔恩秀
【机构】 临港经济开发区第三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中学地理教学要体现新时代基础教育的基本特性,应当适应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特征,教育应当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因此,中学地理教学要在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重视对学生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的培养。
一、中学地理教学应体现新时代基础教育的基本特性
中学地理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但是全面发展并不意味着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必须接受完全相同的课程和完全相同的内容,也不意味着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必须达到一个高度统一的学业标准。必须承认学生是存在巨大差异的群体。学生个体之间的天赋、潜在能力、个性和特长有极大的不同,发展的前景也各不相同。因此,地理基础教育要在使学生达到一个基本水准的基础上,满足具有极大差异的学生个体的不同发展需要,从而真正使教育满足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社会需求。因此,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要使教师特别是学生有充分的选择权利,通过选择体现差异。要强调尊重个性,加大弹性,分层教学,个别学习,因材施教。
中学地理教学的课程资源应不限于书本里和课堂上,学校、家庭、社会当中有着更为丰富的课程资源。除了要充分运用教材和在课堂上进行教育和教学,还要引导学生紧密结合生活实际,从校园里、家庭中、社会上获取教育和教学所需要的信息,进行各种必要的实践活动。传播教育和教学信息的媒体,也不限于语言、文字和静止的图像。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也为学生学习地理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不断变换的教育和教学信息。
中学地理教学应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体现新时代基础教育的基本特性,地理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改变以单一的标准来评价所有学生的做法,尤其不能以记忆课本内容的多少作为评价学生地理学习效果的主要标准。中学地理教学要满足学生学习的不同需要,就不能追求让学生执行完全相同的课程计划,使用完全相同的时间,按照完全相同的教学方式,学习完全相同的课程内容。中学地理教学要实现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基础能力、健康情感、积极态度、正确价值观的目标,就不能封闭在书本中和课堂上,就不能仅凭教师的讲授完成教学任务,更不能由教师包办本该由学生自主完成的学习活动。
二、要形成新的中学地理教学基本理念
1.以人地关系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建立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不仅关注学生是否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学生认知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使学生逐步具有地理科学观点、科学方法和人文精神,逐步形成健康情感、积极态度、正确价值观和良好行为方式。
2.教学内容要着眼于“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对学生日常生活、工作和终身学习有用的基础知识。
3.注重引导学生围绕地理图像和地理实践活动掌握地理基本技能,逐步学会学习地理课程。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组织学生通过充分的实践活动,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能够分析和解决一定的地理实际问题;教育学生以人地关系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为核心,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心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
4.要实行开放的教学,充分利用广泛蕴藏于学校、家庭和社会中的地理教育资源,为学生创造课堂上和课堂外的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通过学习过程认知地理事物,经历复杂的心理体验,并逐步提高个体的社会化进程。
三、进一步更新观念,推进中学地理教学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中学地理教学改革创造了新的机遇。要用新的观念来指导和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而推进中学地理教学改革。
课程观,即明确课程最终形成与教师的教学过程,而不局限在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材当中。教师不能刻板地执行方案和标准,机械地照搬教材,而必须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和实施教学。课程标准不同于教学大纲,教学大纲重在对教学内容,特别是知识点的规定,以及对各个知识点的认知层次的规定。实践证明,教学大纲使教师往往过分重视知识点的教学,过分拘泥于各个知识点的认知层次的规定。在教学过程中“教知识点、背知识点、考知识点”的情况相当普遍。这就使得综合性和系统性都很强的一门课程变得支离破碎,趣味全无。课程标准则首先着眼于学生学习一门课程以后所应发生的行为变化,包括技能、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然后再考虑相应的知识选择。
教材观,即明确教材只是教学的材料和部分依据,只是传递教学信息的重要载体,而不是教学的至高权威和惟一依据。教学过程不是教师“教教材”,学生“听教材”,而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利用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源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教材编写的改革,使得新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弹性处理,允许教师和学生进行选择,还凸现了教学过程和学生实践活动,便于设计和实施科学合理的教学过程。
教学观,即明确中学地理教学应当采用多种方式,探究式学习、讨论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小组学习、合作学习、运用互联网和多媒体计算机学习,以及课堂外的实践活动和课堂上的必要讲授都是需要的。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学校和教师个人的实际情况,决定采用何种方式、何种模式。尤其要明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相同的教学内容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袁书琪主编.地理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李召存.现代教学论视野中的学习观[J].中国教育学刊,2002(1):29-31
3.谢登斌.新课程与学习方式转变[J].教育探索,2002(12):36-37
4.陈澄,樊杰主编.普通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一、中学地理教学应体现新时代基础教育的基本特性
中学地理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但是全面发展并不意味着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必须接受完全相同的课程和完全相同的内容,也不意味着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必须达到一个高度统一的学业标准。必须承认学生是存在巨大差异的群体。学生个体之间的天赋、潜在能力、个性和特长有极大的不同,发展的前景也各不相同。因此,地理基础教育要在使学生达到一个基本水准的基础上,满足具有极大差异的学生个体的不同发展需要,从而真正使教育满足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社会需求。因此,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要使教师特别是学生有充分的选择权利,通过选择体现差异。要强调尊重个性,加大弹性,分层教学,个别学习,因材施教。
中学地理教学的课程资源应不限于书本里和课堂上,学校、家庭、社会当中有着更为丰富的课程资源。除了要充分运用教材和在课堂上进行教育和教学,还要引导学生紧密结合生活实际,从校园里、家庭中、社会上获取教育和教学所需要的信息,进行各种必要的实践活动。传播教育和教学信息的媒体,也不限于语言、文字和静止的图像。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也为学生学习地理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不断变换的教育和教学信息。
中学地理教学应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体现新时代基础教育的基本特性,地理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改变以单一的标准来评价所有学生的做法,尤其不能以记忆课本内容的多少作为评价学生地理学习效果的主要标准。中学地理教学要满足学生学习的不同需要,就不能追求让学生执行完全相同的课程计划,使用完全相同的时间,按照完全相同的教学方式,学习完全相同的课程内容。中学地理教学要实现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基础能力、健康情感、积极态度、正确价值观的目标,就不能封闭在书本中和课堂上,就不能仅凭教师的讲授完成教学任务,更不能由教师包办本该由学生自主完成的学习活动。
二、要形成新的中学地理教学基本理念
1.以人地关系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建立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不仅关注学生是否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学生认知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使学生逐步具有地理科学观点、科学方法和人文精神,逐步形成健康情感、积极态度、正确价值观和良好行为方式。
2.教学内容要着眼于“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对学生日常生活、工作和终身学习有用的基础知识。
3.注重引导学生围绕地理图像和地理实践活动掌握地理基本技能,逐步学会学习地理课程。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组织学生通过充分的实践活动,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能够分析和解决一定的地理实际问题;教育学生以人地关系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为核心,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心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
4.要实行开放的教学,充分利用广泛蕴藏于学校、家庭和社会中的地理教育资源,为学生创造课堂上和课堂外的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通过学习过程认知地理事物,经历复杂的心理体验,并逐步提高个体的社会化进程。
三、进一步更新观念,推进中学地理教学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中学地理教学改革创造了新的机遇。要用新的观念来指导和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而推进中学地理教学改革。
课程观,即明确课程最终形成与教师的教学过程,而不局限在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材当中。教师不能刻板地执行方案和标准,机械地照搬教材,而必须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和实施教学。课程标准不同于教学大纲,教学大纲重在对教学内容,特别是知识点的规定,以及对各个知识点的认知层次的规定。实践证明,教学大纲使教师往往过分重视知识点的教学,过分拘泥于各个知识点的认知层次的规定。在教学过程中“教知识点、背知识点、考知识点”的情况相当普遍。这就使得综合性和系统性都很强的一门课程变得支离破碎,趣味全无。课程标准则首先着眼于学生学习一门课程以后所应发生的行为变化,包括技能、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然后再考虑相应的知识选择。
教材观,即明确教材只是教学的材料和部分依据,只是传递教学信息的重要载体,而不是教学的至高权威和惟一依据。教学过程不是教师“教教材”,学生“听教材”,而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利用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源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教材编写的改革,使得新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弹性处理,允许教师和学生进行选择,还凸现了教学过程和学生实践活动,便于设计和实施科学合理的教学过程。
教学观,即明确中学地理教学应当采用多种方式,探究式学习、讨论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小组学习、合作学习、运用互联网和多媒体计算机学习,以及课堂外的实践活动和课堂上的必要讲授都是需要的。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学校和教师个人的实际情况,决定采用何种方式、何种模式。尤其要明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相同的教学内容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袁书琪主编.地理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李召存.现代教学论视野中的学习观[J].中国教育学刊,2002(1):29-31
3.谢登斌.新课程与学习方式转变[J].教育探索,2002(12):36-37
4.陈澄,樊杰主编.普通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